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柔和地灑滿浙江省象山縣高塘島鄉(xiāng)珠門村,鄉(xiāng)親們圍成一團,隨著“梆梆梆”幾聲鼓板響,一場《八仙過海》提線木偶戲熱鬧開場。
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等木偶人一個個相繼出場,在幾位演員的操縱下,只見它們搖頭晃腦,嘴巴翕動吟唱戲文,舉手投足間儼然真人一般。
臉皮泛著古銅色的李貴富揮舞著手中鼓棒,他敲擊的鼓板相當于樂隊總指揮,隨后板胡、鈸、大提琴、二胡等器樂相繼奏響,和觀眾的喝彩聲、掌聲混雜在一起,現(xiàn)場氣氛更是火熱。
今年56歲的李貴富是象山貴富提線木偶劇團的團長,高塘提線木偶作為寧波市非遺項目,他和劇團演員們受邀在鄉(xiāng)里的一場文化活動中進行非遺項目演出。
“木偶戲”,也叫傀儡戲,起源于漢代,唐宋時已很發(fā)達。它由演員操縱著木偶來表演故事,又分為布袋、提線、杖頭、鐵線四類,其中提線木偶表演難度最大。“高塘木偶戲”就以提線木偶和布袋戲為主。
李貴富祖籍臺州溫嶺,祖輩就是以表演木偶戲為生,學習木偶戲不但要學會十個手指的靈活配合,也要學唱腔。一只木偶有13根主線,個別角色有超過20根線,眼鏡、嘴巴都可以動,即便是天賦好的人,也要一兩年才能學會。
“我父親李相明12歲那年,爺爺賣了10畝良田,請溫州名師教我父親提線木偶戲……我父親36歲那年到象山演出,覺得高塘島有山有海不錯,在此安家落戶,提線木偶戲也就在高塘島扎根發(fā)芽了!”說起提線木偶戲和高塘島的淵源,李貴富頗為自豪。
鼎盛時期,李相明成立了浙東地區(qū)唯一的正規(guī)木偶劇團——象山縣高塘島鄉(xiāng)木偶劇團,團里有近20人,足跡踏遍象山各鎮(zhèn)鄉(xiāng)及寧波、臺州、舟山等地,紅極一時。演出以《西游記》《封神榜》等古裝戲為主,演出一般從晚上7點開始,一場劇要耗時3小時左右。有時甚至演到午夜,觀看的村民都意猶未盡。
一場完整的提線木偶戲,至少要十幾個人登場。四五個人在“前場”操縱木偶,五六個人在“后場”演奏樂器,另有兩人會在底部舞動山、海等布景。早期的提線木偶,高有1.2米,表演時,負責“前場”的人需要站在高4.5米、長10米的舞臺架上操縱,依靠嫻熟的十指和身體動作,讓木偶在舞臺上翻滾、跳躍。
17歲那年,李貴富拜父親為師,正式開啟了提線木偶戲生涯。在劇團里,小自己兩歲的小師妹王永芬是年齡最小的演員,李貴富對她關愛有加,正是提線木偶的“牽線”,兩人最終走在一起,成為人生伴侶。
父親李相明61歲那年不幸離開人世,劇團因為效益不佳走向沒落,最終解散,所有的木偶也被付之一炬,心灰意冷的李貴富干脆轉(zhuǎn)行做起了木工、箍桶等生計。
2010年,復興祖業(yè)的火種在李貴富心間再次燃燒起來,憑著記憶加琢磨,李貴富從簡單的開始,做了十幾個木偶,把姐姐李彩娥、妻子王永芬、大師兄龔德明等原劇團老演員叫在一起,招來一些愛好者,排練基本劇目《西游記》《封神榜》等,表演時限也縮短到半個小時內(nèi)。如今,劇團已有木偶28個,演員12人,最大的64歲,最小的43歲,高塘提線木偶復興之路走上了正軌。
“我父親那時能雙手操控兩只木偶連續(xù)翻跟頭,臺下觀眾眼睛都要看直了,我們現(xiàn)在都比不了,就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有朝一日再把它發(fā)揚光大。”李貴富滿懷希冀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