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許鑫
它歷經(jīng)五百余年風雨滄桑,橫跨了明清兩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隱藏在深山之中的村子,宛如世外桃源般,與世隔絕,在悠長的山間小路上,只有村里人進進出出,以至于村子漸漸被外人淡忘……但是,古村的魅力卻在時光的沉淀中越發(fā)濃郁。直到今日,當它令人驚艷的容顏被世人發(fā)現(xiàn),它成了藝術家和攝影師的天堂。它便是井塘古村。
井塘古村位于山東省青州市區(qū)西南十五公里處,地處青州城郊,交通便利,既有典型山東丘陵的地形地貌,也有典型的沂蒙山區(qū)村落、民居、廟宇、古樹、古道,還有完整的山地林果種植經(jīng)濟模式。白駒谷石刻、玲瓏山王母觀音殿等歷史文化遺跡,訴說著歷史的悠遠。這里還有延續(xù)上千年的宗教祭祀傳承和民間香社活動。這些都是古村悠久歷史的見證,更是極為難得的珍貴文化資源。據(jù)載,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歷經(jīng)500余年滄桑風雨,依舊較完好地保存著明代建筑風貌。據(jù)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考證,該村東南紗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筑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青州母親河“南陽河”的源頭。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風格又有西部山區(qū)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東省內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古村落,其南玲瓏山鄭道昭摩崖題刻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吳儀賓的七十二古屋為中心,形成了以張家大院、吳家大院、孫家大院為布點的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古石橋、古井、古廟、古石臺等。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區(qū)四合院形式依山相連而建,坐落在一整塊大石板上。門樓是青磚青瓦砌成,門楣雕龍畫虎精細之至。通向院落的臺階均由石塊砌成,少者七八級,最多一處有七十二級,建筑氣勢宏偉。整個村落被古城墻所包圍,城墻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處城堡(炮樓),向人們展示著明代古村的自衛(wèi)防御功能。
炎炎夏日,古村綠樹成蔭,村中有明代古樹10余株,其中有500年的皂角樹和千年樸樹,仍旺盛生長于山腰石縫間,村內夫妻槐兩株根莖相互纏繞,擁抱而生,立于懸崖之中,歷經(jīng)風吹雨打而屹立不倒。相傳這是衡王女兒下嫁貧窮百姓的愛情見證。
井塘古村村南,即是青州旅游名勝玲瓏山,山體遍布各式各樣的洞穴,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聯(lián),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內外套接,洞內奇石千姿百態(tài)。山中古今文人墨客的題刻眾多,其中北魏文學家鄭道昭的題刻在玲瓏山就有3處,現(xiàn)代書法家舒同、歐陽中石、于希寧等名家都有石刻于此,是一座極富特色的文化名山。
井塘古村目前恢復民俗四合院一處,主要用于展示本村的各種風俗。其中南屋為婚俗展,里面展示井塘古村至今仍保留的婚俗習慣及新房用具,有柜子、箱子、椅子、條幾、照碑、鏡子、梳頭盒子、梳子、斗、如意鉤、壓床鞋、新郎的官帽、新娘的鳳冠、結婚的傳統(tǒng)床鋪、雙人枕以及結婚時親朋好友送的喜帖等。北屋為年俗展,按照風俗為正房,即上房。正堂上有年畫或關公軸子及朱子的治家格言。正堂擺放椅子、條幾、茶具等。北屋西間有廚桌、煙笸籮、煙斗、鞭炮、小桌子、竹皮暖壺、紙雨傘等,東間為臥室,有傳統(tǒng)的土炕、床頭桌、針線笸籮、照碑、梳頭盒子、箢篼子、饅頭屯子等。在這里,你可以通過展出的各類器具,一覽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全貌。井塘古村內還有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鹵水豆腐、黃米酒、煎餅,如果你喜愛這些原汁原味的農家飯,大可以在周末到古村一游,不僅能體會歷史遺留的古村風情,更可以大快朵頤。
專家點評
高宜生(山東建筑大學副教授,鄉(xiāng)土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秘書長,山東建筑大學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所所長):
井塘古村,如遠離塵世的桃源之境,承載著魯中山區(qū)最為原始的鄉(xiāng)村記憶。明景泰年間,河北棗強吳氏至玲瓏山麓,砌石為屋,尋泉而居,其后,張氏、孫氏人家亦遷此聚居,三家開井、引泉、入塘,遂成就了井塘600余年的歷史。
井塘為魯中山區(qū)丘陵地貌典型石屋村落。石屋石路,古韻十足,青山疊翠,溪水潺潺,形成了以張家大院、吳家大院、孫家大院為核心的、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區(qū)四合院落,古橋、古井、古廟分布其間,平滑的墻面、精美的雕刻詮釋著該地先民精湛的營造技藝。
井塘古村延續(xù)了我省較為悠久的地域民俗與特色人文,四季社、玉皇社等詮釋著地域民間神祗信仰與誠實守信。
井塘古村讓每一位來客把塵世的喧囂跌落于域外之境,跌落于塵封的舊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