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周圍肯定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特別喜歡跟你聊天,一聊天就大吐苦水。上司如何冷血討厭,同事下級如何愚蠢懶惰,他付出很多卻總有人跟他作對。
還有另一些人,在你接受領導安排的一項又一項工作的時候他們會跑過來以前輩的身份語重心長地教導你:“別那么傻!他們憑什么這樣使喚人?給你多發(fā)多少薪水,值得你這樣拼命?。俊?/p>
無論哪一種人,都是慢慢的負能量。為什么總有這么多人不快樂?他們?yōu)槭裁纯傆脛e人來折磨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得解脫呢?讀完《近思錄·克己篇》我們或許會找到答案。
氣狹胸窄 難當重任
抱怨和指責多源于“小氣”,此“小氣”不單指對金錢的吝嗇,而是對任何事都計較。與之相對,我們說一個人“大氣”,即指其心胸開闊,有容人之量。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焙迫恢畾饧礊楹拼髣傉木瘢渲?,可納天地也。由此可見,有浩然之氣才能少生氣?!督间洝返目思浩劷詾樾奚碇?。里面對生活中的這些“負能量”也做了精到的論述。
人不能祛思慮,只是吝。吝故無浩然之氣。
不能祛除種種疑思雜慮的人,那是因為氣量狹小,視野淺陋。這樣的人當然沒有浩然之氣。氣量狹小胸中就裝不下太多氣,只好咽到肚子里,那就變成了悶氣。悶氣積累到一定程度變成怒火沖上大腦就會蒙蔽雙眼,視野自然淺陋了。那些看你做了太多工作而跑來勸你別太傻的人不一定是心存惡意,但一定是視野淺陋。此類人對上級有意見,卻采取了最消極的做法:培養(yǎng)拉攏同樣對上級有意見的人,然后聚在一起說上級的壞話,把大家都弄消極了,這有什么好處呢?
明道先生曰:責上責下,而中自恕己,豈可任職分?
程顥說:責怪上司,責怪下屬,輕易地寬恕自己的過錯。這樣的人,怎么能擔任重要的職責呢?這句話給我們的警告是:反省自己要好過怨天尤人,抱怨的世界里沒有成功者。那些整天抱怨自己身邊小人多的人可曾想到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你身邊都是小人,是不是因為你自己就是小人呢?
動心忍性 克己明理
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礪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于小人處,為小人侵凌,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邵雍解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玉是質地溫潤的東西,如果兩塊玉相互磨,一定磨不好。必須要一個粗糙的對象來磨,才能把玉磨得光潔。這就好比君子和小人相處,君子被小人欺凌,就會修身反省,避免過失,堅韌自己的意志,增強自身能力,加強預防。如此這般,君子就被磨礪出來了。就像張小嫻所說:“有的人來到你身邊是告訴你什么是真情,有的人是告訴你什么是假意;就像有的人來到你身邊是為了給你溫暖,有的人是為了使你心寒。這一切都是生命的禮物,無論你喜歡與否都要接受,然后學著明白它們的意義?!?/p>
對積極的人而言,與任何人相處都可以成就自己??匆娰t者向其學習,看見不賢者則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缺點。然而反省也須適度,如果只因自己犯過錯誤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也是極其愚蠢的。正所謂:“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p>
談到小人,我們常常會想到孔子說的“巧言令色”。說話虛偽的人是招人討厭的,但有時我們也會見到這樣一些人:心地善良,可是說話卻讓人不容易接受。這樣的人雖說品質沒有問題,但是氣質上肯定是有缺陷的。
“人語言緊急,莫是氣不定否?”曰:“此亦當習,習到言語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至氣質變,方式有功。”
“一個人說話緊迫急速,這是不是心氣不定的表現(xiàn)呢?”回答說:“這也是應該加強修習的,修習到說話自然舒緩了,就是氣質發(fā)生了變化。只有修習到氣質有所改變,才能說有了成就?!辈徽撉闆r多緊急,不論內心多憤怒,深深的話我們也要淺淺地說,正如長長的路我們要慢慢地走。氣定神閑,溫文爾雅,這樣的人誰不愿意親近呢?
我以為,說話過快往往都是內心有所恐懼,恐懼誕生出憤怒,越是恐懼就越強烈地想表達自己,說話也就越急躁。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消除心中的怒與懼呢?《近思錄》告訴我們:
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制懼。
克制自己可以抑制憤怒,明晰道理可以消除恐懼。其實世上每個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時間專門和你作對呢?只要明白了這些道理,就可以使自己的內心平和下來,內心平和說話就會變得舒緩從容,氣質就會隨之改變。氣質會在無形中約束一個人,從而真正達到克己的境界。
當你能夠很好地克制自己,你就會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