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孤本在與歲月的較量中,蟲蛀風(fēng)化,日漸泛黃殘破。修復(fù)歷史典籍,可又找不到相應(yīng)的用紙,這一難題困擾著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nèi)的國內(nèi)眾多圖書館和博物館。直到他們遇到袁恒通——一位奉化山里的造紙人。“博物館的專家說,我造出來的紙,可以保存一千年。”袁恒通憑一張紙闖進了歷史。
一張紙的重量
紙,文明的載體,歷史和當(dāng)下發(fā)生關(guān)系的紐帶,以其之輕承載歷史之重。
從奉化市區(qū)出發(fā),駛過青山翠竹掩映的鄉(xiāng)間公路,便是棠云村。步行過廊橋來到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旁,也便到了袁恒通的家。他的家和作坊連在一起,搗漿的石臼里戳著碗口粗的木槌,斑駁老舊;濾池、搗漿桶、抄紙槽分列著。袁恒通的手工紙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huán)境里一張張制造出來的。
袁家作坊,分成三個區(qū)域,右側(cè)房間用來打紙漿,左側(cè)是帶火墻的烘紙房,院落外側(cè)則是抄紙棚。外人眼里,抄紙是紙漿轉(zhuǎn)化為紙張的最為神奇的一個步驟。
在抄紙槽邊工作的是老袁的女婿,一撩、一提、一掀,紙便如魔術(shù)般顯現(xiàn)出來。這些紙,還需被榨干、烘烤,才能走進博物館古籍修復(fù)處。一天工作12小時,最多能抄1000張紙。“抄時要掌握輕重,力度適中,厚薄均勻。抄多了紙就厚了,抄少了紙就薄了。”厚薄全掌握在雙手中,對于79歲的老袁來說,這樣的強度已經(jīng)有些力不從心。
從17歲至今,老袁從未離開造紙。“我的紙好,100張才8兩,又薄又韌,寫字舒服?!比缃?,他的紙走進國家圖書館,與中國的歷史緊密連在一起,這是他的榮光。
老袁丟不掉造紙。在老袁心里,棠云造紙已經(jīng)不是一門糊口的營生,更是保存在歲月中的生活和記憶。在造紙陷入即將斷代的窘境時,他的女兒、女婿接過了袁恒通的夢想。
老手藝的溫度
從一棵竹子到一張?zhí)脑萍?,需要?jīng)歷72道工序:原料堆漚,裝進粗布袋擠干,再搗踏、漂白、打漿、過濾、抄紙、壓榨、曬紙……這個過程通常需4個月時間。
5月底、6月初,江南溫潤,山上的苦竹已經(jīng)生長了一個月,筍殼剛剛剝落,葉子還沒長出,不軟不硬纖維多,是造紙的最佳原料。趁著這半個月光景,老袁要儲備數(shù)萬斤的竹子。
新竹要用石灰粉在漚池中泡兩個月,使其完全腐爛,之后上鍋煮一天一夜,熟透后再裝回缸,在太陽底下曬,等待自然發(fā)酵。造紙這門手藝透過老袁每個發(fā)黃并干裂的手指,融入了他的生命。除了上好的苦竹、桑樹皮、棉麻等必不可少的原料外,老袁還創(chuàng)造性地添加野生獼猴桃藤、冷飯包藤、豆腐渣樹葉等輔料,這個獨特配方?jīng)]有文字記載,全憑老袁自己摸索。
老袁說,造紙用的原料一定要新鮮,否則便會失去藥性。野生獼猴桃藤,近處的山林里已很難覓到,一定要到深山里去找。蜂蟄蛇咬,幾乎每年都要遇到幾次。幸好,老袁野外經(jīng)驗豐富,了解排毒的方法。
抄好的紙要拿到烘箱里去烘干。老袁口中的烘箱,其實就是能加熱保暖的小土房,剛抄出的紙要糊到火墻上烤干。夏天里面簡直就是蒸籠。談起抄紙和烘紙,老袁概括為:“六個月大,六個月小。”他說,夏天抄紙舒服,冬天烘紙舒服。夏季天熱,在陰涼下與水打交道,總是爽快些;冬季天寒,鉆進烘箱里,暖乎乎,活兒當(dāng)然好干。反過來,也有一半的時間是受罪。
造古紙,已經(jīng)成為瀕臨滅絕的老手藝。得知老袁會古法造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館刊主編羅南熙專門前來參觀。老袁至今仍清楚記得羅南熙的感慨:“這里的工藝非常傳統(tǒng),用植物原料生產(chǎn),這么古樸的方式很難見到了,我看完簡直不想走了。”
守望者的姿態(tài)
時光流轉(zhuǎn),世事變遷。如今,整個棠云只有袁恒通一家還在造紙,成了棠云造紙最后的守望者。
袁恒通的老伴說,剛嫁到棠云時,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到上世紀80年代,他們家的這個作坊甚至有十幾個打工的小伙子,來回忙碌的情景令人難忘。
歷史又給棠云造紙增添了有力的注解。明嘉靖十一年的《奉化縣圖志》記載,明永樂年間,奉化上貢朝廷日歷黃紙二千七百五十張、白紙七萬一千張。幾百年間,在這里曾有過多少造紙能手,恐怕今天沒人能說清楚了。
據(jù)《奉化市志》記載,棠溪(即今天的棠云)竹紙最早記于史書的時間為明正德九年,距今已500年。穿村而過的溪水和兩邊綿綿不盡的竹山,為造紙業(yè)提供了優(yōu)質(zhì)原料。1946年重印的《棠溪江氏宗譜》上記載,棠云造紙業(yè)最興旺時,當(dāng)?shù)毓灿?000多人從事這一行業(yè),光抄紙槽就有300多個,生產(chǎn)的竹紙遠近聞名。新中國成立后,當(dāng)時的《浙江日報》《寧波大眾》等報紙用的就是棠溪竹紙。
老袁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從小耳濡目染,孩子們也都對造紙很在行,但就是沒人愿意干這又苦又累、收入微薄的活計。小女兒心疼父親,硬是拉上丈夫接下了造紙的活?!案赣H對造紙有感情,他年歲大了,我們過來陪他一起做?!庇袝r,交齊一批貨,要很長的周期,年初定的價格,到年底交貨時,原料價格已經(jīng)漲了很多。孩子們讓他也相應(yīng)地漲點價,不能賠本干,可老袁就是不肯,說當(dāng)初定好的價格怎能隨便漲呢?正是老袁事事較真的態(tài)度,成就了棠云紙。
老袁的紙,從奉化棠岙村山上的竹林里,走進國家各大博物館、圖書館。一個平凡的家族,為國家古籍修復(fù)事業(yè)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成了手工造紙的最后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