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茼蒿葉斑病
1.1 發(fā)病癥狀 只危害葉片,病斑呈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灰褐色,微有輪紋,邊緣紫褐色,外圍具變色而未死的寄主組織,潮濕時病斑表面有黑色霉狀物,后期病斑連成片,葉片枯死。
1.2 發(fā)病特點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靠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棚內高濕,晝夜溫差大,結露時間長,棚內反復重茬栽培,通風透光不良,種植過密,澆水過多,偏施氮肥,發(fā)病重。
1.3 防治方法
1)健身栽培。與瓜類、茄果類、十字花科類、豆類蔬菜實行2年以上輪作,可有效降低葉斑病發(fā)病率。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條播種植,保證植株密度均勻合理,以利通風。重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噴肥,增強植株抗病力和生長勢。選擇晴天膜下澆水,防止大水漫灌,降低田間濕度。加強棚室通風透光,降低棚內濕度。發(fā)現病葉及時摘除,帶出棚外銷毀處理。
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噴施6.5%甲霉靈粉塵劑,每畝每次用1kg,每隔7天噴1次,共噴2~3次,防效顯著,也可用2%武夷霉素水劑2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多·硫懸浮液600倍液等噴霧防治,7天1次,防治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噴藥。
2 茼蒿葉枯病
2.1 發(fā)病癥狀 只侵染葉片,病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央淡灰色,邊緣褐色或淺褐色,濕度大時正背面和正面有黑色霉狀物,后期病斑愈合成片,致葉片枯死。
2.2 發(fā)病特點 病菌在病葉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該病害在棚內濕度大時容易發(fā)生。棚內溫差大,葉片結露時間長,易發(fā)病。重茬栽培,發(fā)病重。管理粗放,種植密度大,澆水次數過多,偏施氮肥,植株生長旺時發(fā)病重。
2.3 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實行2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重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多次少量澆水,防止大水漫灌,降低棚內濕度。棚室及時通風透光,降低棚內濕度。
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交替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 茼蒿炭疽病
3.1 發(fā)病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莖。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先出現黃白色至黃褐色小斑點,后擴展為不定形或近圓形褐色病斑,邊緣稍隆起,直徑為2~5mm。莖發(fā)病時出現縱裂、稍凹陷,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的褐色病斑,濕度大時病部溢出紅褐色物質。
3.2 發(fā)病特點 病原菌在病殘體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灌溉水、棚室內的滴水及昆蟲活動傳播蔓延。棚內溫度在20℃左右,相對濕度85%以上時發(fā)病重,相對濕度低于80%時發(fā)病輕。棚內溫差大,葉片上露水多,或遇霧霾陰雨天氣長,發(fā)病重。重茬,種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磷、鉀肥不足,易發(fā)病。棚內通風不良發(fā)病重。
3.3 防治方法
1)健身栽培。與非菊科蔬菜實行2~3年輪作。合理密植,膜下小水澆灌,防止大水漫灌,防治棚內濕度過大。施用腐熟的堆肥或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噴肥,提高茼蒿抗病能力。加強通風透光,降低棚內濕度,抑制病害的發(fā)生。及時摘除田間病株。
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藥可每畝使用1kg的5%百菌清粉塵劑、6.5%甲霉靈粉塵劑噴粉防治。或用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多豐農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0%利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施1次,交替用藥,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藥。
4 茼蒿褐斑病
4.1 發(fā)病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圓形至橢圓形,有時不規(guī)則,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黃褐色至褐色,有的病斑顏色由外向內深淺交替,略顯寬輪紋狀??諝鉂穸雀邥r病斑正背面均產生灰褐色霉狀物,后期病斑相互連接成片,致葉片枯死。嚴重時全株發(fā)病,較短時期內病株枯死。
4.2 發(fā)病特點 該病原菌隨病殘體越冬,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或田間作業(yè)傳播,可進行多次侵染發(fā)病。棚內濕度大,植株生長茂密,容易發(fā)病。霧霾陰雨天氣持續(xù)時間長,棚內溫差大,結露重,發(fā)病較重。
4.3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實行輪作,及時清除病殘體,及時通風排濕,科學施用肥水,合理密植。
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首先選用粉塵劑或煙霧劑進行防治,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6.5%甲霜靈粉塵劑1kg,畝噴粉防治,也可選用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
5 茼蒿灰霉病
5.1 發(fā)病癥狀 苗期發(fā)病,多引起死苗爛棵,在病苗上產生許多灰霉。成株期多從下部老葉開始發(fā)病,形成水漬狀不規(guī)則形腐爛,病情發(fā)展迅速,短期內即可致成片植株發(fā)病壞死,并在其表面產生灰色霉狀物。
5.2 發(fā)病特點 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存活,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進行侵染和再侵染。棚內溫度低,晝夜溫差大,濕度高,該病發(fā)生普遍且迅速。霧霾陰雨天氣持續(xù)時間長,棚室濕度大,也易誘發(fā)該病的流行。管理粗放,植株密度大、澆水過多過大、偏施氮肥、枝葉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導致植株生長弱,也會加重該病的發(fā)生。
5.3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茖W施用肥水。及時摘除病葉病殘體。
2)生態(tài)防控。調節(jié)棚內小氣候,使其處于不利于病害發(fā)生的溫濕度環(huán)境,避免低溫高濕條件出現。霧霾陰雨天氣及時短時間通風降濕。晴天條件下,封閉大棚提升棚溫。小水膜下澆灌,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硼內空氣濕度,控制發(fā)病條件出現。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首選用煙劑或粉塵劑,可傍晚每畝施速克靈煙劑0.25kg,點燃后密閉,次日早晨通風,效果較好,也可用每畝用1kg的2.5%滅可粉塵劑、6.5%甲霉靈粉塵劑噴粉防治,或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施加樂懸浮劑8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連噴2~3次。
6 茼蒿霜霉病
6.1 發(fā)病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一般由基部老葉向中上部蔓延,初期病斑為淺黃綠色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邊緣界限不清晰。隨病害發(fā)展病斑逐漸枯黃,病葉背面產生白色霜狀霉層,病害嚴重時葉片背面布滿霜狀霉層,隨即黃化枯死。
6.2 發(fā)病特點 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可進行多次重復侵染。該病發(fā)生與溫濕度關系密切,棚內溫度在15℃左右,濕度在85%以上,發(fā)病嚴重。棚內溫差大,結露時間長或霧霾陰雨天氣長,易發(fā)病。種植密度大,氮肥施用過量,植株生長過旺,通風透光不良,田間濕度大,病害發(fā)病均重。
6.3 防治方法
1)合理輪作。選擇與非菊科蔬菜進行2~3年輪作,收獲后和種植前徹底清除病殘落葉集中妥善處理,以減少菌源。
2)健身栽培。采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適當稀植,避免密度過大。澆小水,嚴禁大水漫灌,有條件的采用滴灌,澆灌后要及時放風排濕,降低棚內濕度,可較好地控制病害。重施基肥,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噴肥,防止植株徒長,提高植株抗病力和產量。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每畝選用5%百菌清粉塵劑1kg噴粉,或45%百菌清煙劑0.5kg熏煙防治,效果顯著。也可選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6.8%霉多克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間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