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紅軍的那些事,也許你知道二萬五千里長征,知道過草地、翻雪山,知道勝利大會師……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漫漫長征路,紅軍的后期補給怎么樣?都吃了些什么?
朱德在行軍中親自下廚
1934年秋天,紅軍開始了長征。在長征路上,有時供給好,有時供給不好,這主要看地區(qū)。湖南、四川都不錯,廣西、貴州、云南差一點,當然更差的是川西北和甘肅。
長征期間,從東部向西,戰(zhàn)士們吃大米的機會減少,在川西北、黔藏地區(qū),能找到的糧食主要就是青稞,有時軍情緊急,一些部隊帶著沒有脫粒磨粉的青稞,人和馬都難以消化。
長征中第一次、第二次過草地時,許多戰(zhàn)士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犧牲。1936年四五月間,紅軍準備三過草地。為籌備糧食,朱德專門請來當?shù)厝耍儐栔苓呌心男┛墒秤靡安?。在朱德帶領下,野菜小組認識并收集了多種野菜,還為此專門辦了一次野菜展覽,讓紅軍戰(zhàn)士們排隊參觀。
紅米、南瓜,是井岡山一帶的飲食標配,當時還有一首紅軍飯之歌:“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p>
朱德是在行軍中親自下過廚的紅軍總司令。有一次,一位紅軍戰(zhàn)士拿來一個豬肝和一個豬肚子,大聲問自己的戰(zhàn)友:“這些東西怎么做?!”旁邊的朱德聽見了,轉過身說:“等一會我來炒,這個我會。下次你要再搞到豬肚子,找點醋和辣椒,我?guī)湍愠??!?/p>
長征途中的年夜飯
1935年1月29日,土城戰(zhàn)役失利后,紅軍分3路縱隊第一次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此時,距農歷春節(jié)不到5天,但全軍上下沒有一點過節(jié)的氣氛。為了執(zhí)行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計劃,紅軍主力與國民黨川軍苦戰(zhàn)數(shù)回,戰(zhàn)果甚微。川軍頑固抵抗,中央軍又尾追而至……
2月3日(大年三十)清晨,部隊行至敘永城外營盤山時,偶遇一片橘林,守林的老大爺看到大隊軍人過來,先是有點害怕,可是觀望了一會兒,他發(fā)現(xiàn)連地上的橘子他們都不輕易拿,心里明白了幾分。大部隊過后,軍委先遣隊上來,守林大爺見到,便抬了一筐橘子非要送給他們,并告訴他們,這片橘林不是他的,他是窮人,只是受雇于地主守林子。
聽他這么一說,紅軍進一步偵察得知,這片橘林屬于當?shù)匾粋€被稱為“張老爺”的大土豪,而此人是品行極差的劣紳。如此一來,這些橘子就成了“打土豪、分財物”的沒收對象。紅軍找來木板,寫上:“這橘子林是土豪的,現(xiàn)沒收。各部隊路過這里時,應有組織地在指定地點采摘?!遍倭直粍澐殖闪巳舾蓧K,并專門留出了一塊給當?shù)厝罕姟?/p>
這份意外的收獲可算是大年三十部隊置辦的最大一宗年貨,而且也開了個好彩頭。摘下來的橘子很快也送到了隨后而來的中央縱隊。
早上9時許,中央縱隊從宿營地摩尼鎮(zhèn)出發(fā),此次行軍非常順利,經安吉亭、樂洼溝,走走停停約70多里,下午5時左右,先遣隊的10余人就抵達了一個小山村。
