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經(jīng)歷了許多變革,其中歷史學科最大的變化就是歷史材料的增多,這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今天的高考除了考學生的知識——知識的理解記憶、知識的表達、知識的綜合聯(lián)系,之外,更注重考核學生什么呢?很顯然,它更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讀題審題的能力、對材料的處理能力、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論證分析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想首先我們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學情,在鉆研教材的同時,更要認真研究適合新課程的教學方法。經(jīng)過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筆者體會到,善于運用表格法進行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結合高中課堂教學舉幾例加以說明。
一、點——刪繁就簡、一目了然
某節(jié)歷史課上我出示了一道關于分封制的題目,本來我以為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結果卻超出我的預料,全班只有40%的同學選對。題目是這樣的:
周朝分封制下受封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nèi)有哪些獨立的權力( )。
①設置官員 ②建立武裝 ③征派賦役 ④分封諸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此題完全是為了鞏固課堂新知而設置的,課后我就在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許多同學答錯的現(xiàn)象?怎樣才能避免類似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于是我想到了把分封制的內(nèi)容加以系統(tǒng)化,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這樣可能會好一些。于是在另外一個班級,當我講到分封制的內(nèi)容時,我出示了如下表格:
表格展示出來后,我讓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相關知識。這種表格教學法不僅使知識點一目了然,方便學生記憶,而且改變了單純的語言講述和單一的課堂板書,顯然可以獲得1+1>2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線——制作表格、理清脈絡
某一次期末考試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題目:
材料三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揚聲”,說明秦的制度存在什么矛盾?(2分)為解決這一矛盾,漢、唐、宋、元四朝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我所帶班級的同學的得分基本都在8分以上。我向一些同學了解他們的答題感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老師,您的那份表格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我想起來了,在學習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三課時,因君主專制的演變涉及多個朝代,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繁多,我就在想能不能找出一種方式把這一內(nèi)容清晰化,我想到了制作表格。
課堂上我先是把空白表格展示出來,找同學歸納概括,進而通過表格設置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了解基本知識,又能熟悉從漢至元君主專制不斷演變的歷程,進而得出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的趨勢。它把繁雜的歷史知識系統(tǒng)化了,使得枯燥的課堂動了起來,低效的課堂也提升了上來。
三、面——縱橫聯(lián)系、形成對比
某節(jié)歷史課上我出示了一道題目:
下列關于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全面覆蓋:國內(nèi)所有地區(qū)逐步對外開放
B.多層次:形成“點、線、面”的對外開放格局
C.全方位:中國向所有國家開放
D.寬領域:對外開放涉及科技、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領域
在討論這道題時,一個平常愛提問的同學提出一個問題:老師,舊中國的對外開放能不能跟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放在一起比較呢?我說,大家一起試一試看?看你們誰能答出更多的方面?學生熱烈討論起來。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講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出示了如下表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完善了一下,制作了這樣的表格。通過表格,學生對不同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情況能更清晰地掌握,避免張冠李戴。顯而易見,較之此前學生的死記硬背,表格教學法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清歷史知識的線索,另一方面又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綜合歸納的能力,進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綜上所述,表格法的運用能讓教材由厚變薄,讓知識由復雜變簡明,進而有利于對歷史知識的歸類,增強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掌握;有利于理清歷史思路,使歷史知識更具條理性;有利于學生的復習,實現(xiàn)考前的高效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