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詩史上最大的接受“聚訟”

        2016-04-29 19:16:12陳仲義
        揚子江 2016年2期
        關鍵詞:文本

        陳仲義

        一、接受主體的深塹鴻壑

        接受主體的開放性,誘惑著接受的無邊性。層出不窮的接受“黑洞”,不僅吞沒一切“喧囂”,反過來,也“映照”出接受主體本身的“百罅千縫”,導致終端評價千奇百怪,甚至南轅北轍。以新詩史上最具規(guī)模、也最具爭議的接受個案——“汪國真熱”作為解剖對象,在長達20多年接受的膨脹、縮水、變形、走樣的還原過程,讓我們重新打量此前被忽略的接受主體,該,還是不該擁有“決定性力量”;如何調(diào)整接受的“層級”;新詩接受主體的某種“分級”趨勢,在不同接受級差上能否進行和平對話;新詩接受的大眾轟動效應與精英化驅策下的接受冷遇,是否必然演變?yōu)樾略娊邮艿膶χ拧八澜Y”?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細細梳理。

        20年來,熱捧與批判,促成汪國真名噪一時。追捧者堅持:汪國真以廣大青少年為閱讀對象,當之無愧是“青春詩人”“詩壇王子”“中國詩歌最后一位輝煌代表”。不同于朦朧詩對生命形而上的復雜感受,也區(qū)別于“第三代”對生命晦暗、悲觀、碎片式解構,汪詩的簡潔明朗,雖缺乏深奧的個人體悟,卻迎合廣大青少年需要。“汪國真現(xiàn)象”標示一個詩人擁有自己的讀者群,它既代表一種社會心態(tài),同時也代表一種詩歌方向。

        挺汪代表、北大學者張頤武認為,人們低估了汪國真的貢獻,淺吟低唱、成為讓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從而讓人們的人生豐富。藝評人廖廖認為汪國真作為一個中國的文化偶像,他有著不折不扣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底色:溫文平和、順從犬儒,“也許我們不該說汪國真影響了一代人,而是一代人自己選擇了汪國真”。魯獎得主王久辛認為,汪詩有三個精神特征“青春”“勵志”“溫暖”,“對于高中生與大一、大二的學生,是有意義的”。詩人、劇作家李蝴蝶認為,汪詩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心態(tài)的復蘇。即使他算不上偉大,也要看到汪詩能浸潤普通大眾的心靈。①

        倒汪派學者冉云飛,將汪國真封為“雞湯鼻祖”,“他的雞湯文字參與了種種致力于讓人裝睡的力量,而且貢獻頗大。犬儒大盛,不分青紅皂白的勸忍勸忘,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對不公不義的維護”。②青年學者楊早認為,本該是反思匱乏與蒙昧的時機,卻變成偽青春的記憶狂歡,他談不上撫慰創(chuàng)痛,卻為那個時代“美白”。“某種程度是扭曲、誤導和降低了中國青少年的審美品位,以及他們對當代詩歌的鑒賞能力。汪詩走紅是一副麻醉劑。”(詩人喻言)“更是一場語言災難。”(詩人潘洗塵)③

        批判的火力不斷升級:“作為一個詩人,汪國真極不合格。汪國真所有詩歌的水準,徘徊在順口溜、勵志歌、校園黑板報之間。汪詩不是改革開放的新事物,而是社會主義傳統(tǒng)美學的一部分。汪詩的最高成就,也就是流行歌詞的高度。”④歐陽江河更加直言不諱:“汪國真的詩,全都是‘假詩。這簡直就是對整個詩歌智識層面的一種羞辱。那些表演性成分和精神勵志等,我認為是拼湊出來的。而我們的教材居然把它收入,塑造那種四不像的東西,這是對學生的一種毒害,從小學時起就會有樹立起一種‘惡趣味的危險?!雹?/p>

