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岳陽市云溪區(qū)城區(qū)出發(fā),沿云溪北路一路往北而行至八一村,“明朝戶部尚書楊一鵬故里”的石碑靜臥京廣鐵路旁。400年前,明代戶部尚書楊一鵬在此立家訓、教子民;400年后,這里的后人謹遵“楊氏家訓”,安居樂業(yè),和睦友好。這是一個江南典型的自然村落,這也是一個歷史厚重文化燦爛的大家,這更是一個頗具大家風范的大家。
忠貞愛國舍小家
沿“尚書故里”石碑,拐進村道,穿過一片荷田,四周翠竹掩映,綠樹成陰,沿村左側山頭的小山坡,一路拾級而上,但見茂林修竹間,坐落著楊一鵬墓地。墓碑上書“亮端品才”四個大字,下置一聯(lián)“天予稟賦功昭日月,官授尚書德澤后世”。
楊一鵬,字大友,號昆岑,臨湘云溪(今岳陽市云溪區(qū))人。他天性耿直,幼時聰明好學,詩書過目不忘。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初任成都司李。任內,一些在四川采辦“皇木”的差吏乘機敲詐地方百姓,致使民怨四起。他聞訊后,立即命令統(tǒng)一價格,不許亂派,毫不留情地打擊不法行為,贏得了四川百姓的信賴。由于楊一鵬在四川政績顯著,被升為吏部郎中。他執(zhí)政掌權,量才授官,謝絕謀私欲圖晉升之人,又升任大理寺丞。
楊一鵬大義正直,不懼權勢,冒死直諫,寫《直陳朝政疏》,檢查官員中一些腐敗行為。崇禎年間,襄城長官李守锜虛報兵額,貪污軍餉,楊一鵬憤怒以對,上書彈劾。崇禎因此升他為戶部尚書,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他正直的行為讓貪官污吏對他恨之切齒,最終遭奸人陷害。
楊一鵬死后,后人為紀念他,雕刻了許多石像,環(huán)繞在他的墓地周圍,并將墓地修繕一新。楊氏后裔們根據(jù)他的言行教誨,制定族訓家規(guī),傳承先祖忠貞愛國的思想和剛正不屈的精神。楊一鵬的故事一直激勵后人先國后家,忠于職守。1958年修建京廣鐵路復線時,村里百姓為支持國家重大建設,把墓碑的石條、石塊、石墩奉獻出來用作鐵路建設材料。2002年,修建鐵路涵洞,群眾自愿投工投勞。為感謝鐵路建設者的辛勤付出,村民楊立志殺了自家的年豬,犒勞廣鐵公司的工人們。
現(xiàn)在,村里15名在外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勤政廉政、愛崗敬業(yè),無一人受過黨紀政紀處分,受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嘉獎和記功的達26人次。在日常生活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是楊氏家規(guī)所要求的,也是楊氏后裔們所堅守的信念和家風。
美麗鄉(xiāng)村眾人建
進入村口,一股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進村道路的兩側豎立著石人、石馬、石羊,這些石人石馬石羊雕工精美,設計精巧,惟妙惟肖,頗具明代石雕風格。一堵約500米長、由清一色青石雕琢的文化墻上,刻著《楊氏宗族十訓》、治家格言、孝義篇、二十四孝(元朝郭居敬首編)、新“24孝”行動標準、自勵氣節(jié)篇、謳歌楊一鵬生平風范的詩詞及勸勉勸誡后人的格言故事。
村子里,隨處可見自祖上代代相傳,后用白話文翻寫的“楊氏宗族十訓”:第一條,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第二條,夫妻和,家業(yè)興;兄弟和,工作順;父子和,振家聲;婆媳和,受人敬。第三條,家有老,千般好;家有小,全家笑。第四條,讓人非我弱,我強不欺人;忍得一時氣,求得百日寧。第五條,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第六條,一粥一飯,思來之不易;半官半職,憂百姓在前。第七條,錢可虧,力可虧,心不可虧,心安是福。第八條,見利思仁,見財想義,勤勞生財,團結生義。第九條,別人有災我去救,自己遇難有人幫;別人有事不去幫,自己有事難求人。第十條,誠實是本,誠信是金。
潤物細無聲,家風的影響是無形的。上世紀90年代,村里決定發(fā)展生豬養(yǎng)殖。一開始,村民就在自家房前屋后建豬場,不僅沒形成規(guī)模,也對村里的環(huán)境造成很大影響。大家聚在一起協(xié)商,達成共識:將養(yǎng)殖區(qū)從居住區(qū)剝離,整體規(guī)劃、搬遷至村子的山地上。
村民丁元保有顧慮:想擴建豬場,但自己的山地面積有限,怎么辦?村民楊道丙得知后,主動將山地上閑置的3分地給了他。丁元保很感激,便將自己的3分水田送給楊道丙。楊道丙說,家訓教導我們團結生義,多幫助別人也是添福添壽。
