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玉器主要出土于中、大型的墓葬,種類繁多,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及各式裝飾用器。其中以裝飾品最多,又可分成佩飾、鑲嵌飾及用途不明的飾品等類。表現(xiàn)的題材以人物、動物和抽象的幾何線條為主。這些玉器大多數(shù)是墓主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再成為隨葬品陪葬。換言之,當時玉器的實用價值高過后世所強調(diào)的象征涵義。事實上,殷墟玉器的雕琢技術(shù)精湛,一方面體現(xiàn)了當時的工藝水平,一方面也反映了商文化的部分樣貌。這些玉器造型豐富,大量結(jié)合浮雕與立雕的技術(shù),使紋飾與器型自然結(jié)合。同時殷人也掌握了熟練的鏤空、鉆孔、開料和拋光技巧,不僅增加玉器的實用性,也凸顯了玉材本身的美質(zhì)。近年來河南安陽安鋼廠區(qū)出土了一批商代玉器,擇其精品介紹,以供大家鑒賞。
玉戈(圖1),青灰色。有兩道黑紋,鋒尖銳,援呈長三角形,上刃前部下曲,下刃近直斜上,略殘。長方形內(nèi)尾殘,中間有圓孔。中有脊,陽紋脊線與上下刃通內(nèi)后緣。長5.2厘米,長4.6厘米,寬1.5厘米,內(nèi)長0.6厘米厘米。
玉戈(圖2),淡黃色有灰斑。鋒尖銳偏下,援呈長三角形,兩刃內(nèi)弧通至內(nèi)后緣,有中脊,陽紋脊線前端下曲至鋒尖,后端與內(nèi)面三角紋線相接。內(nèi)長方形,中間有圓孔。長5.9厘米,寬2.2厘米,內(nèi)長0.7厘米。
玉戈(圖3),白色。鋒尖銳偏下,援后部長條形,上下刃近直,前部曲至鋒。有中脊,陽紋脊線與上下刃通至內(nèi)后緣。內(nèi)長方形,中間有圓孔。長5.5厘米,寬2.2厘米,內(nèi)長0.8厘米。
玉獸面飾(圖4),淺黃色。體呈梯形,上邊微弧,背素面,正面飾獸面紋,上下兩小圓孔,左側(cè)上部有半圓凹口。高1.6厘米,上寬1.8厘米,下寬1厘米,厚0.2厘米。
玉璜(圖5),青白色。弧形片狀,兩端各有一個小穿孔?;《葹閳A周的三分之一。出土?xí)r位于墓主人的頭部。通長9.4厘米,寬2.5厘米,厚0.4厘米。
玉環(huán)(圖6),青白色。扁平圓環(huán)形,中間有一大圓孔,較圓。周緣不甚圓,有一個小三角形的缺口。兩面拋光,制作較精。出土?xí)r位于墓主人頸部。直徑10.3厘米,孔徑6.2厘米。
玉兔(圖7),青黃色。蹲踞狀,張嘴,雙耳后展,長尾,尾尖上翹。四肢前伸,前肢前端有一個圓形穿孔。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0.4厘米。
玉兔(圖8),青白色。蹲踞狀,張嘴,圓形凸眼,雙耳后展,短尾下垂,尾尖上翹。四肢前伸。長3.2厘米,寬1.9厘米,厚0.6厘米。
玉兔(圖9),青灰色。體呈弧形片狀,兔為蹲踞狀,嘴微張,圓形眼較大,長耳后展,短尾下垂,尾尖上翹。四肢前伸,爪分離。嘴后部有一個圓形穿孔,兩面鉆。長5.9厘米,寬2厘米,厚0.3厘米。
玉兔(圖10),青灰色。伏臥狀,前肢前伸,圓臀,嘴微張,圓凸眼,大耳后展,尾寬短,微翹。長3.6厘米,寬1.7厘米,厚0.9厘米。
玉柄形器(圖11),青白色,有灰斑。扁平長條形,上端有一凹槽。通長9.2厘米,厚0.7厘米。
玉璜(圖12),青灰色。體呈弧形片狀,上下分別有三角形和長方形缺口交替出現(xiàn),形成鋸齒狀。璜身上下各飾兩道陰線弦紋。兩端各有一圓形穿孔,兩孔徑大小略有差異。長9.7厘米,寬2.8厘米,厚0.4厘米。
玉璜(圖13),青灰色,有黑色斑點。體呈弧形片狀,左右兩側(cè)斜削,各有一個圓形穿孔。長8.1厘米,寬0.2厘米,厚0.4厘米。
玉魚(圖14),青灰色。體呈弧形片狀,方形嘴唇,圓眼凸出,嘴后有一個圓形穿孔。背、腹鰭用斜線紋雕刻,背鰭較窄長,腹雙鰭較短。刻刀在尾部,呈斜三角形,刃部中間有一個圓形穿孔。長6.8厘米,寬2.3厘米,厚0.4厘米。
玉魚(圖15),青灰色。體呈弧形片狀,方形嘴唇,嘴后有一個圓形穿孔。魚鰓呈弧形,背鰭用斜線紋雕刻,較長??痰对谖膊?。長3.6厘米,寬0.7厘米,厚0.4厘米。
玉魚(圖16),青灰色。體呈扁平長條狀,方形嘴唇,微長,嘴后有一個圓形穿孔,象征魚的眼睛。以陰線雕刻出弧形鰓和背、腹的鰭??痰对谖膊浚猿书L方形,前部出上下榫與魚體分開。長6.7厘米,寬1.7厘米,厚0.15厘米。
玉戈(圖17),青灰色。體呈扁平長條三角形,援有中脊,鋒為三角形,長方形直內(nèi),內(nèi)與援相連處有一個圓形穿孔。長4厘米,寬1.3厘米,厚0.3厘米。
安陽安鋼廠區(qū)出土的這批商代玉器從選料看:大部分屬于透閃石型軟玉,并且往往用同一塊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對之物,如玉兔(圖8和圖9)。從造型上看:其形式變化多樣,某些作品突破了過去的傳統(tǒng)程式,在人物和動物的玉雕中尤為突出。如魚形刻刀(圖14),玉魚形象逼真,魚尾似刻刀造型,紋樣優(yōu)美。玉兔(圖7)設(shè)計成蹲臥狀,玉兔前肢伏地,后肢緊貼于腹部,似要隨時展開奔跑狀,給人以躲避天敵的感覺。從玉器的花紋看:紋飾各具特征,刻劃細膩。如玉獸面的變形云紋,眼部的“目”字形紋;魚類多用斜線紋或魚鱗紋,眼多為圓圈紋等。從玉器的制作工藝看:比較熟練地掌握鉆孔和拋光等技術(shù)。鉆孔大致有“管鉆”和“鉆”兩種,一般扁平形,孔眼較大的如璧、環(huán)等中心部位的孔都用管鉆;而一些佩帶飾物上的小穿孔,則多用鉆。多數(shù)玉器的表面,晶瑩光澤,都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拋光。在殷代,可能用獸皮或絲麻織品作材料,蘸水加金剛砂對玉面進行拋光。
在古代,一件玉器的制成,必須經(jīng)過選料、開料、造型、琢紋、鉆孔、拋光等一系列工序。而以琢紋的難度最大,技術(shù)要求也較高,有可能由專人操作。各個工序都配合得較好,從而能有效地生產(chǎn)出許多精品,即使用今天的工藝水平來衡量,也是很高的。(責(zé)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