        其間也有溫和的中立派。比如唐曉渡將汪詩與汪詩的影響加以區(qū)分,一方面認為汪詩確實比較幼稚淺顯,易被中學生所喜愛,但另一方面,他的流行并非他的過錯,不應該受到任何指責。他在多元化的詩歌格局當中,也有他的理由、他的意義。⑥張檸認為,汪國真的詩歌通俗易懂,有自己的受眾面、傳播渠道,有自己的意義?!拔覀儾荒軓娗笏腥藢懳覀冊诖髮W講堂里所講的那種有深度、意象的東西。我們只能說那是無數(shù)種詩歌風格中的一種而已,不能說它就是詩的標準。”⑦

        鳳凰網(wǎng)文化專欄在汪國真去世后做了個專題,實時流量比兩周前去世的諾獎作家格拉斯足足高出200倍,可見汪詩在大眾層面的影響力?;仡櫷魢?99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5 次印刷高達15 萬冊,《年輕的思緒》4 次印刷高達 20 萬冊,其“年輕系列”總數(shù)突破百萬冊。汪氏清淺流麗雖屬學生手冊關乎理想教育的勵志篇,但作為青少年亞文化形態(tài)的正能量,還是征服了青春期的心理市場,適合花季年華的胃口。

        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xiàn)象,同年去世的美國詩人羅德·麥克溫(Rod Mckuen, 1933-2015),也有相似之處。據(jù)旅居芝加哥的非馬介紹,麥克溫詩選賣掉過六千五百萬冊,遠遠超過美國歷史上兩個最有名的佛洛斯特與艾略特的總和,同樣也沒得到主流詩壇認可。許多人鄙夷麥克溫的詩太明朗、太糖分?!缎侣勚芸贩Q他“俗氣大王”。名詩人謝皮洛貶他“連垃圾都不如”。⑧截然不同的接受“撕裂”,涉及極為復雜的問題。如果堅定站在問題的各自端點,從單一的角度出發(fā)——比如只鎖定文本或以大眾口味為唯一檢測準繩,各自得出的答案就永遠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但如果在多重視域交集下,引入更多維度,可能就有許多值得協(xié)商的地方。

        二、接受主體的“切分”與局限

        其實接受領域存在不同的接受身份與接受層級,不好“一刀切”,它往往導致接受的天壤之別,云泥之隔,只不過平時多被“忽略”,如今在汪氏身上更加集中與白熱化。假如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從十三四歲的陽光嗓音出發(fā),我們會發(fā)現(xiàn),汪國真在稚嫩心靈留下的傳聲帶,即便單向度,也會如《中國少年先鋒隊歌》那樣被唱得格外起勁:“花的河流/必定要奔騰不息/帆的船隊/必定要航行在晴朗的天宇/春天的女兒呵/必定要前進在春天的隊伍里”。簡易的青春文本、流行的校園文化氣息,當汪國真把理念轉換成單純明朗的聲調(diào),在未諳世事的少年身上極易化為人生動力、素質修養(yǎng)、倫理情操?,F(xiàn)成的淺白哲思,迅速被摘句、擷取、抄錄成賀年卡的祝詞、畢業(yè)典禮的贈言、彩箋上的珍重,和課桌底下的秘密傳送。這些格言體的勵志篇,有千篇一律之嫌,但對于“一張白紙”、對于生長發(fā)育期的八九點鐘太陽,卻有一種“只要明天還在/我就不會悲哀”“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的即時加油、鼓舞,與鞭策的效用。判斷句的大量運用,強行的制導力量,不管這種力量建立在沙化、浮松的基礎,它統(tǒng)攝了青年學子的課業(yè)、理想、愛情、未來,斬釘截鐵地“推上去”,用直接的提問方式,明快干脆的答案,給予所謂正能量的青春指南??v使缺失歷史感,也不探觸深層現(xiàn)實、違背溫室的生長規(guī)矩,但與自暴自棄、消極沉淪的灰色地帶無緣,永遠是清一色、“高八度”的挺拔姿態(tài)。所有這一切,都與一個巨大的、青澀群落的心態(tài)緊緊關聯(lián),所到之處獲得熱烈歡迎,自有其客觀必然性,因為強大的后臺是“國教”背景。

