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xué)社科項目(12WLH29)﹑國家教育部青年人文社科項目(13013YJC752041)階段性性成果(趙蔓芳主持)。
作者簡介:劉逸琳,筆名蔓莘,湖南湘潭市第一中學(xué)文科重點班5班學(xué)生。
在風(fēng)里
狄蘭·托馬斯不是說過嗎?“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應(yīng)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比缃瘢揖驮谶@夜的風(fēng)里。
我在這夜的風(fēng)里,在廣袤的原野上,誰也不知是晦暗包裹著我,還是我擁攬了晦暗。為了凈化這晦暗,我要去融入它,解構(gòu)它?!叭缓笪议L大了,美的豐潤幻象便離我而去了?!蔽业睦w維變得粗糙,耳朵變得極度靈敏。生活的海水已然從我的島嶼四周升起,我懂得我要在這海水中撲騰掙扎了。光影替變,思緒織成了密密的網(wǎng),緊張地把它捕捉住,可它是無形的——它會彌漫,會穿漏。血肉之軀禁錮不了它,魂靈它要升華。
升華的魂靈是怪胎,是異物,可是阻止不了人思考的,打普羅泰戈拉起,人,注定要醒來。作為少數(shù)人的一分子,新新人類們少不得自我安慰,“風(fēng)流自賞,只容花鳥趨陪?!鼻吆凸眩贿^詩酒要趁年華。獨酌一杯,無妨,壯膽且徐行?!拔也坏貌缓土沂亢托〕笞咴谕坏缆飞希f人都要將火熄滅,我借此火度得一生茫茫黑夜?!毕蛑?,就著愛,望著真理。不怕眾人皆醉,我要的是醒。
我是真切地醒著的。屈子化作汨羅江水,項羽痕留刀劍凜冽。悲涼,黑暗,偉大,輝煌,成與敗。穿越至百家爭鳴的春秋,看孟荀思維交鋒。善與惡,黑與白,對立統(tǒng)一于人的天性。宇宙鴻蒙,盤古開天辟地,了悟善惡的無常與因果。人有向善的天性,亦有向惡的可能,機緣巧制,都在善惡一念間。中庸的意義如何?三維空間遍布著鈍的尖鋒,不能至真地存在,又怎忍茍且地活著?
不忍茍且地活著!那便與清風(fēng)一道,離了濁世,歸于那離恨天穹。問誰來解大隱的風(fēng)情?前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后有孟浩然松月夜窗虛??植荒芩阕髑优场裂虻奶K武又作何呢?勾踐的嘗膽是徒勞嗎?若都向九泉潔問,可就算了清白?“無立足境,方是干凈?!逼刑岱菢?,明鏡非臺,生于塵埃豈會不染塵埃?沒有什么是恒久的,古今多少事都付諸笑談,唯留清風(fēng)間這陰晴圓缺的月罷了。
這陰晴圓缺的月,此消彼長著,比日暗淡,比星光輝,人在蒼茫大地上瘋狂地思考著,它只在夜華中泠泠地看著?;蛟S它才是最聰慧的,人生就和它這般無常。我們在命運的洪流中演替著,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個體竟顯得如此微茫。個體單弱的精神光輝對星星而言似乎不足掛齒,何況月華。種群乃至不斷增長的群落向前奔跑著——向前,向前,時間軸劃拉過一圈又一圈,有了思想,達爾文便可道我們是從猿進化到了人吧。
有智慧的人,在追逐光明的道路上長時間會是如此。可總要怒斥光明的消逝的,消殞了邊界的無知是晦暗的,但認識也是要用認識去迎接光明的——
“構(gòu)思著這些微風(fēng)中的想象,
把他們包繞在火焰里,
它們是我的?!?/p>
不如放下
蔓莘
當(dāng)年,西行路上,坎坷萬千。大漠黃沙迷亂人眼,神秘樓蘭魑魅叢生。跋山涉水,穿云破雨,披星戴月——迢迢取經(jīng)路上竟有執(zhí)念一人,他斬斷俗世前程,披著袈裟,拄著佛杖,揮別故土,孤寂,果敢,勇往直前地追尋著人間善惡因果的奧義。終于,他得到明靈開化,取得真經(jīng),成就神圣非俗的功與名,不負初心至境,不負苦修一生,
一僧玄奘,自是非凡——超凡的心胸,如鐵的意志,始終如一獨醒的頭腦。一念之執(zhí),是他無往不勝的利劍和法寶?;蛟S,普羅大眾,亦不乏執(zhí)念者,可又有幾人執(zhí)著如一如他,用對方向如他,太多太多的人,執(zhí)一錯之念,誤對歲月,蹉跎一生。
于是,佛說,不如放下。
不如放下,此謁如是云云,似于無聲處平地驚雷。紅樓一曲“寄生草”填得極好。它唱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寶玉于是驚醒,尋思,如吾掛牽,如何得了?卸下無謂的固執(zhí),正所謂放下。人,活著,便要行走,坐臥,歷經(jīng)悲歡離合;“了無牽掛”,不是要求煙火人間大遁隱去,而是需些“放浪形骸”的快意自如,收放有度,取諸自然,不必強求。
放下,又談何容易!古今功名路,執(zhí)著者眾。即便明了此番道理,總也難卻執(zhí)欲蠻纏?!胺畔隆?,意味著重新選擇,把先前根基全盤拋卻了;或許,走向的是消極彷徨,與千帆過后的心猶不甘。于是,古今文人騷客云集,懷才不遇,留文字萬千。表層而言,不過有感于時運,實則終也未能“放下”。
一蓑煙雨任平生,幾多遷謫,獨秀那一宋一詞一“放”,一悠然。醉復(fù)醒,醒復(fù)醉,自在歸來在三更,敲門童不應(yīng);一番自嘲,遂拄手杖,倚聽江聲。漸漸地,夜闌風(fēng)靜,波濤暫平,得一明了——人生就如波濤,有起有伏,天道有常,不必強求。小舟從此放浪,江海能寄余生。放下——也,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東坡那夜,江聲極妙。人生,如一葉扁舟,在命運的江河上,隨波逐流。命運之河,縱橫交錯,分支無數(shù)。東坡是否知曉玄奘?思及又作何感想?不知不覺間,他選擇了一條有別于玄奘之執(zhí)念的路,在這條路上,重擔(dān)得以放下,處江湖之遠,他拾得了悠然?!俺鄺l條來去無牽掛”形容的不是后來“頓悟”出家的寶玉。寶玉逃避紅塵,消極應(yīng)世,本就是另一種強求:身處塵世之中,卻非要不食人間煙火。紅樓凡塵浸泡之玉,享富貴繁華之此極已久,紅塵欲烈而不得,夢清凈彼岸之另一極而難為,距離唐僧遠俗天成之境,自又不可同日而語。
“了無牽掛”,真正的“放下”,是身留凡世而成仙得道。最后只能八子得一,實至名歸豪放派之蘇軾蘇和仲。
放下。天涯海角。
歲月蒼蒼,天地悠悠,鳥飛魚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