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程建明
國表奇葩 記七十年代國內高頻機械手表的試制與研發(fā)
文/圖 程建明
北京牌28800次/小時高頻表
鉆石牌28800次/小時高頻表
東風牌29鉆日歷自動表
海鷗牌29鉆高頻雙歷自動手表
上世紀六十年代,世界各國機械手表紛紛向高頻發(fā)展,因為隨著擺輪游絲調速系統(tǒng)振動頻率的提高,手表機心的走時精度可以得到合理的改善。1966年,世界上第一只擺頻為36000次/小時的高頻機械自動手表由瑞士芝柏Girard-Perregaux推出,它號稱突破了當時機械手表制造的極限。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國內各大手表廠為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也積極進行了高頻機械手表的試制與開發(fā)。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已知先后有上海手表廠,上海秒表廠(后改為上海鉆石手表廠), 天津手表廠,北京手表廠等進行過高頻機械手表的試制工作。其中最早進行機械手表高頻改型試驗的是上海手表廠。
1973年初,上海手表廠中心試驗室在賀紹曾等同志組織下,利用上海SS1A-K型快擺防震機心 (擺頻21600次/小時 ),變動了部分零部件,進行了28800次/小時高頻表改型試驗。
改型中,進行了結構改進的零部件有條盒輪,中心軸,秒輪片,擒縱軸,擺輪/擺軸,發(fā)條,大小鋼輪等計十三種,其中條盒輪與中心齒軸傳動比由SS1A-K型機心的70∶10 ( 齒 ) 變更為72∶12 ( 齒 ),同時將秒輪片對擒縱軸的傳動比由SS1A-K型機心的84∶7 ( 齒 ) 改為112∶7 ( 齒 ),擺輪直徑由SS1AK型機心的10.3毫米變更為直徑8.6毫米,發(fā)條在增大工作圈數(shù)以后,又經(jīng)過聚四氟乙烯處理,具有了自潤滑性能。主夾板和條夾板以及中夾板同時相應變動了相關孔座的坐標以及輪座尺寸。
試制過程中,28800次/小時高頻機械 ( 試制 ) 手表先后共裝配231只,其中首批裝配14只,二批17只,三批裝配200只。1973年3月,上海手表廠中心試驗室提取其中100只高頻機械表按輕工業(yè)部制定的趕超標準和測試方法進行了質量檢測。
測試結果為:28800次/小時高頻機械手表位時差基本控制在15秒以內,其中68%控制在10秒以內,等時差大多數(shù)在15秒以內,有58%控制在10秒以內。高頻機械手表的延續(xù)走時絕大多數(shù)超過了45~48小時。改型試驗取得了理想效果。
鉆石牌28800次/小時高頻表背面
鉆石牌28800次/小時高頻表機心
據(jù)《上海地方志 ( 輕工卷 )》記載:“1969年4月,國內首次采用偏中心結構的SMIA型鉆石牌機械手表在上海秒表廠問世。該機心在國內首先應用了擺頻為21600次/小時的快擺和三角內樁結構。該表以條盒輪大、發(fā)條長、延續(xù)走時長、走時精度高而在全國十七次手表質量評比中,十次獲得了第一名,并榮獲部優(yōu)產(chǎn)品和優(yōu)質出口產(chǎn)品稱號。
1978年該廠又投產(chǎn)了具有“四快一止”功能的SM2H型機械雙歷自動男表。1991年以后該廠又先后投產(chǎn)和開發(fā)成功SBIZS205型、SBIZS2、SBIZB2、SBIZZB2、SBIZZS2等帶日歷、雙歷及自動功能的機械男表?!?/p>
上海秒表廠高頻日歷自動手表的試制工作開始于1972年,當時上海市領導以及局里有關領導要求上海秒表廠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盡早研制出高級手表。1972年底,上海秒表廠成立了雙歷自動手表設計小組,當時參加設計組的人員有吳祥其,陸龍才,王長星,袁明華,沈才良,沈富華,孫宏俊等同志。
設計組首先總結了秒表廠在研制SM1A型手表中的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群策群力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工藝圖紙設計。接著全廠工人師傅和有關科技人員齊心協(xié)力搞攻關,在1974年完成了高頻雙歷自動手表樣機的試制工作。以后設計組又廣泛聽取相關意見,通過不斷改進完善,進行了高頻雙歷自動手表的批量試制。為了進一步征求廣大群眾和科技人員意見,工廠曾經(jīng)在內部投放了一批試戴表。1978年通過不斷改進,高頻雙歷自動手表正式列入上海秒表廠生產(chǎn)計劃,投入了試生產(chǎn)。
