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合作、交流,放手讓孩子動手做,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STEM教育是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教育的整合。它基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一體的現(xiàn)代化科學教育模式。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如何把STEM教育與小學科學相互融合貫通,筆者做了一定嘗試。
課例《玩齒輪》
激發(fā)興趣確立目標 教師說:“這是我們常用的修正帶,拆開了看看,里面是什么?齒輪是怎么運動的?介紹嚙合。你還在什么上面看到過齒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玩齒輪?!?/p>
探究活動教學 活動一:組裝齒輪組。教師說:“讓我們用兩個齒輪組裝一個齒輪組吧!組裝好了嗎?你們是如何組裝齒輪的?”“請問這個齒輪組做好后,你們一起玩了嗎?你能玩給我看嗎?(板書:能傳動)再仔細觀察一下,齒輪的傳動有什么特點(板書:會變向)你們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呢?給我們介紹吧。(板書:可變速)”活動二:玩轉齒輪。教師說:“如果有更多的齒輪組合在一起,又會怎樣?想不想接受挑戰(zhàn)?”小試牛刀:你們能玩出一個“齒輪系統(tǒng)”,把力傳遞得更遠嗎?大顯身手:你們能玩出一個“齒輪系統(tǒng)”,把一種方向的力變成兩種不同方向的力嗎?終極挑戰(zhàn):你們能玩出一個“齒輪系統(tǒng)”,同時完成以上兩個要求,并且兩個力轉動的速度不同嗎?
今天齒輪的種類更多,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機械中重要的裝置之一。它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又有哪些用途?剛開始上課的時候,筆者做的齒輪只是個簡易的裝置,還不規(guī)范和標準。通常情況下,我們要制作一個齒輪,要先3D建模,可以通過3D打印機把第一個模具打印出來。筆者課堂上提問:你對齒輪感興趣嗎?還可通過什么方式制作齒輪?
執(zhí)教者對本課例的設計思路與反思 在《玩齒輪》的課例中,筆者大膽設計了三個關于齒輪的遞進式小組合作工程類探究活動,把數(shù)學的計算和工程相結合,讓學生運用齒輪的特點創(chuàng)新設計傳動裝置,以體會大小齒輪在傳動過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以及不同齒輪數(shù)帶來的傳動方向的差異。課例的最后,設計了利用新興3D打印技術把學生的視野進行拓寬,讓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查閱資料,了解相互知識。
在2015年11月舉行的江蘇省小學科學優(yōu)質(zhì)課評比活動中,一舉拿下一等獎。筆者也因這堂科學課的設計大受鼓舞,決定在STEM教育上繼續(xù)開拓進取,所以就有了下面的課例。
課例《彈簧秤》
新課導入 教師出示一個螺帽,說:“這里有一個螺帽,掂一掂有多重?我們可以準確測出它有多重嗎?”揭示課題:測量力的大小。
認識、使用彈簧測力計 教師引導:“要測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種非常重要的測量力的工具——彈簧測力計?!痹俪鍪緩椈蓽y力計,說:“請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你用過彈簧測力計嗎?你會用它來稱物體的重力大小嗎?”請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大小的記錄表,被測物體包括螺母、筆、課本、鑰匙等。
DIY自制彈簧測力計 自選材料范圍:若干勾碼、橡皮筋、回形針、棉線、硬紙板、直尺、記號筆、白紙等。分析用以上材料來做彈簧秤的話,彈簧秤各個部分分別用什么材料來替代。最難做得是什么部分?刻度板。討論如何畫出測力計的刻度板。教師說:“今天,我們認識了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p>
執(zhí)教者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該課例是本校開展省級STEM教育試點學校的首批案例之一。本課從STEM教育的核心思想出發(fā),把動手做貫穿整個課堂,以科學知識為引領,以工程、技術和數(shù)學為手段,結合小學四年級兒童的整體認知水平,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把力學入門課演繹成STEM教育試點教材之一。當孩子們拿著自制的簡易彈簧秤滿足地離開教室時,不管他們做得彈簧秤有多簡陋,這都是自己動手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此案例突破了STEM教育中,如何結合我國國情把工程設計融入到STEM教育中來的大膽嘗試。
機遇與挑戰(zhàn)
以上課例,選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年齡的學生,但是都把創(chuàng)新、工程、自制等STEM教育里最難言明的部分一一剖析。在實踐過程中,也有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比如:小組之間的均衡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小組討論來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如何利用討論來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等等。
2016年走進了一個小學科學大改革的年份。在小學科學新課標暫未出臺之前,在基礎教育尋求重大突破之前,在小學生對創(chuàng)新發(fā)明越來越感興趣之前,江蘇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在本省提前開展了STEM教育試點學校的申報工作。省內(nèi)26所中小學,借助于這一股春風,只要你我這些科學人攜起手來,在STEM教育的道路上定會有所收獲。事實上,在江蘇省第一批STEM教育試點學校中,也存在著不少開展STEM活動的實際困難,比如:學時的確定、教材的編寫、師資力量的補充等等。但筆者堅信,STEM教育是最合適小學科學發(fā)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必經(jīng)之路。只要在此基礎上堅定地走下去,受益的終究是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