村里有漢、彝、苗民族70戶,400余口,村子雖小,但有條件的人家也“新桃換舊符”準備著過年。先遣隊到達后立刻著手調查、宣傳……在安頓和忙碌中,除夕的夜幕降臨了。各個炊事班也開始忙著做“年夜飯”。紅軍在相對比較富庶的土城籌集了不少食物,到石廂子后又沒收了當?shù)孛駪崢O大的彭姓、周姓兩家土豪的糧食、財物和年貨,這些東西先由窮苦鄉(xiāng)親分享,之后沒收委員會再根據(jù)需求分配。而駐守在離石廂子10多里的前衛(wèi)部隊將吳橋鎮(zhèn)團總吳聯(lián)山家的肥豬殺了,選了一部分送到了中央縱隊。
“有米”自然好做炊。專門負責軍委首長伙食的軍委三科炊事班做出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油亮亮的臘肉、肥瘦相間的紅燒肉、水鹵的大腸……做好后分送到各位領導人住處。住在肖有思家的毛主席比別人特殊一點——多一份辣子。而窮苦的群眾則集中在壩子上吃了這頓“開心飯”。
國酒茅臺:紅軍長征時曾用它來洗腳
1935年3月16日,地處赤水河岸邊的茅臺鎮(zhèn)上來了一群衣衫襤褸且略顯疲憊的軍人。他們安靜地睡在百姓的屋檐下,與老鄉(xiāng)禮貌地打招呼。歷經戰(zhàn)亂的百姓從起初的驚恐中慢慢平靜下來,他們看出這是一群不一樣的兵。他們就是準備三渡赤水的紅軍。
隨后到來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告誡紅軍戰(zhàn)士,這里出產的茅臺酒曾獲得國際金獎,為中華民族爭得過榮譽。酒雖好,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然而,看到紅軍用現(xiàn)大洋買酒的茅臺鎮(zhèn)老百姓,卻在此時主動獻出了家中的陳年佳釀。
紅軍戰(zhàn)士用小搪瓷碗、小口缸盛著奇香撲鼻的茅臺酒咂吧咂吧,舍不得大口喝掉,一些戰(zhàn)士用它來細細擦拭傷口。在那個缺醫(yī)少藥的艱苦年代中,茅臺酒奇跡般地給長途跋涉的紅軍戰(zhàn)士減輕了許多痛苦。
由此還在當時傳出了一段紅軍用茅臺酒洗腳的流言。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就此事作詩一首,付之笑談,曰:喧傳有客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被炊事班做砸了的宣威火腿
1935年4月27日,由羅炳輝、何長工率領的紅九軍團打下宣威。宣威是云南東部有名的富庶城市,當時宣威產的火腿馳名全國。隨紅九軍團行軍的王首道在回憶錄中說:“(紅軍)沒收了一家反動的大土豪,他家的火腿堆滿了幾房子,我們這些紅軍是吃不完的,就是頂有名的宣威罐頭也沒有拿得完。后來大批的分給群眾,有許多貧民一個人分得兩三只火腿,宣威及附近群眾爭火腿爭得非常熱鬧,許多人說:云南的火腿這一次總算給我們紅軍和老百姓吃夠了?!?/p>
可惜的是炊事班不太會做火腿,把它們剁成塊狀,放進大鍋,摻上幾瓢水,一煮。結果火腿肉毫無味道,剩下一大鍋油湯。有的紅軍戰(zhàn)士很精,申明不向公家打菜,分一塊生火腿,自己拿去一蒸,大家這才知道宣威火腿之所以為宣威火腿也。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也有如下記載:云南紅軍從富足的火腿棧房中,沒收了好幾千只火腿,就有數(shù)十里外的農民來領受這一份不要錢的火腿——這是火腿業(yè)歷史上一件新奇的事情。他們又照這個辦法分配了幾十噸的鹽。在貴州的時候,從許多地主和政府官吏們那里沒收了許多鴨子,紅軍天天吃著鴨子,直到吃厭了。從江西出發(fā)時,他們在自己的國家銀行里,帶來了大批的南京政府鈔票、銀元與銀塊,在他們路上的窮苦區(qū)域里,他們就用這些錢來買所需要的東西。
紅軍長征為何不與人分吃炒面?
