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望民 吳金元 王曉燕
?
國家地標保護產品團風荸薺高產栽培技術
官望民吳金元王曉燕
官望民,湖北團風縣蔬菜中心,團風縣團風鎮(zhèn)得勝大道15號,438800,電話:13971710874,0713-6158110
吳金元,團風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王曉燕,團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檢驗站
團風荸薺是團風縣地方特色品種,該品種分株能力強,形成球莖的匍匐莖多,母株分株級數3~5級,每分株株叢葉狀莖數5~17根;球莖個體較大,單球莖質量22 g左右,25 g以上大球莖占70%左右;產品商品性好,球莖扁圓形,臍部平且開裂少,皮薄、色艷、棕紅色,肉白脆甜,適于加工,為國內少見的優(yōu)良品種。2009年11月16日,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總局[2009]第103號公告批準對團風荸薺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近年來,在武漢市蔬菜研究所蔬菜專家的指導下,團風縣農民經過生產實踐摸索,總結出了團風荸薺精心選種薺、兩段育健苗、早插爭早發(fā)、肥水促大粒、病蟲早防控、適時早采挖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該技術,可獲得較高產量,一般667 m2產量2 000~2 500 kg,產值5 000元以上?,F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從大田生長期開始,留意觀察田間荸薺長勢和病蟲發(fā)生情況,選留荸薺生長整齊、無病蟲害的田塊作荸薺種預留田塊。翌年3月中下旬采收時,選留外形端正、臍平、色澤鮮艷、芽頭完好、無裂縫、無損傷、無病蟲害、大小一致,單球莖質量在30 g左右的球莖作種薺。大田栽培,按每667 m2用種量80~100粒備種。
荸薺生長期長,其中種薺從抽生匍匐莖形成株叢,進而形成許多新的分株,到作為大田定植秧苗,需要長達4個月的時間。根據這一特點,育苗可分為先旱地、后水田2個階段,當地稱之為“兩段育苗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省工省種,減少荸薺大田占地時間,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第一階段3月中下旬,選擇避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旱地,整成寬100 cm的苗床。移栽667 m2大田只需苗床0.3 m2。播種時種薺芽頭向上,均勻排放,略留間距。用細沙土均勻覆蓋,剛好蓋住芽頭為宜。播完后覆蓋地膜,保濕增溫(荸薺旱地育苗更適合在農舍院落搭建沙土苗床或用破舊塑料腳盤進行,以便管理)。當芽頭陸續(xù)冒出地面長出幼苗時,及時揭去地膜,換作小拱棚,上蓋遮陽網。幼苗期主要靠母體供給營養(yǎng),不需要額外增加肥料,管理重點是保濕。土壤過干,會導致葉狀莖細長瘦弱、后期分株緩慢。保濕以土層不積水為度。
5月中下旬,單個種薺抽生出10~15根葉狀莖,平均莖高30 cm,可以起苗到水田,進行第二段育苗。起苗前5~6天,掀去遮陽網煉苗。煉苗期間可著手整耕苗田。苗田以冬閑稻田最好,按667 m2用苗田60~70 m2備耕。
②第二階段5月中下旬,選擇排灌兩便,有機質豐富,地面平整的水田作為育秧田,每667 m2施腐熟糞肥3 000 kg或碳酸氫銨、過磷酸鈣各50 kg,耙耕整平活泥。備耕秧田與大田面積比為1∶10~1∶13。待煉好苗后,及時按60 cm×60 cm的株行距起苗移栽于育秧田。起苗前先將苗床土壤澆透泡松,以能用手薅動為準。起苗時用手插入苗床土層,握住種薺球部托底起出,不要弄斷根須和幼苗,更不能拔苗。移栽深度以葉狀莖及根系入泥能立住即可。水田育苗的管理首要是除草追肥,保證薺苗盡可能多分蘗分株。栽插15天后進行第1次除草追肥,667 m2施尿素7~10 kg,間隔半月左右再進行第2次除草追肥,667 m2施尿素4~5 kg、硫酸鉀型復合肥3~5 kg。整個階段保持水深在2~3 cm。7月中下旬,當母株平均新生分株達30株左右時,定植到大田。
