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
時間、空間與我們的精神世界,三者可以交織出多維度的紛繁命題。我生活在青島,大學(xué)畢業(yè)后從事攝影記者的工作,因此可以拿著相機到處拍攝城市里的風(fēng)光。
一個城市往往都有一個屬于它的標志,青島有兩個:一個是棧橋,另一個是五四廣場的雕塑“五月的風(fēng)”。青島1891年建制,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棧橋始建的時間是1892年。在隨后的一百年時間里,棧橋一直是青島城市形象的標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以后,青島作為東部沿海開放城市迅速崛起,城市中心也開始由西向東轉(zhuǎn)移。1997年,一座高30米,重500余噸的雕塑“五月的風(fēng)”在五四廣場豎立起來。由此,火紅的“五月的風(fēng)”成了這個城市又一個標志,為紀念“五四”愛國運動而命名的“五四廣場”也慢慢成為了青島這座城市的標志。
我經(jīng)常來到五四廣場,這里面朝大海、高樓林立、人來人往。青島是一座旅游季節(jié)分明的城市,旺季時節(jié),五四廣場上每天都會迎來海內(nèi)外的大批游客;而冬季,這座浮山灣畔的海濱廣場則會出奇的安靜。數(shù)不盡的游客以“五月的風(fēng)”雕塑為背景,留下了自己美好的青島記憶。
慢慢地,我開始留心觀察這座廣場,并用相機收藏著我所感興趣的瞬間。我拍攝這里最快樂的人與最浪漫的事;拍攝雨后夢幻的倒影與雪后白色的溫馨;拍攝海岸線的高樓林立與都市現(xiàn)代化的腳步;拍攝廣場清晨的陽光與夜晚的燈火輝煌……站在五四廣場上,面對著“五月的風(fēng)”雕塑,有時我會想,這座廣場是否認得我?她是否注意到在千千萬萬的人之中,有一個年輕人總在她身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為她收藏著屬于她自己的時光?當(dāng)然,“五月的風(fēng)”從未和我說過一句話,她總是默默地望著大海,而我總是默默地望著她……
2016年夏天的某一日,我站在五四廣場上,走累了,靠在海邊的欄桿上休息。這時,一個個泡泡誕生在空中,不斷地向我飄來,它們有的跳躍到我的臉上,釋放著短暫而熱烈的感情。一個泡泡的生命有多長?又有誰會在乎一個泡泡在這個世上的時間呢?我忽然意識到,它們其實是在用生命和我打著招呼。你好,即是再見。我突然意識到,我在這座廣場上所拍攝的照片已經(jīng)藏在我的硬盤里很久了,難道它們永遠只能有我這一個觀眾嗎?同樣,我覺得自己也沉默了太久,一個泡泡都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短暫絢麗一回,而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發(fā)光的時代,為什么自己不去點亮自己?于是,我著手整理這些照片,準備把它們刊登。
城市空間對我們的生活其實影響很大。五四廣場距離大海很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是距離彼岸最近的地方,我總是在距離大海一米的地方轉(zhuǎn)身,與眼前火紅色的“五月的風(fēng)”及身后的城市對望。 城市在一天天長高,就像一個青春期躁動又勇敢的大男孩。而站在海邊的我,從二十歲,進入了三十歲。在時間中,我之于我的漫長,渺小幾近于無。在我的眼前,有各種各樣的人走過。而我特別會關(guān)注這里的年輕人,是的,在這片海邊聚集著這個城市最優(yōu)秀的年輕人,他們在努力編織著屬于自己的夢。
面對眼前越來越現(xiàn)代化的城市,在這個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我有時也會感覺陌生,城市的變化與我個人知識結(jié)構(gòu)、精神世界的變化互相交織,給我?guī)砹嗽S多感悟與體會。而攝影也為我的個人表達提供了空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而這個時代也給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機會,這個時代給我們點亮自己提供了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