        應該承認少量較好文本(《生命之約》《應該打碎的是夢》),相對脫俗:“我不想追波/也不想逐浪/我知道/這樣的追逐/永遠也追不上/我只管/走自己的路/我就是/含笑的波浪”。一俟脫開汪氏模式,其嚴重的同質性才略有打破,如《悼三毛》 “撒哈拉沙漠很大很美/她一定是迷了路了/再也走不出來//她迷路的那天/并沒有下雨/可是 許多人的心/都被淋濕了//從此/雨季不再來”。可惜,這樣的文本很少。

        所以,與其把汪國真當做詩人,不如當做一般詞作家。理由是文本表意明朗、語言直觀,相對簡潔,修辭簡單,明顯的歌詞化同校園流行歌曲一拍即合?!安皇遣幌霅?不是不去愛怕只怕/愛也是一種/傷害”(《默默的情懷》)“青春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翱翔”。歌詞化結構,經(jīng)常通過一個理念,如《感謝》,在春風春天、浪花海洋、紅葉楓林、雪花世界等并列物之間做簡單演繹,缺乏層次感,情感體驗有限,多數(shù)結構如模子印出來平板單一。即便如此,由于較注重音樂性(大體格式整飾、幾乎篇篇押韻),讀來朗朗上口,也會沖淡內(nèi)在詩情的單薄。啟用詩歌最簡單手段——重復、排比,制造了情感連貫與情感的直接力量。曉暢的流瀉、明朗的邏輯,使得汪詩節(jié)奏輪廓鮮明,特別適合校園朗誦會(也于此埋下了作者轉向作曲的伏筆)。

        然而,從專業(yè)、從現(xiàn)代詩以原創(chuàng)為生命的創(chuàng)新角度考量,汪詩就乏善可陳了。一旦置于“隱含讀者”“理想讀者”“模范讀者”“有能力的讀者”面前,他的被漠視便勢在必然。通常詩歌界有四種接受形態(tài):深入深出、深入淺出、淺入深出、淺入淺出。汪國真無疑屬于第四種類型淺入淺出。針對文本,香港詩人廖偉棠毫不客氣:“我讀到汪國真59歲所寫的最后一首詩,比他19歲、29歲所寫的毫無寸進(無論思想境界還是語言能力)。一個人19歲的幼稚,我們可以說他是單純,過了40年人生歷練還這樣,那就是存心迎合愿意幼稚的人的舉措?!雹徇@種迎合的幼稚大大暴露文本的美學缺陷與不足,那是連篇累牘、缺失創(chuàng)造性的大白話,缺乏真切疼痛感,只剩下沒有血肉的骨頭:“如果遠方呼喊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翻來覆去,通篇是干巴的說教,人人皆知的常識,“我沒有太多的話/告訴你,走什么路全在自己/不要太看重,名利/和榮譽/不必去呼喚未來/未來就在你的手里”。缺乏生命的痛切,經(jīng)不起深入推敲,空洞的概念化,是掛在壁紙上的塑料花,少有詩美的掘進和砥礪。

        其結果,最終必然落入明顯的制作套路。主題、題材、觀念、情調(diào)、手法,有太多雷同、太多重復。(“背影總是很孤單”“歡樂總是太短”“寂寞總是太長”“往事總是很淡很淡”“感激總是很深很深”)。時間久了,填充式的路子會越陷越深。概念說教,表明情感貧瘠,為文造情,不可能走得太遠。難怪有人說,《熱愛生命》幾乎涵蓋了汪國真所有的主題內(nèi)容,讀他一首等于讀他所有詩歌。“本質上,汪詩沒有創(chuàng)造性,沒有獨特性。他詩中的好些句子都似曾相識,很難找到表現(xiàn)他個人獨持智慧的語言?!蓖跣≌轮敝肝谋镜脑u鑒可謂一語中的。⑩

        縱然是被多人引用,津津樂道,成為汪國真最具分量的名句“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也很難說是他的原創(chuàng)。經(jīng)查閱,二十出頭的公劉,早在五十年代三十多年前——的《山間小路》就寫出來了:

