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個捧場觀眾,每天聽女兒“說書”
女兒開學(xué)第一天回家后,她把老師給的書拿出來,開始看書。我一看,也過去湊熱鬧。書里基本上都是圖,只有幾個詞和簡單的句子,女兒花了幾分鐘就讀完了。我問她:“書里說的什么呀?”女兒說:“幾個動物,還有鳥啊什么的?!?/p>
我問女兒要不要給媽媽讀一下,她反問為什么,我說:“因為媽媽喜歡聽你的聲音啊,女兒的聲音好好聽的。”女兒高興地答應(yīng)讀書給我聽。
聽著女兒脆生生的聲音,我對她說:“瞧啊,女兒都能給媽媽讀書了,讀得這么好,真能干!”女兒受到了鼓勵,立刻說:“我再給你讀一遍吧!”讀完一本不夠,她又主動提出明天要再找老師拿一本。
從第二天起,女兒或者往家里拿一本略厚的書,或者兩本薄的書。時間一長,她自己也慢慢學(xué)會選書了,選自己喜歡的書,給我讀起來就繪聲繪色的,她讀得開心,我也聽得高興。我知道有時候碰上不認(rèn)識的單詞,她就猜,有時候就干脆跳過去,我若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話,肯定會要求孩子把每個單詞都搞得清清楚楚。但我不是,我比女兒還馬虎,而且,我這樣做不是毫無目的。
我的目的很簡單,第一,女兒要開心;第二,她讀給我聽,我就不用讀給她聽了。因為當(dāng)孩子求知欲足夠大時,家長甚至不用教,他自己就會學(xué)了。
讓孩子當(dāng)自己的軍師
學(xué)校對女兒來說,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即便是有些家長口中“孩子有時候不樂意上興趣班”的問題,我也沒有遇到過。這或許和“從一開始我就讓女兒自己做主選擇興趣班”有關(guān)。
女兒的學(xué)校是所很大的公立小學(xué)。因為人數(shù)多,所以課后活動也有很多種,選擇可謂五花八門:電腦課、攝影課、戲劇課、唱歌課、表演課,還有各種各樣的樂器演奏課,包括電子琴、長笛、小提琴、鋼琴,也有中文課、烹飪課、體操課等。對這些課外活動,女兒感興趣的還真不少,但有些課程的時間有沖突,所以女兒只好二選一。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鍛煉女兒做決定的好機會。因為平??偸俏易鰶Q定比較多,而她這個年齡比較容易依賴。依賴不是問題,但依賴所引起的被動思考習(xí)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家長操心孩子的自立能力,卻在日常生活中剝奪了孩子決定自己衣食住行的權(quán)利。
被動思考的一個很直接的后果是,當(dāng)孩子需要主動思維學(xué)習(xí)時可能會遇到問題。比如寫作,看到題目,腦子空空,沒有什么思路,即使學(xué)會了作文文體,也是沒什么東西可寫,因為已經(jīng)習(xí)慣了被動思維模式。
女兒把所有這些課程表攤開在地毯上。首先用筆圈起比較感興趣的課程,把它們拿出來,把剩下的放一旁;然后把想要學(xué)的課程再做進一步篩選,前提是我不能給她任何的壓力,連提示都不能有;第三步,開始確定時間,把有時間沖突的挑出來,把時間不沖突的都確認(rèn)了。
給老師打電話,大人不代辦
這中間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她要在兩個都喜歡的課程里面挑一個來學(xué)習(xí)。記得女兒第一次做這樣的選擇時,還有點要哭鼻子了,這個時候我就安慰她說:“這個課程這個學(xué)期學(xué)不了,可以下個學(xué)期再學(xué)。”她問如果下學(xué)期沒有怎么辦,我會建議去問班級老師,或者直接給管理這個課程的老師打電話,問他們下學(xué)期的時間。但重點是這個電話怎么樣才能讓孩子自己打給老師。
剛開始的時候,女兒是不肯自己打電話的,她說都是大人打電話的,沒有小孩子打電話的。我只好先打著,但后來我便開始堅持,她必須自己去打。我明白,孩子是怕說錯了被批評,但這是她自己的事。我需要做的,就是不對她做“話里有話”的評論,讓她不舒服就行。
女兒顯然對自己的選擇很滿意,她每周有三個下午可以下課后,留在學(xué)校參加這些活動。這些課程都以引導(dǎo)興趣為主,讓孩子多參與并獲得身心的體驗,尤其是不能給到負面體驗,更不能下結(jié)論。因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孩子一旦有了負面體驗,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思想,要清除這種負面體驗所花費的力氣,是無法估計的。
家長的完美主義,易讓孩子成“驚弓之鳥”
女兒在學(xué)校的生活總的來說是快樂的,但偶爾也會有點“雜音”,我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不給她留下什么負面影響。
就像前面所說,我從不對她的行為做過多評論,甚至批評。很多家長會擔(dān)心,如果不及時指出孩子的缺點,孩子是意識不到的。但我卻發(fā)現(xiàn),如果孩子一旦靠近錯誤的邊緣,我們就提醒他們,他們固然能改進,但卻也成了“驚弓之鳥”,還特別怕再接觸類似的事情,進而厭煩,甚至逃避。很多孩子的厭學(xué)情緒就是從這里開始萌芽的。
記得我自己上高中那會兒,每天中午回家吃飯的時候,主要任務(wù)是按父母要求將晾曬的白菜“翻身”,這樣可以把它們晾曬得更均勻一點,做出來的酸菜更好吃點。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我無論如何也沒法喜歡上這個“工作”,有時有點情緒,還會被父母責(zé)罵,導(dǎo)致我后來一看酸菜就惡心。那些年,我就發(fā)誓,一定要考上南方的大學(xué),這樣就再也不用翻白菜了。
當(dāng)我們不喜歡做一些事,但是因為外在的壓力,又非做不可的時候,得到的結(jié)果就是“積極尋找能夠逃離的機會”。如果孩子把上學(xué)視為如臨大敵,那么家長可該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