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性平味甘,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yǎng)胃、益氣安神、強心健腦等作用,曾被列為“參、茸、燕、耳”四大珍品之一。銀耳多糖是一種具有療效的人體免疫激活劑,對肺原性心臟病、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癥有一定的療效,還可提高肝臟的解毒作用。根據統(tǒng)計,銀耳全世界60余種,我國有6種:銀耳、橙黃銀耳、茶銀耳、金耳(金黃銀耳)、金色銀耳、血耳。寶雞市從2013年引進銀耳并試驗成功,現(xiàn)已成為全市具有發(fā)展前景的新菌類。
1 生物學特性
在分類學上銀耳屬真菌門擔子菌綱,異隔擔子菌亞綱,銀耳目,銀耳科,銀耳屬。
1.1 形態(tài)結構 銀耳由菌絲體(營養(yǎng)器官)和子實體(繁殖器官)兩部分組成。新鮮銀耳子實體為純白色,半透明,由3~10枚波曲的耳片組成。干銀耳硬而脆,白色或米黃色。由擔孢子萌發(fā)形成單核菌絲,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結合后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基質中蔓延生長、分解吸收、運送營養(yǎng),并在成熟后成為結實性雙核菌絲。
1.2 生活史 銀耳屬于異宗結合的菌類,雙因子控制,四極性。其生活史比較復雜,包含一個有性生活周期和若干個無性生活周期。銀耳擔孢子萌發(f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擔孢子萌發(fā)后呈單核菌絲。另一種是擔孢子通過芽殖產生大量的酵母狀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再萌發(fā)成菌絲。
1.3 生活條件
1)水分。鮮子實體含水率85%~95%,空氣相對濕度菌絲階段65%~70%,子實體階段80%~95%。木屑培養(yǎng)基含水率48%~52%,棉籽殼培養(yǎng)基含水率50%~55%。
2)養(yǎng)分。銀耳分解能力微弱,是一種早熟、生長周期短的膠質菌。碳素只能直接利用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氮素以有機態(tài)氮和銨態(tài)氮為宜。
3)溫度。銀耳是一種中溫型食用菌。菌絲階段20~25℃最適宜,子實體階段20~26℃,長期低于20℃或高于28℃,朵小、耳薄。
4)空氣。銀耳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生長量隨著氧氣的增加而增加。清新微風、干濕交替有利于其生長發(fā)育。
5)光線。菌絲生長期不需要光線。子實體分化、發(fā)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不形成子實體。
6)酸堿度。pH值5.3~7.2均可,5.2~5.8最佳。
7)寄主。銀耳是一種寄生菌,寄主是香灰菌。從耳木上分離出來的銀耳菌絲實際上是銀耳與香灰菌絲的混合體。香灰菌絲最適溫度為24~26℃,5~6天長滿斜面試管。銀耳菌絲最適溫度為23~25℃,24小時只長1mm。
2 袋式栽培關鍵技術
2.1 選好季節(jié) 依據銀耳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20~26℃,陜西寶雞春季3—5月,秋季9~11月均可生產,一個周期為45~50天,每年可生產4~5個周期。
2.2 科學制種
1)母種。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一般是單獨培養(yǎng)于試管中。生產母種時,先取出銀耳菌絲,并擴大到需要的管數,然后放在25℃培養(yǎng)室。到銀耳菌落直徑為1cm時,再接極少量香灰菌絲,等二者長到一起時,就可以出售或生產原種。由于香灰菌絲生長快,如果先接香灰菌,其就會很快覆蓋斜面,后接的銀耳菌絲就不易生長。如果香灰菌絲和銀耳菌絲同時接種在同一支試管中,同樣會出現(xiàn)銀耳菌絲少而香灰菌絲多的問題。
2)原種。培養(yǎng)好的每支試管一般接1瓶,最多不超過3瓶。當培養(yǎng)到耳基出現(xiàn)時,就可以當原種使用。
3)栽培種。依據原種生長情況來確定應擴接的瓶數。為了保證質量一般控制在40~60瓶。
2.3 合理配料 兩種常用配方:①雜木屑81%,麥麩15%,黃豆粉2%,蔗糖1%,石膏粉1%,水48%~50%;②棉籽殼78.5%,麥麩15%.玉米粉5%,石膏粉1%,水50%~55%。堅持做到主輔料、輔料間、料水間混合均勻。
2.4 及時裝袋 銀耳常用17cm×55cm、厚0.04mm的一頭封塑料袋,采用裝袋機及時裝袋,6~8人一組,要求上松下緊,表面平整挺直。
2.5 徹底滅菌 常壓105℃,10~12小時,迅速達到滅菌溫度,排盡冷氣或高壓2.5小時排完冷氣,防“假壓”,堅持做到料袋受熱均勻,保證滅菌徹底。
2.6 精量接種 滅菌后的菌袋冷卻到30~35℃就可接種。因為銀耳菌種是兩種菌絲混合而成。其中銀耳菌絲(俗稱白毛團)生長于培養(yǎng)基表層僅2cm處,而香灰菌絲則下延到瓶底。接種時要用接種刀把菌種表層的銀耳原基挖掉,然后按照銀耳菌絲與香灰菌絲1:3的比例混合,即培養(yǎng)基表層的銀耳菌絲1份,培養(yǎng)基中層的香灰菌絲3份。若取下部的香灰菌絲太多的話,會影響出耳率。挖取時,先用接種鏟將培養(yǎng)基中層的菌種塊挖松,在瓶內攪拌,使兩種菌絲混勻。若攪拌不勻,會造成出耳不齊。菌種接入量似蠶豆粒大小,接種時用銀耳接種器插入菌種瓶內,即先吸進接種器的筒內,然后迅速地通過酒精燈的有效控制區(qū),往接種穴內一按,菌種即入穴與培養(yǎng)料充分結合。穴內菌種要比膠布凹1~2mm,這樣有利于銀耳菌絲生長發(fā)育。若菌種凸出穴面,白毛團形成時,會緊粘在膠布上,以致在揭膠布通風的操作中,常隨膠布把白毛團提起而損傷。
2.7 發(fā)菌培養(yǎng) 接種后2~3天室溫保持26~27℃,不宜翻動,不必通風。4~5天菌落已形成,調室溫至22~25℃,每天通風2~3次,每次15~30分鐘,濕度60%~65%,查菌,清除污染菌袋。7~8天調溫至20~22℃。10~12天,接種穴直徑在8~10cm,注意降溫、通風、換氣。20天后,濕度75%~80%,加大通風,散射光150~200lx,每天10~12小時。30~40天滿袋,出現(xiàn)黃色水珠,接種穴菌絲膠質化,個別已出現(xiàn)原基,就可以進行出耳管理。
2.8 出耳管理 一般采用層架式出耳。原基形成期5~7天,溫度22~25℃,最適22~23℃,濕度80%~90%,光照300~600lx,每天照6~8小時,常以冷熱、干濕、明暗交替刺激,有利于優(yōu)質耳形成。子實體生長期7~10天,溫度23~25℃,濕度90%~98%,足夠散射光,光照600~800lx,每天照10~12小時。
2.9 適時采收 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變薄、下垂,耳根收縮時,即達到成熟標準。采收前1~2天停止噴水,并大通風。用竹刀或不銹鋼刀一次性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