        一條小路在山間蜿蜒,

        每天我沿著它爬上山巔,

        這座山是邊防陣地的制高點,

        而我的刺刀則是真正的山尖。

        讀者一旦讀過“刺刀比山峰還尖”的句子,就不會對“人比山高”發(fā)出原創(chuàng)性贊嘆。再推遠一點,也可以看到是林則徐 “山登絕頂我為峰”,或有人贈張大千“山至高處人為峰”的翻版。由此不難想見,接受主體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封閉性與局限性。接受主體有自覺與自發(fā)、敏感與遲鈍、精細與粗糙、深邃與膚淺、穎悟與懵懂、聰慧與愚駑之分。不同類別、層級的接受主體反應是大相迥異的:一些清晰明了的,可能被視而不見;一些淺嘗輒止的,可能無限延義;一些庸常普通的,反被奉為佳篇。因為學養(yǎng)、經(jīng)歷、知識結構、藝術感受力的殘缺、盲點、外行,都會明顯留下接受的內(nèi)外硬傷。誠如英加登所指出的“讀者的想象類型的片面性,會造成外觀層次的某些歪曲;對審美相關性質遲鈍的感受力,會剝奪這些性質的具體化”。 k

        由此看汪詩接受的兩極,少年學子的熱烈擁躉與批評界的斷然否決,完全屬于正?,F(xiàn)象。需要省思的是,接受主體的無邊開放是否存在絕對的“天經(jīng)地義”?它如何對待自身的封閉與局限? 接受主體的局限性明擺在那里,是無法逃遁也無法遮蔽的。流行受眾,無視自身知識欠缺,順隨時尚風流,不以為俗而以為為榮;精英受眾,一味搶灘弄潮、高標探舉、唯新是瞻,睥睨基礎層面,也無助于新詩初級形態(tài)的普及。在大眾的轟動效應與精英的冷遇命運面前,雙方每一次“交火”,都極易在對峙的語境中升級,又在各自的領地里“自行其是”,或維護各自的“狂歡”、“快感”,或保留各自的“倨傲”、“尊嚴”。那么,有沒有“和解”的必要與可能呢?

        三、大眾化“轟動效應”的背后

        汪詩熱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表面上看是經(jīng)由一兩位編輯發(fā)現(xiàn)而引發(fā)的出版機遇,其實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時代語境總體合力下的結果。汪詩的轟動緣由,具體分析有四。首先,不能繞開那一個特定的“歷史空擋”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自1989到1992“南巡講話”之前,詩界出現(xiàn)過一個三四年的“真空”:意識形態(tài)高壓、自由言論受挫、公知一片沉喑,先鋒藝苑近乎荒蕪。汪國真適逢其時地出現(xiàn),與其說他鉆了氣候的“空子”,莫如說時代提供了舞臺。本來,朦朧詩對假大空橫掃,可以產(chǎn)生巨大的連鎖反應,但體制性的敏感壓抑,加上傳統(tǒng)審美惰性,延誤了朦朧詩的傳播力度;此間汪詩的青春性與中庸性恰恰貼近官方價值立場——和諧穩(wěn)定的人倫秩序,與主流文化庶幾合拍,得到鼓勵與順水推舟毫不奇怪。此間第三代詩歌左沖右突,帶有太多探索性實驗性,尚不成熟,叫本來就窄門的現(xiàn)代詩繼續(xù)走向圈子化,其尖端的反叛與鋒芒部分,的確很難進入公眾視野,甚至屢遭阻擊,閱讀“失效”。精英觀念的超前與激進,只是對精英詩人有引力與凝聚力,卻無力感召廣大青年學生參與、追隨。精英詩歌義無反顧死守自身美學立場,無形中被廣大受眾拋棄,客觀上為汪詩的登場鳴鑼開道。設想,要是當時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嚴峻施壓,沒有第三代不加節(jié)制、走火入魔的實驗,現(xiàn)代詩界不被快速嬗替的潮流攪局而保留良好生態(tài),汪詩想脫穎而出恐怕不那么容易。左春和某種程度道出了真相:“汪國真的出現(xiàn),以他對精神的淺表性安撫,讓一個思想退場的年代虛構成讓人依賴的心理洞口,其實是一種精神霧霾,從而完成了與權力同構?!眑

