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曾寫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中國古人心中,濕地是詩意的象征,候鳥是美好的意象。古老的詩集《詩經(jīng)》第一首寫的就是濕地:“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頭頂冠羽的鳥兒棲息在河洲,熾熱的愛戀也發(fā)生在這里。翻閱宋詞元曲,候鳥們也常常出沒其中,在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中,季節(jié)更替、時間流逝、逆旅的游子和盼歸的戀人等幽微的情感總是被遷飛的候鳥深深喚起。
每年濕地最美時節(jié),大片紅灘涂撓人心癢,從遠方趕來的候鳥在此遷徙、棲息、繁衍,扛長焦的“打鳥人”再也按捺不住,早早就動身出發(fā)與河洲畔美麗的鳥兒們赴一場“約會”了。
這是一片石油和濕地共生的土地,路邊的“磕頭蟲”在黑夜中指向東方,指引他一路抵達沿海公路。擺好三腳架,等待薄霧散開。終不負漫長的等待,東方即白,太陽正沖破濃厚的云從海平面升起,壯觀的紅照亮整片海,一群穿海而過的候鳥從鏡頭前穿過,漁家們準備出船,黃河口濕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黃河三角洲濕地,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環(huán)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zhuǎn)站,也是世界少有的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2005年,黃河三角洲濕地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六大“中國最美的濕地”之一。如果說杭州西溪濕地是“一曲溪流一曲煙”的婉轉(zhuǎn),那么黃河三角洲濕地則彌漫著新、奇、曠、野的原生態(tài)氣息,遠眺,蘆葦、樹林、水渠自然成景,一棵棵纖弱的堿蓬草靠著頑強的生命力繁衍生長著,織就了這大片的天錦,隨著季節(jié)由粉紅到火紅再到紫紅,如同愛情一樣熱烈。元朝管道升在《我儂詞》中寫道:“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闭f的可不正是攝影人鏡頭中你儂我儂難以割舍的纏綿?
候鳥,是這片濕地的主人,當(dāng)大地顯露,萬物滋生,就為這遠方的賓客準備了天堂般的盛宴。黃河口濕地擁有近300種鳥類,每年遷徙路過的鳥兒有600萬只,其中不乏珍稀品種。它們用史詩般的飛翔來追逐這種生存空間,南來北往是它們的天性,所以攝影人才會連夜趕來留下這驚鴻之美,如此方可緩解接下來365天的思念。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qū)內(nèi)大片的蘆葦蕩伴著風(fēng)聲仿佛電影中來自北方的號子,伴著候鳥的翩翩起舞衍生出別樣的詩意。柳林更終日泡在潮濕的水洼里競相生長,極其旺盛,因此也成為鳥類筑巢產(chǎn)卵的佳所。
大自然最神奇的事是用風(fēng)光雨露勾勒出大地肌理,渲染出絢麗色彩,孕育出萬物生靈。一年一度的相約,攝影人們從不遲到,如今,他們的鏡頭化作一只候鳥帶著我們飛過那神奇的濕地,那火紅的河灘,那浩渺的蘆葦蕩,飛過四季更替,飛到河湖山川,當(dāng)夕陽西下,漁歌唱晚,候鳥棲息,這是對生命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