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已成為陜西佳縣農作物主導產業(yè)之首,近年來地膜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耕作技術較為粗放,農民不重視病蟲害的防治,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已成為薯類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筆者根據(jù)幾年來的生產實踐,總結推廣了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綜合防治措施,效果明顯。
1形態(tài)特征
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成蟲體長7~8mm,赤褐色,體表有黃褐色細毛。前胸背板前緣凹陷,中央有一較大的劍狀斑紋,兩側各有2個黑色小斑(有時合成一個)。兩鞘翅上各有14個黑斑,鞘翅基部3個黑斑后方的4個黑斑不在一條直線上,兩鞘翅合縫處有1~2對黑斑相連。卵長1.4mm,縱立,鮮黃色,有縱紋。幼蟲體長約9mm,淡黃褐色,長橢圓狀,背面隆起,各節(jié)具黑色枝刺。蛹長約6mm,橢圓形,淡黃色,背面有稀疏細毛及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2為害癥狀
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以植物的葉片、嫩莖、果實為食,被害葉片、嫩莖的背面葉肉被食,殘留上表皮,形成許多不規(guī)則、半透明的細凹紋,為害較重時馬鈴薯葉片被吃成空洞或僅留葉脈,甚至植株整株枯死。被害果實則被啃食成許多凹紋,果實內部組織逐漸壞死變硬,并有苦味,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嚴重時失去食用價值。
3發(fā)生規(guī)律
陜北地區(qū)1年發(fā)生2代,以成蟲群集在背風向陽的土洞、石縫、雜草間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開始為害,6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1代幼蟲為害期,7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為第1代成蟲羽化盛期,8月中旬為第2代幼蟲為害盛期,8月下旬開始化蛹,羽化的成蟲自9月中旬開始尋求越冬場所,10月上旬開始越冬。成蟲早晚靜伏,白天為害。馬鈴薯瓢蟲成蟲的生育適溫為22~28℃低于15℃不能產卵,高于35℃則陸續(xù)死亡。夏季高溫時,成蟲匿居靜伏,枝葉茂盛、較蔭蔽的田塊發(fā)生較嚴重。
4防治方法
4.1物理防治人工捕捉成蟲,利用成蟲假死習性,拍打植株,使之墜落,集中清滅。人工摘除卵塊,蟲卵集中成群,顏色鮮艷,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摘除。清潔害蟲越冬場所,秋季收獲后集中清除雜草和殘株,帶出園集中燒毀。春季深翻地塊,消滅卵和幼蟲。
4.2農業(yè)防治選用抗蟲品種,從而減少農藥使用次數(shù),減輕環(huán)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合理安排茬口,將馬鈴薯與谷類、豆類作物輪作,避免馬鈴薯與茄科作物、塊根塊莖類作物輪作。選擇排灌方便地塊種植,避免積水和干旱。合理密植,種植密度過大則通風透光不好,易發(fā)生蟲害。
4.3化學防治
1)苗期施用毒土。按1kg的2%殺螟松粉加細沙土20kg的比例配制毒土,每畝用毒土15kg,撒施于根際。
2)藥劑防治。越冬代成蟲發(fā)生期和1代幼蟲孵化盛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即噴2.5%功夫乳油3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0%溴·馬乳油1500倍液噴霧,7天噴1次。噴藥時要求均勻周到,葉片正反面都要噴到,以殺死全部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