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26日宣布,澳決定選擇法國企業(yè)作為新型潛艇的共同研發(fā)伙伴。僅制造費就達50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509億元),維護管理費將達1000億澳元。日本曾以志在必得的勁頭爭取這一合同,卻最終輸給了法國。
日本“蒼龍”級常規(guī)潛艇的靜音和探測技術據稱世界一流,有“常規(guī)潛艇王子”之譽。很多分析認為日本輸在軍械出口經驗不足和澳不想與日本在防務領域綁得太緊、以免“激怒中國”上。
從這種分析看,中國似乎應當領堪培拉“棄日選法”的這個人情。不過,也有中國學者分析,最大的原因還是澳方擔心日本潛艇綜合制造和運用技術不過硬。這么大的項目,澳恐怕會專注于它的技術可靠性,而非政治上的性價比。
澳大利亞沒有買日本潛艇,避免了這一事態(tài)的“最壞情況”。但澳是美國盟友,日本也是,澳一下子增加12艘潛艇,它們很可能成為支持美國西太平洋戰(zhàn)略的后備力量,因而總體上仍大概是中國戰(zhàn)略安全的負分。
堪培拉很重視中國是澳第一大貿易伙伴所含有的意義,但它向美針對中國的亞太軍事部署給予了越來越多的策應和支持。它對政策宣示的口氣比較緩和,愿意公開顯示自己為平衡“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所做的努力,這些都同日本有所區(qū)別。后者完全倒向美國,而且把此“寫在腦門上”。
說實話,從中方利益角度看,澳大利亞在安全領域的表現也有些“不及格”,但它作為與日本并列的美亞太安全戰(zhàn)略“兩只錨”之一,又比日本好一些。我們該為它的總表現生氣呢,還是更多諒解呢,這真是個不好說的問題。
在我們對此感到困惑的時候,堪培拉也需看清楚,無論它的潛艇計劃是否是“獨立的”,該計劃都將成為亞太地緣政治游戲的一部分,給整個區(qū)域的戰(zhàn)略角逐新增一個籌碼。如果這一切促成以美國為中心的對華軍事壓力不斷上升,使中國被迫發(fā)展更為強大的軍事反制能力,到頭來將不符合澳的國家利益。
澳畢竟離中國的近海很遠,南海的區(qū)域內摩擦越是上升為中美角力,越會聚集起有損澳國家安全形勢的超區(qū)域能量。因此澳既不卷入南海紛爭,也不從外部促南海博弈出現戰(zhàn)略性蔓延和升級,將最符合澳自身的利益。
有關中國將以“控制內海”的方式重建南海秩序,扼殺那里的航行自由,從而造成澳對外貿易通道中斷的說法,完全是臆想。在這個變化中的世界,地緣政治狂想只要不加以克制,很容易變得歇斯底里。在一些深信自己“理性”的圈子里,這樣的情況也經常發(fā)生。
美澳和美日分別是盟國,想想看,假如中國同某個有力量的國家結為軍事同盟,將會帶來什么樣的震動。美澳自認為同盟已是“現狀”,但是我們想說,這種“現狀”至少不應是內容和意義不斷增加的機制性借口,它不應為美在亞太恣意開展對華軍事部署提供無休止的方便。
中國在南海擴建島礁就被指“改變現狀”,而美向澳達爾文港增派上千軍人,向新加坡部署P-8反潛偵察機,獲菲律賓5個軍事基地的使用權,以致大大提升美針對南海的軍事存在,這些在戰(zhàn)略上都是多么嚴重的“改變現狀”。
如果澳大利亞真謀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和安全,它就應借助自己的“身份優(yōu)勢”幫著降低中美之間逐漸增加的戰(zhàn)略緊張,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參與中美博弈的一個元素。因此澳在發(fā)展軍力的同時,須致力于讓自己成為亞太和平的真正平衡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