在二、六軍團到達甘孜后,紅軍內部反對南下,要求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的力量壯大起來了,加上甘孜地區(qū)太貧窮了,部隊在這里確實難以生存,張國燾決定還是北上。于是部隊開始做北上的準備工作。部隊開始收集糧食和御寒的東西,政工干部開始講政策做動員。部隊給每個班、機關每個科發(fā)了一個鍋,每個人10斤左右的青稞炒面,紅四方面軍在前,二、六軍團殿后,從甘孜向阿壩出發(fā)。
離開了甘孜后,就進入了高寒地區(qū),氣候變化很大。部隊出發(fā)后到達的第一個縣城是德潤。說是縣城,才幾戶人家,在縣城根本找不到可以讓部隊宿營的房子,政治部就找了一個干水溝,戰(zhàn)士們又冷又餓地睡了一晚上。因為饑寒交迫,戰(zhàn)士們太累太虛弱,有紅軍戰(zhàn)士躺下后就再也沒起來……部隊這樣走了十幾天,才走到阿壩。
到了阿壩之后,情況也不見得好。糧食已經吃完了,青稞也被前面的部隊收割完了。紅二軍團的劉月生和另一個干部一商量,跑到地里去拾青稞穗子。餓了就把青稞放在瓦片上,烤熟了吃。連續(xù)拾了三四天,弄到了不到40斤的青稞,磨成炒面才七八斤。但他們就是要靠這點糧食吃一個月,才能走過雪山、草地。
從甘孜出發(fā)后,每天宿營后,戰(zhàn)士們第一個事情就是找野菜,用水煮了后,像撒胡椒面一樣撒一些炒面。當時紅軍戰(zhàn)士中,再好的關系也不接受別人的炒面。因為誰都不夠吃,如果一個人吃,可能還能活下來,如果分給其他人,那兩個人都活不了。
一張牛皮
1936年6月下旬,紅二、六軍團在甘孜休整了幾天后向草地進軍。
因為4月底過金沙江,到7月底到阿壩,部隊在雪山草地行軍已經三個月了,大家的體力消耗到了極點,雙腿軟得邁不開步,就像害了大病一樣,每走一步,都要用盡全身力氣。這樣行軍約十多天,又有一些戰(zhàn)友倒了下去,最后幾天,口糧已經吃完,野菜也被前面的部隊挖光,戰(zhàn)士們只好空著肚子走路了。
就在這絕境之中,有戰(zhàn)士在宿營地忽然發(fā)現(xiàn)路邊有一張牛皮,大概是前面部隊丟下的,它看起來又臭又臟,但對餓了很久的戰(zhàn)士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大家急忙拿水洗了洗這張牛皮,用牛糞火烤黃,用刺刀刮去牛毛,割成小塊,全連每人分了三塊。
一塊牛皮含在嘴里嚼,嚼來嚼去嚼不爛,但總有那么一點點肉味,珍貴得很!這樣三塊牛皮,戰(zhàn)士們嚼了三天。
就是這樣空著肚子,嚼著牛皮,拄著棍子,還能走得動的戰(zhàn)士們背著兩三支槍(那是倒下的戰(zhàn)友留下的武器),互相攙扶著前進,終于脫離了這渺無人煙的“絕地”。
九個炊事員
長征的時候,紅軍三軍團一個連隊有九個炊事員。那時候,天天行軍打仗,上級為了減輕炊事員的負擔,規(guī)定每人只準挑四十斤,可是,他們都打了埋伏,把糧食裝在銅鍋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
炊事班在行軍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隊休息,他們要燒開水給指戰(zhàn)員們喝;宿營時,他們又要安鍋灶,劈柴火,洗菜,煮飯,每夜只睡兩三個小時。
進入雪山之前,上級通知輕裝。他們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著可供全連吃一兩天的糧食。另外,每人還帶些生姜、辣椒和十幾斤干柴。
到了毛兒蓋,部隊休整了一個星期。在這里每人又準備了十天干糧,炊事班還多準備了一些青稞麥。
一天早上,一個炊事員挑著行軍鍋,走著走著,身子一歪倒下去了,一聲不響地犧牲了。
正午,部隊休息,炊事班趕忙支鍋、燒姜湯、辣子水。湯燒開了,可是,一位接過了犧牲了的炊事員背的行軍鍋的炊事員,他剛把姜湯遞給戰(zhàn)士,便一頭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
第五天晚上宿營,剛到后半夜,發(fā)著高燒的炊事班班長老錢偷偷爬起來為同志們燒開水,因為太過勞累,錢班長死在他的崗位上——鍋灶前。
第二天,行軍鍋又被另一個炊事員挑著前進。每天宿營,部隊還是有開水和洗腳水。
連隊到達陜北時,九個炊事員全部犧牲了,但是,在最艱苦的長征中,這個連隊的戰(zhàn)士,除戰(zhàn)斗減員外,沒因饑餓犧牲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