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東
“東昌府有三美,胭脂、澄窯、古井水”“澄漿玉泥潤如玉,出自古城東昌西”。聊城的東昌澄泥制作技藝是唐朝遺留下來的一項厚重的文化遺產(chǎn),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承,并在2012年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東昌府區(qū)道口鋪街道辦事處郭莊村的郭太星是東昌澄泥的第十三代傳承人。他建立青少年傳習所,走進大學講堂,傳授制作技藝……在他的努力下,傳承千年的東昌澄泥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千年遺存 歷久彌新
東昌澄泥地域特征明顯,有“南紫北澄”之說,即江南紫砂與江北澄泥。據(jù)《東昌府志》記載,明洪武年間戶部尚書郭敦(今東昌府道口鋪街道辦事處郭莊村人),建議其弟郭山利用故鄉(xiāng)東昌府千年黃河淤泥在東昌府西南(今湖西辦事處岳莊)建澄窯一座,主要制作山水盆景、硯臺、筆洗、筆筒等御用器皿。出窯后,選出最優(yōu)的以金箔包裝好,全部通過運河運入京城皇宮作為御用收藏,并被歷代皇帝指定為貢窯,其余的窯中精品則進入官府人家,窯尾次品全部砸掉,禁止流入民間。
澄泥制品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人文氣息。該技藝在唐柳公權(quán)《論硯》、道口鋪《郭莊族譜》均有記載。
“澄漿玉泥”這個名稱,是將工藝取材和成品感官相結(jié)合而取的名字。原料取自于黃河淤泥,過濾后除去雜質(zhì)沉淀而形成一種極細膩的純泥,將泥放在泥池里,注水后攪拌。然后,用一種紗狀工具在泥池中來回過濾,將雜質(zhì)再次濾出,這個過程叫做澄泥。而名稱中的“玉”指的是手感,雖然是泥巴做的,但是出窯后摸起來有如玉一樣光滑細膩的感覺。
澄泥制品中最受古代文人器重的是“硯臺”,澄泥硯經(jīng)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zhì)堅耐磨,儲墨不涸,積墨不腐,不傷筆,不損毫,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是硯中一絕。因為澄窯負責加工制作的技師,主要是東昌府區(qū)道口鋪郭莊郭姓人,所以澄泥制作技藝一直由郭氏家族傳承至今。
澄漿玉泥硯臺制作方法十分復雜,共11道工序:取泥、晾曬、澄泥、揉泥、成胚、修型、陰干、進窯、燒窯、出窯、秘方中藥蒸煮,從泥漿到成品需要五至六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在11道工序中,焙燒環(huán)節(jié)是最關(guān)鍵的,稍有不慎就會出現(xiàn)變形和裂縫,溫度過高就會瓷化,透氣性差;若燒制時火候不夠,就會硬度差,內(nèi)糠外酥。在燒制階段,泥坯要在窯內(nèi)燒制24小時,開始用小火,中端用穩(wěn)火,最后用猛火,溫度在800℃~1100℃左右,燒好后,還要自然降溫兩天,不能通風。
澄漿玉泥因泥質(zhì)、制作技藝、燒制火候及時間等因素的差異會產(chǎn)生制品成色變化,這個過程也叫做“窯變”,這會對澄泥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有重大影響。據(jù)介紹,古代澄泥罐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墨玉黑、雞骨白、雪里紅為上乘顏色,尤以豆綠砂、雞骨白最為名貴。
傳承永續(xù) 執(zhí)著堅守
千百年來,澄漿玉泥制作手藝代代相傳,傳至郭太星,已是第十三代傳人。郭太星說,他從小就跟著祖父郭亮思以及伯父郭汝橋?qū)W習這門手藝。那時在村子里有個大坑,澄泥技師們就從大坑里挖取膠泥,制作硯臺、茶葉罐等?!懊磕甏蠛畷r節(jié),村民們就會在大坑處擺上貢品,鳴炮,舉行祭拜儀式。之所以選擇在大寒時節(jié)取泥,是因為此時天氣寒冷,黃河內(nèi)的水流速緩慢,河水所帶的紅泥也最細膩?!?/p>
郭太星表示,自古以來,燒澄窯一直都用棗木柴。這主要是因為棗木的硬度極高,容易提升窯溫,而且棗木燃燒產(chǎn)生的木灰對澄泥作品表面紋理的形成具有獨特作用,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產(chǎn)品燒制完后,還要經(jīng)過中藥蒸煮,這樣可去除一些雜質(zhì),讓產(chǎn)品溫潤如玉。
“澄漿玉泥”制作技藝是黃河文化和魯西民間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很高的保護開發(fā)價值。為了將祖?zhèn)鞯募妓嚢l(fā)揚光大,郭太星對東昌澄泥燒制技藝進行專門挖掘整理和保護開發(fā),并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東昌軒”品牌。之后,東昌澄泥制品技藝被納入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保護項目。
目前,蛐蛐罐和硯臺等東昌澄泥制品,主要通過網(wǎng)絡(luò)進行銷售?,F(xiàn)在東昌澄泥制品已經(jīng)遠銷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
為了讓這門技藝發(fā)揚光大,郭太星在郭莊村建了一個青少年素質(zhì)教育基地,學生可以到澄泥制作基地體驗、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們的興趣,把澄泥制作當做一種愛好、技能,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郭太星表示,東昌澄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他有責任把它發(fā)揚廣大,永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