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父母從不把“孝順”兩個字掛在嘴邊,也不會列舉生孩子、養(yǎng)孩子的苦。在荷蘭,你聽不到以下這些話:
“你要孝順爸爸媽媽哦!”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yǎng)大,你這么不乖,太傷我的心了!”
“我當年生你好痛苦,你又愛哭夜,媽媽月子也沒坐好,還落下了病根。你要聽話,要愛媽媽?!?/p>
荷蘭有一句俗語 ——“父母對孩子只有責任,沒有權利”。我們在國內也常聽到,“子女滿了十八歲,歐美父母就趕他們出門,不管了” “國外的子女也不管父母,把父母丟到養(yǎng)老院” “國外的祖父母自私不帶孫子”……
我一點也不質疑中國的家庭模式和親人間的溫暖??晌医裉煜胝f說,荷蘭的感恩教育和家人間的情感支持體系是怎樣的?!靶㈨樈逃本褪瞧渲幸粋€切入點。
孝順應該是天性,不需要被教導
我問過很多荷蘭家長,為什么感恩教育里沒有孝順呢?他們聽了都很驚訝,反問我:“為什么要教導孝順?孩子愛父母,不是只要我們對他們好,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的感情嗎?這是天性,為什么要教呢?”
荷蘭父母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他們生養(yǎng)孩子的辛苦勞累,他們認為那是分內的事,沒必要提。
更關注孩子能否得到他人的愛
那么,荷蘭父母不教孩子孝順自己,會教孩子什么呢?
荷蘭父母覺得,心里有別人,更需要被教導。關于感恩的教育是教你要愛這個世界,愛大自然,愛小動物,關心比你弱小的人,尊重為你服務的人。荷蘭父母非常關注一點,那就是孩子出了家門能否有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
最初觸動我的是我公公。我公公和婆婆在我先生很小時就分開了。后來公公再婚,我先生的繼母瑪爾達,帶著她5歲的兒子亨克嫁過來?,敔栠_的前夫,在亨克4歲那年患骨癌去世了。那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死亡,在此之前的兩年,他就被癌癥折磨得無法行動,每天都要忍受從身體各處莫名冒出來的蝕骨疼痛。瑪爾達邊帶著小亨克邊照顧丈夫,陪他經(jīng)歷了大大小小的手術和化療,直到他去世。
我和我先生結婚時,亨克已經(jīng)22歲了,是個高大英俊充滿陽光的小伙子,和我公公與瑪爾達住在一起。亨克帶我去參觀的他的臥室和電腦房,我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房間都擺放和懸掛著小亨克和一個男人及瑪爾達一起玩耍的照片,在公園,在海灘,或是慶祝生日。亨克指著這些照片說:“這是我小時候和去世的爸爸在一起?!?/p>
客廳的照片陳列櫥里,有一層是瑪爾達和其先夫的結婚照,他們三人的全家福,以及瑪爾達先夫的單人照。其他層里是公公、瑪爾達、亨克和我先生在一起的很多照片,我和我先生的結婚照也已經(jīng)安放在內了。
我對先生說:“亨克那么小他爸就走了,啥都記不住。干嗎不直接認你爸當?shù)?,全心全意地愛你爸?何必到處放他的照片,讓亨克念念不忘呢??/p>
我公公剛好聽到了,回答我:“難道非要抹去記憶才能全心全意地愛嗎?亨克的爸爸,在兒子兩歲后就一病不起,不能陪兒子去游玩度假。在亨克4歲時他就和妻兒永別了。我相信,他一定很不舍,一定很珍惜在他身體還好的時候,陪著亨克和瑪爾達在一起玩樂的點點滴滴。雖然時光短暫,但是亨克的爸爸,一定希望兒子能記住自己,記住他陪伴過亨克的快樂時光。我們沒有權利剝奪本該屬于亨克的記憶以及亨克爸爸對他的愛?!?/p>
公公又說到了瑪爾達:“瑪爾達的前夫是被死神奪走的,他們并不是不相愛了。雖然之后,我和她愛上了彼此,開始了新的生活,可是她有權去緬懷過去,去思念她曾經(jīng)的愛人?!?/p>
我想說,亨克非常愛我公公及我們大家。我公公很喜歡吃我燒的麻婆豆腐,可我們和公公家住得遠,一兩個月才去看公公一次。于是,亨克就專門來找我學怎么做麻婆豆腐,還讓我?guī)ブ袊琴I了很多佐料。他說他學會了,就可以常常做給我公公吃了。而瑪爾達,至今和我公公已走過近30年的婚姻,相愛相知,非常幸福。
我有個天津的讀者,和我聊天,說她常和4歲的女兒“搶”東西吃,她該吃什么就吃什么,從不讓女兒。她家里人責備她:“你怎么對親女兒和后媽似的。以后孩子不孝順你,你別哭?!彼芪瑢ξ艺f:“現(xiàn)在孩子誰還缺口吃的?我是不想讓她覺得什么都是她的,她是天?!彼嬖V我,女兒和她的感情很好,也比很多同齡的孩子獨立。她帶孩子去旅游,女兒不僅會照顧好自己,還會幫著照顧家里人。其實,這是對的!如果每個人都只是索取,認為接受關愛是理所應當?shù)?,那么愛和情感無法流通,更不可能具備愛的能力。而我也不認為,說一百遍“要孝順”,孩子就會更孝順了。愛父母,是天性,不用提醒。我們要有信心,只要正確地愛孩子,孩子也會愛你,這是擋都擋不住的。
我始終相信,只要是真的東西,就有價值和分量,這包括真心,真愛,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