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典故其實源自兩個朝代的兩件事。
漢朝的陳蕃15歲時,父親朋友來訪,見他屋中雜亂無章,問何不打掃迎客?陳蕃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后陳蕃大有作為。因此典故本義是贊頌胸懷大志。
清朝的劉蓉也如此回答,其父批評:“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劉蓉從此奮進,后成文學家。自此典故有了引申義:大事也需從點滴小事做起。
教育,正是如此。
“天地一教室”作為《教育·讀寫生活》雜志創(chuàng)刊號專題,專談一“室”功夫:一方面“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另一方面“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為此我們完整推介一席教育盛宴,推薦一場從教育部的廟堂之高到鄉(xiāng)村教室的江湖之遠、讓頂層制度建設者與一線操作者充分互動的思想交流。
當然,我心中這五個字尤其意味深長。
天地一教室,是對辦刊方針的定位。當下諸多紙媒被網(wǎng)絡狂潮吞沒,本刊逆流出現(xiàn),其力量來自對教育的堅守,來自扶助一線教育人的初心。為此將心懷天地,從宏觀視野上拓展,從大處著眼,又心系教室,以教學技藝來建設,從小處著手。
天地一教室,是對教育本真的回歸。教室堪稱學校教育的最小單位,又應該是容納天地之所。將世間萬物、各種文明,進行選擇、匯編、傳授、建構,是教育亙古不變的追尋。若知識與生活割裂,輕則導致生命的浪費,重則甚至導致生命因知識而異化。將天地引入教室,教室面朝生活,生命敞開門窗,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天地一教室,是對實驗探索的期許?!熬喸焱昝澜淌摇笔切陆逃龑嶒灥氖笮袆又?。教室何為完美?天地之間風云突變之動,教室有如中流砥柱之靜,如此育動靜皆宜之人,以教學相長而育出頂天立地之師生,以行動創(chuàng)造未來,正是詮釋“完美”的答案之一。
天地一教室,是對未來教育的回答?;ヂ?lián)網(wǎng)正在將人類互聯(lián),也在導致因工業(yè)革命構建的當下教育形態(tài)發(fā)生重大改變。未來學校是否存在,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已成研究焦點。然而,千變萬變,教育本質不變。吳大羽近70年前宣告:“人類文明到底出于人類自造,假如吾人前無文化,亦當努力接近光明,無學校亦當自求升華,追索人類前向之極義?!币曁斓貫榻淌遥瑫r刻學習,是未來人們的常態(tài)。
天地一教室,是對個體自身的反省。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應是同心圓:圓心,是個人;外環(huán)是家庭、教室、民族、國家、人類;最終是天地——宇宙。所以Goldwin Smith說: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所以莊子說:天人合一。一顆心能與哪個外圈合一,這個人就會有相應的精神之力。缺少外環(huán)的周遭之大,會導致整體之小,缺少圓心的個人之實,則導致整體之空。教育就是助人求實求大。當人們主動求實求大自我教育時,天地為教室,一生為學生,人生將由此成為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天地一教室,也是不愿將教育的力量神化。任何神化都是異化。避談教育只談教室,因為教育的力量如此軟弱,比不上經濟杠桿的剛需;如此隱性,比不上制度建設的迅疾;如此單薄,比不上人性本身的神
秘……只是,教育是人類唯一能對自身所做的事。人不必勝天,人類卻必須承擔人類的責任。
天地一教室,更是對價值意義的重新定義。6年來,我親眼見證數(shù)以千百計的普通一線教師,僅因對教育的一念之變,生命為之覺醒,整體生活發(fā)生堪稱奇跡的改變。庸常生活一旦注入價值意義,會立刻顯現(xiàn)光芒,而且難被外力熄滅。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地一教室,我們耕耘其間。
教育變革如此艱難,牽一發(fā)需動全身,所以將目光盡可能投向長遠,以此而樂觀。教育創(chuàng)新如此美麗,牽一發(fā)即動全身,所以將力量盡可能傾注當下并朝向自身,因此而務實。
親愛的朋友,歡迎在《教育·讀寫生活》中,讀寫我們共同寫就的教育生活。因為,我們不僅為了收獲的果實,更為當下的耕耘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