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遇到了一個正在美國讀十一年級的中國男孩。他又高又帥,卻缺乏起碼的自信。交談中得知,他來美兩年,之前一直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上學,從幼兒園到初中,所有課程都用英文。所以,他雖然一口京腔,卻基本不認識漢字,更不要說漢字書寫了。簡單地說,他就是一個在北京長大的“美國人”。
那么,他的英語是不是就真的和美國人一樣好了呢?很遺憾,并非如此。他的口語的確不錯,但詞匯量和閱讀還是有差距,在一次SAT準備測驗中,他的成績墊底。總之,中文丟了,英文也沒有真正上去,入美國名校的夢徹底破碎。
我不禁想起了邯鄲學步的典故,而這也是一些中國家長正在做的事。他們試圖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美國人,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教孩子One、Two、Three,結(jié)果兩邊都不行。其實,美國的華人家庭也有類似的問題,孩子都成了“香蕉人”,長著一張中國臉卻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有人會說,美國那么先進,教育又比中國好,還有必要學習中國文化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其他族裔。
滿街都是愛爾蘭人的綠帽衫:在我看來,愛爾蘭是英倫三島中比較落后的地方,除了一片綠色的荒野和石頭,什么都沒有。他們的食物更讓人聯(lián)想到窮困,最著名的就是咸牛肉煮土豆、胡蘿卜、圓白菜。但這并不妨礙在美國的愛爾蘭人后裔熱愛自己的祖國和文化。他們喜歡在自家門口懸掛美國和愛爾蘭兩面國旗,時刻不忘自己是愛爾蘭人。每年圣派屈克節(jié)(愛爾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但愛爾蘭人會穿帶有三葉草的綠色短衫和帽子,美國人也會為了尊重他們而戴綠帽子。
美國猶太人的傳統(tǒng)教育:許多猶太人雖然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一些人在生活戒律方面已經(jīng)不那么嚴格,但卻幾乎無一例外地以自己是猶太人為榮。大部分人會在小學期間去猶太教堂學習傳統(tǒng)的希伯來語和猶太經(jīng)典,這是非常難的。事實上,他們還有另一種猶太語言—雅迪士語比較口語化和生活化,也更容易學,而且從小就會。但是,他們認為這并不能代替嚴格的傳統(tǒng)教育。真正讓人吃驚的是,學生們說雖然難,但學習這些東西讓他們以身為猶太人而驕傲。
無論是愛爾蘭人還是猶太人,都因為熱愛自己的傳統(tǒng)而贏得了美國社會的尊重,更傳承和發(fā)揚了自己的文化。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國家,在這里,不需要也不應該拋棄自己的傳統(tǒng)。其實,與一些中國父母把孩子培養(yǎng)成去中國化的美國人不同,美國人對中國留學生的期待是,數(shù)學非常優(yōu)秀,英語有些中國口音,會功夫,通曉儒家或者佛教的經(jīng)典。有人會說這是刻板印象,但無論如何,在美國人看來,一個沒有民族和文化認同感的人是不可思議的。
不久前,一位韓國學者和我談起這個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韓國一些家庭也在做邯鄲學步的事情,只學英文,不學韓語,他的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出來的。找工作時,很多公司都問他是否會韓文,是否在韓國有朋友有關系,當他做出否定回答后,便被拒絕了。一個高管直截了當?shù)馗嬖V他:“你的英文不如美國學生,而你在韓國又沒有關系,甚至交流都困難,我們要你有什么用?”
可見,把國際化、全球化理解為美國化、英語化,把國際接軌當做美國文化的一統(tǒng)天下,這是錯誤的,也是危險的。記得剛到美國不久,我遇見了在哈佛大學任教的杜維明先生。杜先生的英語是一代華人的翹楚,有些美國學術(shù)界的通用詞匯都是他造的,但他并沒有像有些人那樣試圖忘掉自己是中國人。相反,他對我說,一個華人學者每年至少要發(fā)表一篇像樣的、用中文撰寫的論文,而且要特別關注漢語學術(shù)界的發(fā)展?!罢驗槲沂侵袊耍伊私饷绹瞬⒉皇至私獾闹袊幕?,我在美國學術(shù)界發(fā)表看法才有分量?!?/p>
在我看來,在未來15到20年的時間內(nèi),漢語將與英語一起成為兩種真正的國際通行的語言。僅僅就此而言,家長們也應該反思,不要為了鼓勵孩子出國,向孩子灌輸中國文化劣等的思想,甚至把中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只會讓孩子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個沒有民族和文化認同感的人是無法真正獲得他人尊重并在社會立足的。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有堅實的中國文化基礎,這才是最重要的出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