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有人談到李白和杜甫時故意將他們對立起來,好像非如此而不能有大見解、不能深刻似的。其實我們倒更可以將他們做統(tǒng)一觀。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都是詩壇上的高峰人物,湊到一塊兒,用現在的說法就可以叫“峰會”了。聞一多研究唐詩,認為李杜相遇,就是兩顆星相遇,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里,除了傳說中的孔子和老子會面,再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可紀念的了。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究其實都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說到底文學與藝術沒有“現實主義”的,而只有“浪漫主義”,李白與杜甫就尤其如此。他們在一些生活細節(jié)方面也很相似:李白喜好煉丹求仙,杜甫又何嘗不是。李白渴望當官,一輩子因為這個弄得自己非常痛苦和狼狽——雖然也曾有過輝煌的幾年,從中獲取得了莫大的快感,但基本上還是讓這種欲望折磨了一生。從杜甫的詩文和自薦表中可以發(fā)現,他求官的力度也很大,在官場上也并非毫無得意可言,盡管坎坷更多。
杜甫在流浪長安的那些年,許多人都認為是其一生中最坎坷最不堪的一段歲月。郭沫若談到,杜甫這一輩子有兩個最困難的時期,其中之一就是流落長安。那一段京城滯留當然是為了做官。人在京城機會就多,出名、交往和巴結,一切都比較方便。但是杜甫的這個時期可以說苦極了,苦到什么地步?沒有飯吃,常餓肚子,有時到了和乞丐差不多的地步?!膀T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边@就是杜甫自己的描述。
最多的苦惱困頓與不堪,都來自兩個人的苦苦求官“干謁”。這是令他們飛蛾撲火般的災難性的人生情結,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