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敦煌學研究一度發(fā)展比較緩慢,國際上曾流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說法。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在一批著名學者的影響帶動下,我國學者奮起直追。經過30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學在中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從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研究來說,已經由過去的看守型、搶救性保護,進入科技保護、預防性保護的新階段。目前可以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采集、存貯、展示敦煌石窟數(shù)字圖像信息,有效地緩解了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的矛盾。從敦煌學研究機構和隊伍來說,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結合、水平較高的敦煌學專業(yè)人才隊伍,保證了我國敦煌學研究事業(yè)后繼有人。從敦煌學研究成果來說,我國學者在敦煌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諸如語言文學、歷史、考古、藝術、宗教、民族、民俗等眾多學科推出大量研究論著,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上述一系列顯著成就,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現(xiàn)在連外國學者也公開承認中國是國際敦煌學的中心。不過我們不能就此滿足,中國學者要主導國際敦煌學的發(fā)展,并讓敦煌文化藝術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傳播、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引起國內外的熱烈反響。這不僅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大戰(zhàn)略,也為敦煌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敦煌文化藝術遺產資源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機遇。敦煌文化藝術遺產有著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背景,是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中亞文化等世界幾大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薈萃的產物,體現(xiàn)了絲綢之路沿線許多國家共有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最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敦煌學作為深化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可以發(fā)揮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