村民采取“有事好商量”的方式,很快,養(yǎng)殖區(qū)就建了起來。同時,村里建立“斑鳩坡生殖養(yǎng)殖小區(qū)”,實行統(tǒng)一種苗、統(tǒng)一防疫、統(tǒng)一銷售的農村合作社發(fā)展形式。現(xiàn)在牌樓組生豬產值已突破1000萬元,養(yǎng)豬純收入已逾100萬元。光養(yǎng)豬這一項人均收入就達到1萬元。
如今,家風文化深植于每一個村民心中,猶如一座道德燈塔,照亮了他們的生活,小小村落到處充滿歡聲笑語。行走在村里,水是清澈的,空氣是清新的,植物是綠油油的。在村里,樹木是高級保護對象。每棵樹都實行掛牌保護,責任到戶到人。在這里,結婚栽下“夫妻樹”,嫁女栽下“女兒樹”,出生栽下“成長樹”,上大學栽下“成才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了村落,留了鄉(xiāng)愁。
村里環(huán)境好,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愈發(fā)增強。大家根據(jù)家訓第一條“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立下村規(guī)民約,自2003年起就組織開展“清潔家園”工作,明確專人負責,家家戶戶輪流打掃公共衛(wèi)生,共同維護村里衛(wèi)生。這里生產區(qū)和生活區(qū)分開,人畜隔離,垃圾分類處理。任何時候來到村里,村里每一個角落都干干凈凈。
家風傳承有新人
村子中央,漂亮的“尚書故里“宣傳欄十分醒目,這里訴說著村里發(fā)生的每一個新變化,吸引路人駐足閱看。宣傳村里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典型的“青少年之窗”和面向村里中小學生“學習家訓征文”等櫥窗和墻報,是那樣的接地氣,那樣的生動活潑,那樣的可親近可學習。村里小廣場旁的活動室里,農家書屋、農技培訓室、家風評議展覽廳等一應俱全。
在這里,一代代村民忠實地傳承家規(guī),建設了一個環(huán)境秀美、民風純樸、家風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家和萬事興。這里家家戶戶一團和氣,每家每戶都洋溢著幸福美滿的氣氛。楊道丙今年80歲,他的妻子劉梅珍6年前不幸患神經性癱瘓,生活不能自理。6年來,楊道丙一直陪伴妻子左右,悉心照顧她的生活起居,毫無怨言。每天早上,他把妻子扶上輪椅,喂了早飯就推到村里散步。兒媳黃冬連則堅持每天為婆婆劉梅珍洗腳。
2007年,村民楊本新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沒有啟動資金,他向鄰居劉金秀借10000元錢建豬場,承諾一年后支付本息,劉金秀滿口答應,當天就從銀行取錢送到楊本新手中。10個月后,楊本新連本帶息付給劉金秀,劉金秀只同意收回借款,利息一分錢都不肯收。村里開拖拉機的楊本貴,十多年為左鄰右舍拖糧、拖農機用具不計報酬。五十多歲的楊本新熱心公益事業(yè),主動為組里維修水電,20多年不間斷……
村子里,大人學家訓,明白了“勤勞生財,團結生義”的道理,孩子們從家訓里,懂得了“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教誨?!吧袝世飩鹘o我,開卷有益收獲多,泛舟學海樹榜樣,青春韶華莫錯過。”這是村里小孩人人會唱的一段志氣歌。村子里學習氛圍濃厚,每年開展讀書會、征文等活動?;謴透呖家詠恚?2戶108人的村落共走出了30余名大中專畢業(yè)生,平均每戶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名知識分子。
2015年3月,村里楊一鵬第十三代孫楊茜出嫁,爺爺和爸爸陪她一起在村里栽了一棵“女兒樹”。在她出嫁的那一天,爺爺楊其凡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楊家十訓”牌匾,作為一份特殊的“嫁妝”,送給孫女“壓箱底”,希望她到了婆家以后,對照楊氏家訓做人做事?!安凰图迠y送家訓”一時傳為佳話。
夕陽西下,余輝中“尚書故里”是那樣溫馨那樣迷人。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言行,詮釋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使深深扎根于傳統(tǒng)土壤的家庭文化大樹綻放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