荸薺移插時間依據前茬作物收獲時間而定,一般在7月中下旬,宜早不宜遲,最遲不過立秋(8月7日或8日)。定植密度要求早稀晚密,一般空白田在7月中旬移插,定植株行距為60 cm×60 cm;早稻田在7月20~25日前移插,定植株行距為50 cm× 60 cm;毛豆、花生、豇豆等菜田在7月25~30日移插,定植株行距為50 cm×50 cm;起苗后按30 cm莖高割除過長的莖葉,避免移栽時倒伏。每穴定植一叢完整的單株(有3~5根自然分生的葉狀莖),入泥深5~6 cm。
荸薺施肥應掌握“前穩(wěn)、中控、后促”的原則?;试谝撇迩敖Y合耕田每667 m2施入尿素15 kg、硫酸鉀型復合肥50 kg、磷肥40 kg。追肥3次,第1次在8月上旬,定植返青后5~7天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結合除草667 m2用尿素5~8 kg;第2次在8月下旬分蘗、分株時,增施鉀肥,667 m2施鉀肥10 kg、尿素8~10 kg;第3次追肥在9月上旬,即開花前,以硫酸鉀型復合肥為主,667 m2施30~40 kg,配以腐熟餅肥100 kg。除此之外,大田期間還要結合薺苗長勢每隔7~10天噴施1次葉面肥(0.3%尿素、0.2%磷酸二氫鉀、0.1%硫酸亞鐵、0.1%硫酸鋅混合液),共噴3~4次。
大田期管理注重控水。移栽返青期間,灌水深5~7 cm,促返青;返青后,保持淺水層2~3 cm,促分株;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保持田間水層8~10 cm,以抑制過多分株,防止徒長,提早結薺,促進球莖膨大;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保持泥土濕潤;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在大田周圍起溝濾水,使葉片開始轉黃,逐漸干枯,以利采挖。
荸薺病蟲害主要有稈枯病、枯萎病、紅尾病和白禾螟。在水旱輪作、配方施肥、靈活管水、清潔田間、安置太陽能殺蟲燈的基礎上,注重科學用藥,采取一撒、兩浸、三噴措施,早期防控病蟲害。一撒,即在大田耕整時,先每667 m2施生石灰100 kg漚田,5~7天后結合施基肥每667 m2撒施敵克松2.5 kg。兩浸,即一浸種薺,播種前,將選好的種薺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2%乙蒜素乳油1 000倍液浸泡12 h以上,然后撈出濾干,及時播入苗床;二浸薺苗,起苗后將薺苗根須放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2%乙蒜素乳油1 000倍液中浸泡12~18 h,注意不能讓薺苗倒伏至藥水中,消毒后晾干及時栽插。三噴,一是荸薺生長前期噴施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或80%大生M-4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等保護劑,可噴施2次,間隔7~10天;二是發(fā)病初期噴施保護、殺菌復配劑,可用40%滅病威(多·硫)懸浮劑、70%甲硫·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3%甲霜·噁霉靈或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等交替噴施,間隔7~10天;三是雨后噴施保護劑,可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或80%大生M-4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另外防治紅尾病,可用含鐵、鋅、硼等微肥加0.3%磷酸二氫鉀液,每隔5~7天葉面噴施1次,連噴2~3次。
白禾螟,以第3、4代幼蟲為害最大,主要發(fā)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防治以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成蟲為主,以低毒低殘留農藥噴施為輔。
荸薺的采收期長,可從12月一直持續(xù)到翌年3月下旬。作為菜薺上市,可提早至10月下旬采收,這個時候的荸薺球莖膨大基本定形,盡管生食口感稍差,但提早上市,用于做菜,口感佳,可以賣個好價錢。
采收前,開溝排干田間積水;采收時,輕拿輕放,避免損傷。因荸薺可以留田,可視市場行情采收,如市場行情不好時,等價格上漲時再采收。留田的荸薺,要防止田間漬水,以防爛薺。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