        其二,其時校園文化、青春心理的趨同性達到驚人一致,從眾心理長盛不衰,是教育機制的一個弱項。只要“一聲響動”,同處那一個青春期,不同班級、不同性別的人群很容易一窩蜂形成“趨之若鶩”的大流。在烏托邦的想象共同體里,躁動不安的青春靈魂,大同小異地尋求慰藉與安放。盡管汪詩無法解決真切的實際疑難,但畢竟提供一種符合國家、政黨、社會、家庭要求的文本,并成為個人想象所能接受的精神支點。正是這種接受模式吻合青春期、快餐式宣泄,才贏得廣大學子的熱捧。平白清淺的格調(diào),再怎樣貶低,還是挺適合中學六個年級,加上大學大一、大二年級的胃口。八個年段的總數(shù)不可小覷。其中最大受體是70后這一代人,沒有經(jīng)歷“文革”陣痛,又迎面外來文化初潮,歷史體驗和當下文化指引雙重缺失,加劇了迫切性,只要觸到新鮮的文化萌芽馬上“依附”上去。期間流行的港臺文學,無法持久地契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干涸的心靈更加饑渴地尋求文化雨露,汪詩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缺。

        可是,這種青春階段性的訴求不會總是一路狂歡下去。調(diào)查表明,當80后90后以“隔代”眼光反觀前輩,境遇、思想、資源,都開始發(fā)生變化,可以想見汪詩生命力在未來時間長河中面對新一輪受體,要想持續(xù)20世紀90年代的影響,肯定要走下坡路了。某種意義上,汪詩可視為一種溫和折中、妥協(xié)的“青年亞文化”,部分原因源于青少年較低的辨識文化程度以及較低的審美判斷——滿足表達清晰、意蘊淺顯就達標的接受尺度。這與他們青春體驗的局限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相對單薄的知識文化結構、發(fā)育期的躁動,更愿意在流通的、大眾的、青春的廣場上載歌載舞。這,頗像小說界的郭敬明?本質上,可以說汪國真是詩歌界里的郭敬明。有人通過主題、題材、受體、言論、銷量、跨界等層面的收集比對,出示了兩位青春偶像的共同特征。m如此看來,這樣的文化雕塑,只有在校園平臺上,才具備發(fā)生與接受意義,而校園文化在大文化廣場上,永遠有一席之地。

        第三,其時的大文化初潮伴隨著“流行”“時尚”“輕型”“消費”元素 :健美褲、倫巴、三點式、麥當勞、“四大天王”,包括劉墉、張小嫻等也進軍大陸市場,占據(jù)一片天下。在此之前,已有席慕蓉風靡校園,《七里香》等印數(shù)超過百萬,但是古典式的纏綿憂傷,畢竟留下歷史文化隔膜。如果說席詩是青春已逝的似水華年,汪詩則貼身本土校園的青春溫床,席詩遺留的心理余溫,被汪詩用另一種明快的青春柴火點燃。平心而論,同是流行詩歌,席詩乃屬于本真行走,源于自我平常心愫,成就了一種清芬圓潤、唯美細膩的風格,遠比汪詩高出兩檔。

        第四,汪詩流行成功的很大原因,還在于“順遂”了傳播特性。他關注、遷就讀者,堅持文本一目了然,使得讀者在閱讀“加工”過程中,無須做過多的歧義排除。這樣,閱讀難度降低、吸收速度加快,讀者譯碼、釋碼過程得以一帆風順,感情的共鳴輕而易舉,閱讀的快感也更容易建立。汪詩放棄高度,降低審美水平,稍比中學平均水平高出一些,在未成熟的心靈引起更多認同;而期間許多優(yōu)秀詩文本尚遠離大眾視野,在被遮蔽的前提下,汪詩的小哲理更易被視為“上品”。而出版社看準市場,大力推行營銷策略,“捕獲”青少年讀者易如反掌。

