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勇
青海壇城,梵文叫“曼荼羅”,藏語稱“吉廓”,是藏傳佛教密宗中最為重要的圖像之一。壇城藝術是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具有近千年的歷史淵源。據統(tǒng)計,壇城有100多種,名稱、圖案各不相同,式樣豐富多彩,分類也十分繁雜。壇城主要由紅珊瑚、琥珀、松耳石、青金石、金粉等價格昂貴的礦物質制成,是藏文化中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青海壇城藝術整體結構是按照藏傳佛教的宇宙觀和人體結構組建的,既是宇宙的縮影,也是主持儀式的大喇嘛的神秘軀體。壇城分為平面壇城(繪畫)、浮雕壇城(彩粉、金屬)和之體壇城(本制、金屬制)三種形式,在青海最為典型的黃南州熱貢壇城、海南州貴南縣塔秀寺彩粉壇城、湟中縣塔爾寺壇城和果洛州達日縣德昂寺壇城等。
青海壇城藝術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是浮雕壇城,制作此類壇城的原料比較珍貴,主要有紅珊瑚、松石、青金石、子母綠寶石等礦物質。制作過程中對結構、位置、長度、名字等要求非常嚴格,圖案主要是以內外五層的吉祥時輪形狀為主,外層由土、火、水、風的空間筑成寬廣的宇宙,以黃、白、紅黑、綠五種顏料堆砌,勾勒制作而成。畫面起伏不平,凹凸有序,色彩繽紛鮮艷,氣勢宏偉精美。用以祭、供、觀、修,堪稱宗教藝術一絕,壇城的講經儀式規(guī)??涨埃瑢崒俸币?。
壇城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動,那時的人們?yōu)榱朔乐?魔眾"的入侵,修密法時就在修法場地修筑起一個圓形或者方形的土壇,在土壇上修法,邀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親臨作證,并在土壇上繪出他們的圖像,由此構成了后世壇城的基本框架。壇城以立體或平面的方、圓幾何形并塑或繪以神像法器,表現諸神的壇場和宮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結構。壇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需供奉的、其形式多樣,大都以唐卡、壁畫形式出現,在寺院的各殿墻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繪有精美的壇城。壇城亦是極為精美的藝術品。
藏傳佛教密宗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與無上瑜伽部,四部表示了密宗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由于壇城是依據各部經典制作,所以從教義上的分類理應與密宗的各個類別相吻合,故而也分為四類:事部壇城、行部壇城、瑜伽部壇城與無上瑜伽部壇城。
事部壇城:《布頓佛教史》認為事部的經典包括“彩吉祥部”、“觀世音部”、“金剛手部”、“注釋部”、“不動金剛部”、“明母部或救度母部”、“頂簪部”、“一切部”和各種“小咒”九類,譯成藏文的經典有二百九十五部。根據這些經典,制作的壇城即是事部壇城。
行部壇城:《布頓佛教史》中行部的經部包括六部經典。本部為《毗盧遮那現證菩提部》,注釋部《三眛耶莊嚴王密部》等。根據行部經典所作壇城為行部壇城。毗盧遮那佛即大曰如來,故行部壇城基本等于胎藏界壇城。
瑜伽部壇城:瑜伽部壇城和上瑜伽部壇城占據了現在能看到的藏傳密宗壇城中的多教。瑜伽部的本部為《典實攝略經》,注釋部為《金剛頂經》。此外包括《吉祥尊勝最初密部》《吉祥尊勝最初密部四節(jié)補空》《明智最勝密部》等,根據這些經典制作的壇城即為瑜伽部壇城,其中以金剛界壇城為數眾多。
無上瑜伽部壇城:是將自己的身心直視為諸佛本尊的壇城,無上瑜伽強調生理和心理相互融合的修法。無上瑜伽密部有不同的分類,寧瑪派和布頓大師將無上瑜伽部分為方便父部、智慧母部以及無上無二部。覺囊派只分為方便父部和智慧母部兩類。薩迦班智達將其分為無上瑜伽和無上瑜伽母部。
壇城制作在青海地區(qū)分布廣泛,以黃南州熱貢壇城、海南州貴南縣塔秀寺彩粉壇城、湟中縣塔爾寺壇城、果洛州達日縣德昂寺壇城等為代表。壇城制作過程中對結構、位置、長度等方面要求嚴格。
沙繪壇城選用的細沙以礦物手工磨制而成,其中還有黃金、綠松石、瑪瑙等金屬和礦石。沙繪壇城就是用彩色的沙子或礦石粉末一類非永久性材料,繪制在平臺上的圓形畫幅,結構、位置、長度等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細節(jié)要求。它的完成需要數名甚至數十位經過嚴格訓練的僧人合作。制作之前,喇嘛會先在臺座畫好垂直線、對角線、圓形等幾何圖案,作為構圖定位基礎,然后描輪廓線,再從中間開始繪制,逐漸向外。每個步驟,每一細節(jié)都嚴格遵照佛經記載方法制作,不允許個人自創(chuàng)。繪制過程中,為了不讓呼吸影響畫面,需要戴上口罩,把裝在特制的錐形容器里的沙子,通過或輕或重的敲打控制,漏下繪制成整幅畫面,繪制時間隨大小不同,需要幾天到數月的時間。
青海壇城藝術包括木雕、彩畫、剪貼等種類,是藏族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交融的縮影,對于研究深厚的青藏高原歷史、文化、宗教、藝術、民俗、意識形態(tài)以及藏學中的天文、地理、歷算、醫(yī)學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青海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積淀,孕育了形態(tài)豐富,內涵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它的挖掘、整理、保護與傳承,是當前我省文化建設發(fā)展的重大課題。
在青海,寺廟需要在儀式上制作壇城時,一般不會從外面請人,而是由自己寺廟里的僧人繪制。學習這門藝術的弟子首先要懂得藏文,能夠理解教義,還要有專業(yè)心與智慧心,才能很好地將典籍的語言轉化為圖形,并在制作中體現出來。壇城的輪廓與具體形象,在繪制之前就已經形成,制作者只是通過記憶和經過訓練的雙手,用色彩、圖形填充。制作者只是一個中間人,只是默寫一種事先規(guī)定了的東西,并且在其中獲得對自我的教育。也許這種事先規(guī)定、并且?guī)椭司癯砷L的東西即傳統(tǒng),人們在接受這種事先規(guī)定的過程中,也被其考驗意志、耐心和能力。
壇城作為一種歷史久遠并且是青海獨有的宗教藝術形式,在寺院中得到了很好傳承,對它的保護與理解,在人們理解藏傳佛教和藏族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把壇城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最重要的也許不是保存實物,而是保存一種對其精神含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