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篇小說《店員》(The Assistant, 1957)是伯納德·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早期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品,該書為他贏得了美國全國文藝學院頒發(fā)的“羅森塔爾獎”,有評論家認為《店員》代表了馬拉默德在創(chuàng)作形式、藝術以及人物塑造方面的最高成就。本論文結合宗教學家利奧·拜克的宗教學理論來分析《店員》主人公莫里斯·鮑伯(Morris Bober)的“行善”,以此揭示馬拉默德創(chuàng)作早期對猶太教精神的肯定與繼承。
關鍵詞:《店員》 伯納德·馬拉默德 行善 猶太教
伯納德·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 1914—1986)在20世紀美國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國當代最重要、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與索爾·貝婁(Saul Bellow, 1915—2005)、艾薩克·辛格(Isaac Singer, 1904—1991)、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 1933— )一起被稱為20世紀美國偉大的猶太裔作家,被認為是眾多猶太裔作家中“猶太性”(Jewishness)很有特色的一位。1980年9月廈門大學楊仁敬教授與南京大學劉海平教授等一同翻譯出版了伯納德·馬拉默德的長篇小說《店員》,2008年7月譯林出版社出版葉封翻譯的《伙計》。
《店員》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背景下紐約市貧民區(qū)的生活,馬拉默德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猶太移民悲苦生活的全景。主人公莫里斯·鮑伯經營著一家生意慘淡的雜貨店,鮑伯曾經在歐洲過著貧苦的生活,為了躲避大屠殺來到美國,他“一輩子做牛做馬,卻落得一場空”。鮑伯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日復一日,為了賣三便士的面包給顧客,早上六點起床,即使這樣生意依然慘淡?!八男〉暌幌蛴⒈?,今天好,明天壞……他去年每周開業(yè)七天,一天工作十六小時,還能勉強度日……可如今他操勞如舊,卻瀕于破產了。”①他患有胸膜炎不能抽煙,身體極其虛弱,小店的生意、女兒的婚事、家人的健康讓他徹夜難眠,他的店鋪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中。然而,他正直誠懇、與人為善,經常施舍東西給別人,他是個虔誠的猶太教徒,雖被合伙人欺騙、被流氓搶劫,遭遇了一系列的苦難,但是從不抱怨,他樂善好施,堅定地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
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弗蘭克·阿爾品(Frank Alpine)是出生于意大利的非猶太人,他從小到處流浪,從未有歸屬意識,生活的苦難和內心的折磨使他既與美國價值觀對立,又憎惡猶太人,他曾帶著偏見闖入莫里斯·鮑伯的雜貨店搶劫,然而,在莫里斯猶太精神的感召下,他消除了對猶太人的誤解,實現(xiàn)了道德上的升華。弗蘭克在與猶太人的親密接觸中強化了自我身份的認同?!霸谕瓿晌业牡谝徊啃≌f《天生的運動員》之后,我想寫一部更嚴肅、更深刻的作品,可能是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學徒的形象讓我感興趣,這個人物在現(xiàn)代社會正在改變他的命運和他的生活。這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不復雜,最初在我的小說《頭七年》(The First Seven Years)中出現(xiàn),我想進一步拓展這種人物形象的可能性。”②從表面上看,小說講述的是意大利人弗蘭克在猶太人莫里斯的教導下改變自己,從犯罪轉變?yōu)樾猩普?,甘心為人受苦,最終皈依猶太教的故事。然而,深層次地研究該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猶太性”散落在小說的字里行間,“猶太性”的本質——“善”是《店員》的猶太教主題之一。
莫里斯·鮑伯曾說:“要想成為猶太人,你只需要有一副好心腸就好?!边@句話表達了猶太教的核心內涵——“善”。鮑伯是“行善”的楷模,他的“行善”主要表現(xiàn)為“與上帝為善”“與同胞為善”和“與鄰人為善”這三個方面。
根據(jù)美國主流價值觀,鮑伯是一個失敗者、受害者,他既沒有錢又沒有權力,缺乏創(chuàng)造未來的能力,也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他的物質生活非常匱乏。小說一開始就讓無辜的莫里斯·鮑伯遇到搶劫,他之后竟雇用了曾經搶劫自己的劫匪為伙計,他本想放火燒掉店鋪獲得保險金,但卡普的酒店竟莫名其妙地著火。鮑伯在美國的欲望洪流之中笨拙地生活著,但是他為人忠厚老實,從不欺騙別人,為了賣三分錢的面包每天天不亮就打開店門,賒給窮人的貨物很少追回,每天用檸檬水招待賣電燈泡的小販,莫里斯曾坦言,尊重律法是指做正當?shù)氖虑?,需要人們心地善良,人類不是畜牲,這就是人們需要律法的理由。鮑伯嚴格遵守上帝的戒律,為了律法甘心受苦,也就是說他為了“善”而受苦,為了上帝、他人、“猶太性”而受苦,這正是“與上帝為善”的體現(xiàn)。