        這種在“前網(wǎng)絡文化”語境中發(fā)跡的“暴發(fā)戶”,正好是商業(yè)出版機制改革下的“寵兒”;作為學術界的“棄嬰”,反倒在“國教”運行中以相當比重入選中小學教材,加劇了前所未有的傳播。n這并沒有什么諷刺意味,反而證明接受的“正能量”何等符合富有中國特色的國情。當然,還得算上各種鏈條的推動:諸如系列的市場化簽售、電視屏幕包裝亮相、大中專院校巡回講演,報刊雜志專訪報道,盒帶光碟推銷,名勝古跡風水寶地題詞,以及書法、歌詞、作曲的其他才藝,多維加碼,在時代總體語境合力塑造下,汪國真一躍完成從詩界“畸零人”到文化明星、再到偶像的全過程,創(chuàng)造了中國詩界最大的轟動接受效應。2015年聯(lián)合國通過量化統(tǒng)計,給出中國素質排名第164位,蓋出于中國文盲比例高,文明程度弱,藝術教育與資源稀缺??紤]到國人整體素質偏低,汪詩在青年讀者群中能起到如此廣泛的入門“啟蒙”, 這一點應當?shù)玫娇隙ā?/p>

        同時,也不難理解先鋒詩界對汪詩轟動效應的嗤之以鼻,一直保持著高傲與不屑。就其文本而言,汪詩意蘊淺顯、韻律規(guī)整,委實不能滿足精英詩界對好作品的要求。因其研究空間不大,最多只能與瓊瑤、鄧麗君為伍——同存于通俗文化領地。但其驚人的銷量與轟動效應,大大加重了精英界的危機感,焦慮中的精英們對其作品的“爛俗”本無暇指摘,但其“媚俗”卻大大刺痛了精英立場,從而引起強烈“反撲”。o這就形成了中國新詩史上歷時最久,對峙最烈的“水火不容”。當下,人們“只愿接受通俗的快餐文化,說明這個民族的求知能力已經(jīng)迅速退化,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危機”。這樣下去,我們的文化塑造只能趨向低能、弱智?!八晕覀兘裉烊匀恍枰獧z討汪國真現(xiàn)象,這本身也是在檢討我們自己。”p

        四、精英化的“冷遇”結果

        與轟動效應形成強烈反差,是多數(shù)先鋒文本在個人化寫作推進下的慘淡命運。那么判斷一個作品的價值究竟是由什么決定?流行?時尚?市場?抑或創(chuàng)新性?而創(chuàng)新性受阻又該怎么辦呢?面對媒體,汪國真一直振振有詞:“人民說你是詩人你就是詩人,不被人民承認就什么也不是。檢驗作品的標準一個是讀者,一個是時間!那么多讀者,這么多年,一直喜歡著我的詩,足夠了?!眖誠然,時間與讀者作為接受準繩沒有錯,然而,汪國真把青少年讀者(部分)當作“人民”(整體),豈不是在邏輯上做了一次巧妙偷換?而時間,僅僅過去十多年,能否成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經(jīng)典,還需要耐心等待。

        表面上,這樣的雄辯,頗能成立,但在某種程度上,是以隱含的媚俗作為部分通行證的。米蘭·昆德拉深刻指出:“媚俗,是把既成的思想翻譯在美與激動的語言中。它使我們對我們自己,對我們思索的和感覺的平庸流下同情的眼淚?!S著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們整個生活的包圍和滲入,媚俗成為日常的美學觀和道德?!眗而“媚俗的邏輯必然導致對現(xiàn)實生活的文飾,在無所神圣中冒充神靈,在蒼白的荒原上布置塑料盆景。因此,嚴肅的、深刻的詩人、思想家就得不到大眾的擁戴,反而那些平庸的、膚淺的、裝腔作勢的表演者倒能成為大眾熱情擁戴的明星”。s所以,在流水線上炮制的詩文本,只是文化快餐的一次性消費,一覽無余,失之智性閱讀的樂趣。因為文學價值不高,縱然擁有許多讀者,一時流行,終究還是走不出經(jīng)典化關口。君不見,在所有新詩、現(xiàn)代詩的重要選本、年鑒、檔案中,汪詩都被“遺漏”。他的位置,當在“當代通俗文化”的某一章節(jié)里。

