日記之作,起始何時,歷代說法不一,最早以日記命名此種文獻始于宋代。據(j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司馬光《日錄》、王安石《舒王日錄》、《趙概日記》等。早期的日記都是十分簡單的,最早的比較成形的大約是唐人李翱的《來南錄》,但是半年時間所記還不滿千字。而宋人歐陽修的《于役志》,雖比李氏的“千字文”要詳一些,但還是較為簡單的形式。流傳至今的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屬于古籍善本的重要日記,尚存多少呢?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的條目,日記共有353條款目,也即三百多人,時間上是從元代至清末。清人的稿本日記,多為道光、咸豐年間學(xué)者所作,而乾隆、嘉慶學(xué)者所存留者,寥寥無幾。蘇州博物館所藏中文古籍有10萬余冊,尤其是眾多的稿、抄、校本,是蘇州博物館館藏古籍的最大特色,這些古籍善本中蘇州名門望族的日記手稿多達二十余種。
《潘世恩日記》,清潘世恩撰(圖1)。書衣有墨筆楷署“潘世恩日記稿本”,記事從道光十八年(1838)至二十六年(1846)。目前所知潘世恩日記稿本存世者,僅此種及上海圖書館藏《亦吾廬隨筆》二種。此日記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3984。
潘世恩(1769—1854),歷事乾嘉道咸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見證了清王朝從繁榮到衰敗。陳康祺《郎潛紀聞》稱其為:“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瓊林者八人,狀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嘉慶十四年(1809),潘世恩為奉養(yǎng)老父潘奕基,在蘇州購“鳳池園”宅第,修建“留余堂”為藏書樓,卸官之后在藏書樓內(nèi)遍讀群書,作詩研史。與堂兄潘世璜、孫潘祖蔭合稱為“蘇州三杰”。
《癸丑鎖闈日記》,清潘曾瑩撰(圖2)。記錄時間為清道光二十六年閏五月十四日至九月初二日。日記封面為近代詞人夏孫桐署。卷后有潘氏后人潘承厚、潘承弼題跋:“右咸豐《癸丑鎖闈日記》一卷,曾王父星齋公遺墨。謹案:是歲正月公以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派稽察中書科事務(wù)。二月署工部左侍郎,三月充會試副考官,旋充朝考閱卷大臣。記自三月初六入闈,迄四月初十到家,前后才逾匝月,寥寥數(shù)雖不盈帙,所記典試制度略具梗概,足備詞林觀采。謹付墨版,以光家乘,并昭子姓毋忘先澤云爾。庚辰孟夏之日曾孫潘承厚、潘承弼謹識。”潘曾瑩日記除此種外,存世尚有天津圖書館藏《潘黼廷先生日記》,上海圖書館藏《小歐波館日記》。此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3989。
潘曾瑩(1808—1878),吳縣人。字申甫,號星齋,潘世恩次子。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歷至禮部、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wù)。學(xué)植深厚,尤長于史學(xué)。工詩古文詞。畫以青藤白陽為宗,書法初學(xué)趙孟頫,晚學(xué)米芾,且得其神髄。有小鷗波館,以收藏書畫著名。
《潘曾綬日記》,清潘曾綬撰(圖3)。版心上鐫有“士禮廬叢鈔”、下鐫有“越縵堂雜著”。記事從光緒四年正月初一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潘曾綬日記稿本存世者,有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藏《陔蘭書屋日記》、上海圖書館藏《紱庭日記》。此日記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3990。
潘曾綬(1810—1833),字紱庭,吳縣人,潘世恩子,潘祖蔭父。歷官內(nèi)閣中書等。工詩文和詞。符葆森《國朝正雅集》云其“為詩清麗有則,無貴介氣?!?/p>
《潘祖蔭日記》,潘祖蔭撰(圖4)。記錄日期為清同治二年,光緒七年至十三年,光緒十五年至十六年。潘祖蔭日記稿本存世,另有上海圖書館藏《潘文勤日記》。上圖所藏本為光緒十四年冊,蘇州博物館所藏恰缺光緒十四年,故可將兩書綴合為一部。日記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1598。因為潘祖蔭將此日記攜帶在身邊,閑來無事時便在書衣及空白處鈐蓋印章,朱白燦然累累皆是。另外,關(guān)于此日記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亦非常有趣,據(jù)蘇州博物館原館長錢鏞老先生回憶,上世紀50年代,在南石子街潘家舊宅的住戶上報文管會稱舊宅孳生白蟻,蘇州市文管會即派人前往察看,發(fā)現(xiàn)白蟻是由“廢書成堆”所致。在“廢書”的清理過程中,撿出了這部《潘祖蔭日記》。
