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是自學,但不應簡單理解為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學。初中化學的特點是啟蒙性、基礎性,同時初三學生正處于特定的轉型期,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那么,教師應從哪些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初中化學的能力呢?
善于引導,實現(xiàn)互教互學
初中化學部分教學內容是可以讓學生先學的,像實驗基本操作、元素符號的記憶、自然界中水的調查、燃料與環(huán)境、生活中的化學等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先學而后教師去教。但是,初中化學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學內容不僅無法通過自己的自學去深刻理解其內容,學生也不具備把前后知識形成網絡,學生往往在上面花費了大量時間卻越學越糊涂。
那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彼此的關系是什么呢?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先學也可以等老師教了以后再學,學和教是相伴而行的,整個學習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離不開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是教與學的交融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啟發(fā)學生學、幫助學生學、激勵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在學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和學生一起討論,實現(xiàn)互教互學。那么,如何有效引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教師首先要換位思考,充分研究學生的學情,站在學生的角度備足教材,洞悉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會遇到什么困難,理解上會產生什么偏差,研究琢磨學生學習知識的路徑、方法及規(guī)律。教師要根據(jù)掌握的情況采取一定的引導措施,有效地幫助學生去理解這部分知識。如學生在初學物質的組成時總是憑二氧化碳的化學式CO2中有O2,過氧化氫的化學式中H2O2有H2和O2就認為二氧化碳中含有氧氣,過氧化氫是由氧氣和氫氣組成的結論。此時,教師需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去分析和釋疑。
整合教學內容 許多教師在備課中往往忽視了“課標”的存在,忽視了初中生的邏輯思維特點,前者導致對知識掌握的程度火候欠佳,后者導致教學上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邏輯編排體系。筆者認為,教師在“課標”的基礎上應深刻研究教材,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以教材為“引子”對教材實行整合,使教學內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物質構成的奧秘”是按照“原子的構成→元素→離子→化學式與化合價”這樣一個體系。為什么化學式、元素都沒有學,就要求學生去學習單質、化合物、氧化物這些概念,去理解物質的組成?為什么原子的構成都講好了,為什么不一氣呵成地講一下原子結構示意圖呢?為什么不根據(jù)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順便了解一下元素周期表呢?這些知識不是水到渠成的嗎?教學過程中對于物質的組成,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分類來整合(見表一):
精心編排習題 課堂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把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教師應在習題編排上下足功夫。習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同時檢查學習中哪些問題掌握不牢固,哪些問題容易出錯,使得學生在習題中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
完善微觀教育評價
如何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呢?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評價。因為,正確的評價具有激勵功能?!罢n標”認為:對學生的學業(yè)評價應強調評價的內在激勵作用,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日常教學中,有很多老師注意到教學過程中會及時對學生評價,肯定或否定學生的做法,刺激學生的學習。但更應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及教師的多樣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去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本校化學教研組評價學生的方法(見表二)。
善于利用隱性課程
基于初中化學的特點,其隱性課程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充分利用好教室這個物質形態(tài)的隱性課程的主要載體 我們從“物質——空間層、班級組織——制度層、班級的組織——制度層”三方面入手,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一些教育教學情境。良好的班風,優(yōu)良的教風、學風,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發(fā)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例如,講授水資源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空間合理布置關于水資源的材料。講授元素周期時,在教室里掛上周期表的發(fā)現(xiàn)者的畫像及語錄,在教室后面貼上大的元素周期表。講物質的結構時,教師做好各種物質的結構模型,放于教室之中,可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很好地認識這些物質的模型。
開發(fā)化學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以后,有地方應用、實踐,那么學生就會將學習的好奇心逐步轉化為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我?;瘜W教研組對初中化學校本課程主要從三個方面去開發(fā):和生活、社會有關的化學內容,如“空氣質量的調查”“毛竹中的氣體是何氣體”“包裝袋中的氣體是什么”“土壤PH值的測定”“環(huán)境污染的調查”等等;鼓勵學生學會觀察,發(fā)現(xiàn)一些日常生活中他們認為奇特現(xiàn)象的事例進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撰寫科普小論文和進行手抄報比賽。
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
學生通過無拘無束地自由聯(lián)想,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使其養(yǎng)成既獨立思考又集思廣益,既善于聯(lián)想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習慣,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發(fā)散思維到聚合思維聯(lián)想 發(fā)散思維是從已知的信息中產生信息,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信息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輸出,具有轉換作用;聚合思維則在于對一個問題提出一個“正確”答案。例如,如何讓學生區(qū)分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學生發(fā)散思維:用酸堿指示劑?用pH試紙?觀察顏色?還是加一種合適的試劑?最后定向思考,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均顯堿性且無色透明,只能根據(jù)CO32-和OH-各自的特性選擇一種合適的試劑,如,CaCl2、BaCl2、CuSO4、……
順向思維到逆向思維聯(lián)想 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兩種形式,相對而言逆向思維的層次更高,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順向思維向逆向思維的深層次的轉變
橫向思維向縱向思維聯(lián)想 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代表的分別是聯(lián)想的“廣”度和“深”度。充分調動學生的橫向思維向縱向思維聯(lián)想轉化可以開拓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例如,碳還原CuO類比聯(lián)想CO、H2還原氧化銅;由過氧化氫制O2的發(fā)生裝置聯(lián)想到CO2、H2的發(fā)生裝置,甚至其他沒有學過的氣體的發(fā)生裝置等。學生通過從橫向思維向縱向思維聯(lián)想,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有效地促進了思維正遷移的發(fā)生、發(fā)展。
學是教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點。教的過程要服從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法與學法融合統(tǒng)一,以生為本,才能在現(xiàn)代教學體系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下冊[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樹勛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