        那么反過來,那些不媚俗、不時尚,嚴肅、探索性文本就一定高出一籌嗎?也不一定。嚴峻的事實是,先鋒文本以求新求變?yōu)楣玺?,在個人化口號推進下,罔顧受眾,一意孤行,在普通受眾那里,自然不斷受到“理解”的多種詬病,像佶屈聱牙、疊床架屋、晦澀重重、猜謎、游戲、故作高深、語詞暴力等等,假借先鋒特權,放縱個人語法與個人詞匯表,目中無人地自我滿足、孤芳自賞。

        現(xiàn)代新詩的接受“魔咒”一直以來就存在兩種交叉:行走在大眾“喜聞樂見”的路子上,是人氣、擁躉、風光,一路攀升,能迅速打通接受文化的隔離帶,卻又很難保證優(yōu)質的藝術品格,這種普泛的初級形態(tài)有走向媚俗化的危險。而現(xiàn)代新詩的先鋒性“日日新茍日新”,摳心挖腸,遠遠走在時代前面,令大眾的知覺力趕不上他們的步伐,屢遭冷遇、冷凍也很自然。這的確是個不易遷就的兩難。激進者宣稱,是先鋒在引領大眾,否則藝術早就夭亡,大眾反駁說,放棄通俗,就證明高明?看來現(xiàn)代新詩的接受不宜做籠統(tǒng)的“一刀切”,而應 “切分”為不同層面不同層級,以平息混亂。最大群落的劃分是新詩中的先鋒部分,精英部分,屬于引領性的, 其尖端朝向不斷的突圍與創(chuàng)新,它對應于高端接受。新詩中的初級部分、通俗部分,屬于公識性的,以讀者的普泛需求為標的。兩者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圍內(nèi)的交叉,可獲致魚和熊掌的兼得呢?

        羅蘭·巴特說:“文學作品的誘惑使讀者不再是文本的消費者,而成為文本的生產(chǎn)者?!眛這意味著,即使個人自詡的高端文本,一經(jīng)問世,其生予大權并不在他手中。讀者不買賬,再尖端的文本也會束之高閣。30年前,筆者在朦朧詩懂與不懂的爭論——考察“五主將”的接受光譜時,曾多次打比方:如同在9寸電視機屏幕前,坐在前排的受眾,大約離屏幕2米處,是眼睛看得較為清楚的地方,當屬舒婷與顧城暫時領先的“勢力范圍”;坐在稍后的觀眾,距屏幕4、5米處,看到北島的文本影像,相對比較模糊,尚需一段時日向前“挪動”的努力;而坐在最后面的,八九米開外,即便睜大眼睛,看到楊煉,多數(shù)是些閃爍的條紋與光斑,他們需要更長時間的等待。現(xiàn)在,觀看楊煉的位置,已經(jīng)大大朝前靠攏了,但是遠沒有達到最舒服、合適的位置。 這一熟稔的觀看經(jīng)驗表明,愈是屬于個人化的,愈難得大眾的通融;在不同層級的接受中,都存在著一個相對適中的“契合點”。

        楊煉挺立在個人化的寫作前端,近期的“后峰寫作”,涉及丑陋、罪惡、病態(tài)、古怪、荒謬 ;開掘自身的后勁、耐力,觸摸內(nèi)心黑暗的極限努力,由深度派生難度,自難度激發(fā)深度,著力營構“同心圓”詩學,做人生——文本——人生的不斷遞增、輪回。這位“被大海摸到內(nèi)部”且“眺望自己出海的”鬼魂,站在深淵與懸崖間,一如封口的石像,靜享冷遇與孤獨。

        繼楊煉之后,臧棣的走勢更為飄忽。70后趙卡的描述有一定代表性:“他像一個饒舌的憂郁癥患者推遲了一首詩對自身的詩意呈現(xiàn),他的分句審美讓詩搭起了銳角和鈍角的驚險結構,近乎‘閃電的遺址,人們并不習慣他的逆審美的哥特式巴洛克風格,他的詩反抒情如同小說反敘述,盤根錯節(jié)的意象干擾了讀者的視線,令人恐怖的重度修辭幾近一個邪惡狂徒的計劃,他毫無顧忌地展示了一種令人惱怒不已的荒謬性,對讀者形成的障礙卻是難以言表的困惑。說句不太準確的話,臧棣的詩看起來像一種詩的方言,他的詩的確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復雜性和難度。”u

