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彈鋼琴的時候,兒子眼圈有點紅,對我說,“媽媽,托管班的熊老師原來說,讓我們好好學習,這次單元測試達到95分以上的,她會獎勵風車棒棒糖。這次我有一門都考了100分了,并且其他門都是95分以上,我可以得4個棒棒糖了,可是,熊老師卻離開托管班了……”
這讓我又好氣又好笑,都三年級了,還惦記著棒棒糖。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發(fā)生的事情。孩子從上三年級開始,英語開始強調(diào)書寫,每次作業(yè),孩子都會按照老師的要求一點一點地移動鉛筆,就像剛上一年級開始學寫字母一樣,很是費勁。
可是,一次晚上兒子寫作業(yè)時,突然笑瞇瞇地對我說,英語老師說了,如果作業(yè)能連續(xù)得三次A,就可以免寫一次作業(yè)。我心想估計老師只是順口說說,也就沒當回事。直到某一次孩子寫作業(yè)時,因為連續(xù)得了三個A,說他的英語作業(yè)不用寫了。我才有點急了,因為英語每次上課主要是講解新單詞,學會讀,晚上作業(yè)也就是抄寫三遍,第二天就要聽寫。
我忍著焦慮,對他說:“老師不可能讓你們真的免寫的,你想你一遍都沒寫過,明天聽寫怎么能過關(guān)呢?”可是不管我怎么說,孩子就是不肯寫,還拿出老師寫的“免”字給我看,眼淚都出來了。為了緩和下氣氛,我對孩子說:“你們英語老師腦子當時一定是暈圈了?!焙⒆勇牶螅X得特好玩,果真一下子就破涕為笑。
最后我倆達成協(xié)議,作業(yè)要寫,但不在作業(yè)本上寫,而是在家里的練習本上寫。第二天晚上回家,孩子樂呵呵地對我說:“現(xiàn)在老師不暈了,他改了獎勵,得三次A不免寫作業(yè),而是改為發(fā)卡?!?/p>
接連發(fā)生的這些類似的事情,引起我對獎勵的重新思考和定位。隨著孩子的長大,在家里對他提出獎勵基本都是無效,他會像個小大人對你說,我才不這么幼稚呢。棒棒糖不是他想要的,如果我以棒棒糖做獎勵鼓勵他干點啥事,他是不會答應的,而且會很明白地說,你就是想讓我干什么,可我不想干。
可是,當在學校、在托管班,當有一群同學在的時候,哪怕一個棒棒糖,他都會記在心里,而且會認真、努力去做。同樣的獎勵,在家里不再有效,而在學?;蛘咄泄馨?,孩子卻是很在意這些獎勵。
由此可見獎勵不僅僅是獎品的本身,而是伴隨獲得獎勵帶來的他所在群體里的認可,甚至還有榮譽。在學前甚至小學低年級,孩子的主要天地就是家,家里給他的獎勵,就是家對他的認可,父母的認可就足以讓他滿足。當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進入社會,逐漸成為社會的一員時,他對獎勵的反應是要放在他認可的天地里、認可的群體中。
看來,獎勵是持續(xù)有效的,只是在獎勵的設(shè)置時,我們需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程度和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