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交相陵,海水不潤下。處處壞堤防,白浪高于馬。”這是北宋余姚知縣謝景初寫下的詩句,記錄了海潮侵襲時帶來的災害。寶慶《四明志》記載,“濱海為塘,以御風雨”,說明人們修筑海塘,防止海潮侵襲。
海塘即指抗御風暴潮災害的海岸防御工程,以及河口內(nèi)最高水位主要由潮水位控制的河段的堤防工程。杭州灣南岸海塘通稱為浙東海塘,自蕭山至鎮(zhèn)海,總長257公里。其中,大古塘、七塘、鎮(zhèn)海后海塘等海塘,構(gòu)成了浙東海塘的寧波段。
在跨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浙東海塘寧波段悄然變遷。海塘修筑興起于漢唐。到了宋代,慶歷七年(1047年)余姚縣令謝景初征集工役萬余,率民筑海堤,自上林至云柯全長2800丈。這就是姚北著名的大古塘之始,也是第一條有確切修筑年代的官修海塘。王安石在治鄞時曾寫下《余姚海堤記》,記述了謝公修筑大古塘的史實。宋帝國遷都杭州之后,杭州灣兩岸平原日益成為經(jīng)濟重心,筑塘工程得到了較為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杭州灣的地理結(jié)構(gòu)在人力的干預下也日趨穩(wěn)定。北宋末年,海堤在強潮中廢壞后,縣令汪思溫重新加以修復。慶元二年(1196年),余姚縣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費緡錢一萬五千,修筑從上林至蘭風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為石堤,并置田千畝,作為修堤資產(chǎn)。幾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至正元年(1341年),余姚州州判葉恒將謝景初所筑的東部塘全部變?yōu)槭?,并把各散塘連成一體。
至明清,筑塘形成較大規(guī)模。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朝,修筑海塘動員人數(shù)在萬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每筑一塘,前塘就變?yōu)樗懲ǖ???v橫河浦割成的地塊,又為眾多溝渠所切割,形成棋盤狀形態(tài)。這些河道因閘的存在,南北可以互通有無,使海塘兩側(cè)的農(nóng)業(yè)都能得到灌溉,海水侵沒之地變成膏腴平原,平時又作為浙東運河的支脈,溝通商貿(m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