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在湖南經過的地域廣、影響大。在湖南境內先后有紅六、紅二軍團和中央紅軍轉戰(zhàn)其間,足跡遍及9個市州46個縣、市、區(qū)。
《十六字令·山》,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首作,其中第一首“山”:“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睂懙氖情L征入湘處湘南著名的八面山,通過獨特的山色風光,神奇地揭示了長征精神的精髓要義。
戰(zhàn)略轉移最初選定的落腳點
紅軍長征是一次被迫戰(zhàn)略轉移的軍事行動,向哪個方向實施軍事戰(zhàn)略轉移呢?
據(jù)當時擔任李德翻譯的伍修權回憶,早在1934年春,李德就同博古談及“要準備作一次戰(zhàn)略大轉移。不過那時根本沒有打算走那么遠……,只準備到湘鄂西去……在那里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jù)地。大約在長征開始的半年前,就進行了各項準備工作”。
博古、李德等人之所以選定湘西及湘西北地區(qū)作為中央紅軍主力戰(zhàn)略轉移的落腳點,從當時的情況分析,至少有以下三個理由:其一,自大革命以來,湖南一直是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地區(qū)之一;其二,相對遠離國民黨統(tǒng)治中心,便于利用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求得主力紅軍的休整和戰(zhàn)斗力的恢復;其三,湖南東部邊境區(qū)域的湘贛、湘鄂贛蘇區(qū)緊鄰中央蘇區(qū),能夠就近恢復中央蘇區(qū)。
1934年10月22日,中央紅軍突破敵人設在贛南贛縣、信豐、安遠之間的第一道封鎖線, 10月30日至11月2日,中央紅軍兵分三路由江西的崇義猛撲湘粵邊境的汝城、城口,進逼敵人第二道封鎖線。在當?shù)攸h組織和群眾的配合下,紅軍摧毀敵人碉堡30余座,在城頭、太來圩、大坪等地重創(chuàng)敵軍。軍委縱隊和紅軍主力相繼入湘,勝利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
11月5日以后,中央紅軍由湘南向縱深挺進。當紅軍向郴州、宜章西進時,蔣介石緊急頒布“堵剿”電令,命湘軍、粵軍在北起衡陽經郴州、宜章至廣東樂昌的交通線上構筑起第三道封鎖線,然而被紅軍瓦解。
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在湘南汝城的山路上聯(lián)名散發(fā)了《出路在哪里》的傳單,宣傳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向工農兵及勞苦民眾指出,他們的出路就在團結起來,武裝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統(tǒng)治,實現(xiàn)共產黨的主張,建立工農自己的紅軍、自己的蘇維埃政府。
“出路在哪里?”朱德毛澤東聯(lián)名發(fā)布這一文稿,顯示了黨和紅軍對危機關頭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探索。
突破封鎖線的重要戰(zhàn)場
紅軍長征所面臨的考驗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民黨正規(guī)軍和地方民團武裝重兵的圍追堵截;二是前進路上險山惡水等自然環(huán)境的阻隔;三是黨內“左”、右傾錯誤思想的干擾。三支紅軍長征部隊在湖南轉戰(zhàn)的131個日日夜夜里,遭遇戰(zhàn)、阻擊戰(zhàn)和陣地戰(zhàn),大大小小總計達近百次之多。
當中央紅軍從郴縣、良田、宜章、樂昌突破敵軍第三道封鎖線以后,西進轉移的戰(zhàn)略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為此,蔣介石急令“追剿”軍總司令何鍵指揮所部16個師77個團專事“追剿”中央紅軍主力;令粵軍陳濟棠部4個師北進粵湘桂邊境進行截擊中央紅軍;令桂軍李宗仁部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州至黃沙河一線;令黔軍王家烈指揮得力部隊向湘黔邊境堵截,企圖將中央紅軍圍殲于湘江、漓水以東的湘西南地區(qū)。
11月25日,中革軍委發(fā)布作戰(zhàn)命令,兵分兩路搶渡湘江,以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紅五軍團為后衛(wèi),八、九軍團等部為側應,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過湘江。
湘江戰(zhàn)役激戰(zhàn)達一個星期,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經歷了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
擔任后衛(wèi)的紅五軍團和紅三軍團各一部,被敵人阻于湘江以東,激戰(zhàn)至彈盡糧絕后,大部壯烈犧牲。紅五軍團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zhàn)員浴血奮戰(zhàn),絕大部分壯烈犧牲。紅八軍團21師、23師,九軍團的22師也損失慘重。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在告別腳山鋪戰(zhàn)場時,林彪、聶榮臻、左權、朱瑞等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官兵安葬。平生極少流淚的林彪當時望著滿山遍野的灰色尸體淚如泉涌。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叫岳王塘,此處江水流速很緩,湘江戰(zhàn)役后,上游漂下的尸體幾乎全都匯到這里。在水彎處,紅軍尸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由于“左”傾領導者面對強敵和險境,指揮失措,紅軍付出慘重代價。但是紅軍將士終于突破敵人設防最嚴密的一道封鎖線,以血的慘痛代價,為繼續(xù)長征奪取勝利打下了基礎。
轉兵西向挽救命運之地
湘江戰(zhàn)役失利后,中央紅軍到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尋求戰(zhàn)略落腳點的打算已無法實現(xiàn)。
這時,何鍵指揮的“追剿”軍已經在紅軍北上會合紅二、六軍團的方向構筑工事,張網(wǎng)以待;第二兵團薛岳部先頭已抵洪江;桂軍到達馬蹄街、石村、獨境山一帶,黔軍已到錦屏、黎坪一線。
可是,“左”傾領導者博古、李德等人,卻不顧當時敵情,不顧紅軍在湘江戰(zhàn)役中大量減員、極度疲勞和戰(zhàn)斗力空前減弱的實際情況,仍堅持從通道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不惜去冒鉆進蔣介石預先布置好的伏擊口袋,使黨中央、中央紅軍面臨全軍覆滅的風險。
12月11日,紅軍攻占通道縣城后,紅軍前進方向的抉擇處于關鍵時刻。為研究解決紅軍行軍路線和戰(zhàn)略方針問題,12日,中央在通道境內緊急召開臨時非常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根據(jù)已經變化了的敵我形勢,力主放棄北上湘西會合賀龍、蕭克部隊的計劃。
他根據(jù)紅軍破譯的敵人電臺情報指出,國民黨軍隊正以五六倍于紅軍的兵力構筑起四道防御碉堡線,張網(wǎng)以待,“請君入甕”!他向與會者提出,紅軍應放棄與賀龍、蕭克會師的打算,改變進軍路線,不向北走,而西進貴州。因為黔軍比較薄弱,在貴州可以爭取打幾個勝仗,使部隊獲得喘息的時間,以便整頓被打散的部隊。
會議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12月12日19時半,以中革軍委名義向軍團、縱隊首長發(fā)出西入貴州的“萬萬火急”進軍電報。13日,中央紅軍兵分兩路,轉兵貴州,暫時脫離了險境。
通道轉兵的實現(xiàn),不僅挽救了紅軍和黨中央可能遭受全軍覆沒的命運,更重要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軍事思想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得到了中央領導層多數(shù)人的贊同,從而為黎坪會議、遵義會議的召開和最終解決紅軍領導權及戰(zhàn)略方針等問題,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