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2002年上海博物館公布的戰(zhàn)國楚竹書有被定名為《從政》的文獻,其中記載了這樣的言論:“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睋?jù)我們研究,這是子思所記述的孔子之言,這批可靠的出土文獻,引發(fā)了對孔子言行觀的思考??鬃又鲝堁猿霰匦?,不講浮夸不實之言,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言與行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視行。上博竹書《從政》篇中這句話與《禮記》記載一致?!抖Y記·緇衣》記孔子說:“大人不倡游言??裳砸膊豢尚?,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庇窝裕锤】?、虛浮、浮華不實的言論,也就是不真、不實、不信之言。在上位的人要帶頭不說“游言”,可說而不可做的話不說,可做而不可說的事不做,民眾就會言行一致,做好該做的事情??鬃舆€說:“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為政者少說話而以行動成就自己的信用,民眾就不夸大自己的好處而掩飾自己的毛病?!墩撜Z》記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笔钦f古人不輕易許諾,是因為他們以行動不能兌現(xiàn)許諾為恥??鬃佑终f:“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他勉勵人們重視實際行動,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
我國有言出必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說到做到,不尚空談,話說出口,一般就不能再收回,行動才是硬道理,負責才是真本事??鬃有蕾p子路“無宿諾”,即稱贊子路答應做的事情從來不拖延。曾子說:“不能行而言之,誣也?!闭J為不能只說不做。子貢請教孔子關(guān)于“君子”的標準,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孔子甚至強調(diào)先做后言。子貢說:“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意思與《鄧析子》所說“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一致。后人把這些話總結(jié)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言不宿諾”成為中國人的行為標準,沉淀出許多相似的成語,如“一字千鈞”、“一言為定”、“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比比皆是,言行一致受人尊敬,言而無信、出爾反爾、信口雌黃則遭人鄙視。
言出必行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其言要“善”?!渡袝o逸》說:“其惟不言,言乃雍?!边@是說不輕易說話,只要一說出來就很恰當和善。《尚書·周官》“慎乃出令,令出惟行”,以慎言為言出必行的前提,是說執(zhí)政者應該謹慎發(fā)命令,命令發(fā)出就必須徹底實行,所以《逸周書·官人》強調(diào)“言不過行,行不過道”。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就如《易傳》所記載的孔子之言:“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彼?,出言之要,在于可從。只有其言可從,方可施之于用,國家治道就在于此??鬃油瑯訌娬{(diào)為政者慎言,他說:“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對于為政治國而言,一言一行都不可不慎!這就像《老子》所說“輕諾必寡信”,所以《墨子·公孟》記墨子說:“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薄盾髯印芬舱f“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治國者應該“敬其寶”。
言出必行,其言要善,而善則體現(xiàn)在合乎“義”。言出必行,不倡游言,這是“信”的要求。中華民族歷來講求信,信是我們幾千年來優(yōu)良品質(zhì),一般情況下,話說出口一定要做到,然而,這個“信”是大信,絕不是愚信墨守??鬃訌娬{(diào)“慎言”,強調(diào)“于其言無所茍”,與他格外注重的“義”的原則相互一致。講話慎重,不隨便馬虎,然而,一旦出言有錯,言語失當,這時也不可拘泥,不可不知變通。在孔子看來,如果失言或者說錯了話,就要勇于改過,不能茍且。所以,子貢問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士人,孔子顯然并不贊成任何情況下都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果過于偏執(zhí),其行為就流于“硁硁然小人哉”之類,故孔子弟子有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孟子則表述更清楚:“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庇凶?、孟子的說法在精神上與孔子完全一致。
言行體現(xiàn)著品性,如何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意味著怎樣立身處世。人怎樣做才能通達無礙,孔子提出了六字方針:言忠信,行篤敬。忠信則不倡游言,篤敬則言不宿諾。如此看來,人們踏實按照孔子的言行觀去做,就處處暢達,“走遍天下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