        這是汪與楊、臧在兩極接受上的巨大落差。若果你選擇后者,你得做好思想準備,在一段很長時期內(nèi)被打入冷宮,絕對與凱旋門的狂歡無緣。最多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心腹”,共赴險境;也推石般做些啟蒙工作,滴水穿石,來日方長。困窘的原因,是你走得太快太急太遠,經(jīng)常被大眾的視線拋在地平線之外,不容待見,加上盲視者往往把彩云誤當輝煌,所以你也不要只顧自己往前趕路,你還有一個任務,時時回過頭來,等待、召喚剩余的、滯后的隊伍。

        汪與楊、臧的案例再次表明,受眾主體的整體性是完全靠不住的,受眾的分化、裂隙與對峙是必然的。尤其在兩極的端頭,前者投合俗化,贏得消費狂歡,后者勇毅涉險,冒著曲高和寡、無人問津的代價。這是新詩普泛的、后拖的板塊,同先鋒的、尖端的板塊的“拉鋸戰(zhàn)”,是不同寫作主體引發(fā)不同接受主體的分裂與區(qū)隔。隨著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隨著現(xiàn)代詩性的滲透、彌布,相信國人的接受會逐漸告別“淺進淺出”的格局,趨于更高的層級。

        1上言論見《汪國真去世引發(fā)大討論:純真記憶還是雞湯毒藥?》,鳳凰文化,http://culture.ifeng.com/a/20150426/43637303_0.shtml,2015.4.27。

        2偉棠:《拒絕哀悼一個人,但哀悼一個時代》,《騰訊大家》,http://dajia.qq.com/blog/450599090627125, 2015.4.27。

        3①。

        4小鹽:《悼念汪國真的精神誤區(qū):青春追憶癥與群善表演》,鳳凰文化《洞見》欄目第148期http://culture.ifeng.com/insight/special/wangguozhen/,2015.4.27。

        5亞順、柏琳:《爭議:汪國真詩,好詩?俗詩?》,《新京報》2015.4.27。

        6①。

        7宇:《汪國真:我就問你一句話》,《南方周末》2015.4.30。

        8美]非馬:《汪國真:中國的麥克溫》,《新大陸詩刊》第149期,2015.8。

        9①。

        10章:《價值真空時代的“文化孤兒”一析崔健、汪國真、王朔現(xiàn)象》,《青年研究》1994年第11期。

        11·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谷等譯,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93頁。

        12和:《汪國真現(xiàn)象批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8861e0102wcy0.html,2015.4.26。

        13攖寧:《汪國真、郭敬明,你們到底有多像?》,《 新京報書評周刊》2015.4.7。

        14敏:《試論多重文化視角下的“汪國真現(xiàn)象”》,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15。。。。。

        16榮:《汪國真詩歌與青春文學的文化模態(tài)分析》,《南方文壇》2014年第3期。

        17克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孟湄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版,第159頁。

        18章:《價值真空時代的“文化孤兒”一析崔健、汪國真、王朔現(xiàn)象》,《青年研究》1994年第11期。

        19羅蘭·巴特:《S/Z》,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20:《反禁忌的禁忌:臧棣的非正式性》,詩生活網(wǎng)站《詩人日志》,2015.7.28。

        猜你喜歡
        文本
        文本聯(lián)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重點:論述類文本閱讀
        重點:實用類文本閱讀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藝術評論(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2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文化傳承與理解”離不開對具體文本的解讀與把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從背景出發(fā)還是從文本出發(fā)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9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AV肉丝网站一区二区无码 | 无码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观看毛视频亚洲精品|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少妇饥渴偷公乱a级无码| 国品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人妻在线| 精品国产拍国产天天人| 午夜国产在线|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出后入 | 亚洲尺码电影av久久|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费观看|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开心五月骚婷婷综合网|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久久|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蜜臀av| 色婷婷久久亚洲综合看片|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麻豆变态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 色偷偷偷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av高清二区|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影院| 2021国产最新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丝袜美腿诱惑|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视频午夜|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