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號鄭庵。除了議論朝政之外,三代鐘鼎、秦磚漢瓦、魏晉碑帖以及宋版圖書都是其搜羅的對象。潘祖蔭不但是晚清重臣,官至軍機大臣,疊掌文衡,堪稱士林領(lǐng)袖,更是著名藏書家,畢生所聚古籍善本,今寶藏于海內(nèi)外知名圖書館和博物館,足見潘氏在中國藏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香禪日記》,潘鐘瑞撰(圖5)。首冊書衣有墨署:“香禪日記”,右上角有小字“光緒十年”。記事從光緒十年正月初一至光緒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末冊封底有墨筆楷署:“全稿七冊共約卅六萬二千多字”。潘鐘瑞日記稿本存世者,有上海圖書館藏《鄂行日記》(光緒三年記)。此日記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3992。
潘鐘瑞(1822—1890),長洲人。精篆隸,工詞章,長于金石考證,究心文獻,熟諸掌故。嗜愛山水,所交皆當世名士。精于金石考證。與吳昌碩深有默契,每次得到珍貴的書畫碑版,都一起賞析。他常為吳昌碩書畫題跋,吳昌碩則為之奏刀刻印。潘鐘瑞亦為蘇州潘氏一脈,雖不比潘祖蔭尊貴,家事也很華貴。
《潘琴譜日記》不分卷,清潘祖同撰(圖6)。首冊書衣有墨筆楷署“辛亥日記”,下有小字“咸豐元年時年二十一歲”。記事從咸豐元年正月初一至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版心上鐫有“花隱盦”。此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3993。
潘祖同(1829—1902),字桐生,號譜琴,潘世恩第二子潘曾瑩之長子,潘祖蔭從兄。咸豐八年因受順天考試舞弊案牽連,被免去官職,充軍新疆。歸田以書畫、收藏古籍為事。家有藏書樓竹山堂,藏書至4萬余卷,皆手自校讎。
《洪鈞日記》不分卷,洪鈞撰(圖7)。記錄日期為清同治九年九月十六日至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六日,光緒二年十一月初四至光緒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光緒七年正月初一至光緒九年正月二十九日,光緒十年七月十五日至光緒十三年至九月二十日,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一至光緒十九年七月初三。此日記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1601。
洪鈞(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同治年間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學(xué)政,主持陜西、山東鄉(xiāng)試,并視學(xué)江西。1881年任內(nèi)閣學(xué)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
《潘觀保日記》不分卷,清潘觀保撰(圖8)。記錄日期為清光緒八年六月初一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潘觀保(1828—1894),吳縣人。字辛芝、辛之。室名鵲泉山館、吟詩拜佛之軒。潘遵祁長子。咸豐八年(1858)順天中試舉人。署彰衛(wèi)懷兵備道。少廩庭誥,博通楹書,又作壯游,出入燕趙,登涉齊魯。潛心經(jīng)史,詩學(xué)韋、孟,兼工西昆。
《吳蔭培日記》不分卷,吳蔭培撰(圖9)。記錄日期為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三年三月初六,五月二十一日至七月初十,八月初九至十月二十六日。
吳蔭培(1851—1930),字樹百,號穎芝,與張一麐、費樹蔚、李根源齊名,喜交藝友,論詩文,作書畫,一時如同治元年狀元徐郙、陸潤庠、葉昌熾、潘遵祁、潘曾瑩以及太倉的陸增祥等,時有往來。民國時修蘇州地方志,組織“吳中保墓會”,晚年潛心考據(jù)學(xué)問,歸隱于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