做個老實人才會睡得安穩(wěn),莫里斯用善行接近上帝,追求靈魂的凈化與升華。此外,莫里斯的“與上帝為善”還體現(xiàn)在對上帝的敬畏上,莫里斯尊敬上帝,他的一生仿佛希伯來《圣經》中約伯的一生,但是他從未詛咒、埋怨過上帝,在慘淡的生活中默默地堅守即為對上帝的尊敬和認可。
“猶太性”和“人性”作為長篇小說《店員》中最突出的特點構成了小說主題思想的載體,這兩種特性集中體現(xiàn)在莫里斯·鮑伯的一言一行中,他善良、寬容、勤勉,“與上帝為善”、逆來順受的本性也是猶太精神的投射。
莫里斯的“與同胞為善”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家人和其他猶太人的關心、包容和友善,對家人心懷仁慈與關愛,他與妻子相濡以沫,生活艱苦卻不離不棄,相依為命。妻子因為店鋪生意、丈夫的無能而抱怨,她因為莫里斯不能像卡普那樣在投資行業(yè)賺得利潤而心懷不滿,他們因為海倫的婚事爭吵,因為弗蘭克在店里的去留爭吵。早晨,妻子艾達醒來就埋怨丈夫許多年以前帶她從一個猶太人居住區(qū)搬到這個地方,他們除了離群索居之外,還有令人痛苦的經濟困難。盡管如此,夫妻的感情依然深厚。莫里斯在掙錢方面雖不成功,但他起早貪黑,努力掙錢養(yǎng)家糊口。為了防止妻子抱怨,他隱瞞弗蘭克偷錢的行為,此外他留住弗蘭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妻子多休息,少勞作。
在“與鄰人為善”方面,拜克曾說:“每個個體具有我所具有的那種個體性;他那自由而又純潔的靈魂也得自上帝;他在內心里與我親近,所以是我的鄰居、我的兄弟”,對“鄰人”的信仰也是對“善”的信仰。在猶太教中,猶太人的“鄰人”是別人,但不是別的“人”,“鄰人”和“我”之間是相對統(tǒng)一的,共同構成了“人”的存在,生命的根源與目標使“鄰人”的生命與“我”的生命相通。美國猶太人從來不會歧視來自不同國家的猶太兄弟,他們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更樂于幫助“同胞”。
莫里斯不僅“與上帝為善”“與同胞為善”,他還盡力幫助非猶太人,根據(jù)猶太教的精神,天下人都是猶太人的“鄰人”,“與鄰人為善”是猶太人的義務,莫里斯每天等待波蘭女人來買三分錢的面包,他寧愿早起一個小時,也要堅持把面包賣給波蘭女人;他經常賒賬將東西給窮人,盡管他知道這些錢是永遠還不上的。有一個人想買下莫里斯的店鋪,面對這么好的機會,莫里斯卻如實地告訴他店鋪的生意慘淡,把買主給嚇跑了,盡管莫里斯生活艱苦,他堅持誠信,不欺騙別人,不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自己的幸福。此外,莫里斯把身上的零錢給貧困的朋友;在別家做收銀員時,向顧客少收了一塊而堅決要求賠上;他從不占便宜,有位意大利太太曾在柜臺留下五分錢硬幣,他冒雪跑了兩條街將錢還給顧客。他的合伙人查理曾騙了他四千美元,并用這筆錢開辦了一個超級商場,他生活拮據(jù)卻從不討債。由此可見,莫里斯用善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他以律法嚴格要求自己,堅持“與鄰為善”。
莫里斯的“與鄰為善”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他對待弗蘭克·阿爾品(Frank Alpine)的理解與寬容,弗蘭克和莫里斯不熟悉的時候,莫里斯曾主動給了他面包和咖啡,但當莫里斯發(fā)現(xiàn)弗蘭克在地下室偷面包和牛奶時,他眼看年輕的流浪漢渾身發(fā)抖的樣子,便心存憐憫留下了他。與弗蘭克朝夕相處的過程中,莫里斯不斷原諒這個意大利小伙子,并背著妻子給他加薪,他經常教導弗蘭克做一個善良、誠實、正直的人,當他發(fā)現(xiàn)弗蘭克偷錢后,他首先責備自己的過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訓斥弗蘭克。弗蘭克告訴莫里斯很多店鋪都在通過某種手段提升自己的利益,當弗蘭克建議他也這樣做時,他回答:我為什么要揩顧客的油呢?他們偷我的東西嗎?對“鄰人”的尊重不是一個單一的戒律,它體現(xiàn)了道德的全部內容以及責任的本質。
莫里斯是民族精神具體化的體現(xiàn),他的誠實和善良感動了弗蘭克,是弗蘭克皈依猶太教的重要原因之一?!芭c同胞為善”源于宗教,不僅僅出自仁慈,而且表達了人對上帝的虔誠與敬畏?!芭c鄰人為善”不是偶然的舉動,是生活的基本內容,是“善的及上帝要求的生活的戒律”。人類命中注定需要逐漸認識自身的善,讓崇高和神圣進入自己的人生,和善的思想相關聯(lián)的是世界歷史的一種倫理進步觀念,人類必須認識到這種觀念不總是作為事實,而一直是作為代代相傳的戒律。
作為藝術家的馬拉默德不僅抨擊外界對猶太人的種族歧視,而且替所有族裔呼喚平等、團結。在猶太人看來,生命的價值在于升華靈魂,在苦難中保持一顆善良的心。莫里斯堅信誠實的人才睡得踏實,誠實、善良是他最重要的品德。作為一名注重寫實的作家,馬拉默德充分意識到作家在凈化心靈方面的責任,他特別善于表現(xiàn)生活在苦海中頑強掙扎的普通猶太人,善良的心地、純潔的靈魂、樸實的言行等都是馬拉默德一再突出刻畫的品性。
① 伯納德·馬拉默德:《店員》,楊仁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頁。
{2} Lasher, Lawrence M. Conversations with Bernard Malamud[M]. Jackson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