上海秒表廠研制成功的這種高頻雙歷自動手表,每小時采用28800次快擺頻率,手表具有四快一止功能——能快調日歷和周歷,瞬調日歷及周歷,以及止秒功能。手表在正式定型試投產(chǎn)時命名為:SM2H。手表試投產(chǎn)以后,由于當時的上級公司對工廠的這一創(chuàng)新項目并不熱衷支持,加上老產(chǎn)品計劃產(chǎn)量壓得過重,生產(chǎn)中,高頻日歷自動手表“四快一止”功能以及周歷機構工藝要求比較高,一些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很好解決。當時工廠的生產(chǎn)設備相對比較落后,客觀上也不具備批量生產(chǎn)的條件,到了1980年,在這些因素的限制下,SM2H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的生產(chǎn)就完全停止了。據(jù)廠方資料記載:SM2H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正式生產(chǎn)的數(shù)量僅為487只。以后廠里根據(jù)需要,又將部分投料以及零配件改為生產(chǎn)鉆石牌19鉆高頻單歷機械手表,至1983年,改型生產(chǎn)的鉆石牌19鉆高頻單歷機械手表總共生產(chǎn)了23650只。
本節(jié)相關文字資料由中國表收藏人士陳何力先生提供,在此謹致謝意!
東風牌29鉆日歷自動表背面
東風牌29鉆日歷自動表機心
1965-1978年國產(chǎn)手表統(tǒng)一零售價格表
不久前查閱到的一則消息引起了我的興趣。消息原文如下:“天津手表廠廣大職工在毛主席無產(chǎn)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認真學習了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遵照毛主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業(yè)發(fā)展的道路’的教導,大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向雙革要質量,要產(chǎn)量。七二年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中較大的革新項目有:……29鉆自動日歷表試制成功?!边@里所說的29鉆自動日歷手表應該是指東風牌ST-5D型日歷自動手表。
“東風”ST-5D型日歷自動手表基礎機心脫胎于“東風”ST5型19鉆機械表, ST-5型19鉆機械手表1966年底由天津手表廠自主完成圖紙設計和樣機裝配,當年進行了小批量試制,轉年即開始批量投產(chǎn)。1969年10月1日“東風”19鉆機械手表正式定型生產(chǎn),從1969年9月至1971年9月,天津手表廠設計人員在“東風”ST5型基礎機心上先后增加附屬裝置,試制出ST5B (日歷表 ),ST5C ( 自動表 ),ST5D ( 單歷自動表 ),使“東風”牌機械手表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chǎn)品系列。
據(jù)天津海鷗表業(yè)集團技術中心經(jīng)理杜建和先生介紹:天津手表廠在試制出“東風”29鉆日歷自動表以后,七十年代曾經(jīng)進行了試生產(chǎn),并先后投放2000多塊進行 ( 市場 ) 試銷。以后為了滿足出口任務需要,按照國家商業(yè)部的要求,“東風”29鉆日歷自動手表改用“海鷗”牌商標繼續(xù)進行小批量生產(chǎn),并將原“東風”29鉆機心自動陀上篆刻的漢語拼音 ( DONGFENG ) 標識改成為“ST5D”。在天津手表廠產(chǎn)品序列中,ST為系列型號,字母D代表自動。
東風牌ST5機械表正面
東風牌ST5機械表背面
東風牌ST5機械表機心也是東風牌29鉆自動表的基礎機心
今年10月在北京,與朋友聚會時談及國產(chǎn)手表。有朋友問:天表歷史上最出名的是哪幾塊表?我說:應該是“五星”表,“304”碼表以及“海鷗”ST-7型高頻自動表。話是戲談,細細想來,大致的事實也不致相差太遠吧。
“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開始試制于1978年至1979年期間,從試制到出成品費時約五年。該款手表的主導設計者為原天津手表廠張召禮總工程師。天津手表廠有老人至今嘆言:“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完全是自主設計,如果當時有點專利意識,今天也就有了自主的知識產(chǎn)權。“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試制成功以后,并沒有正式量產(chǎn),也沒有上市銷售過。據(jù)廠方人士介紹:該表由于是試驗機型可能存在某些先天質量缺陷,或許再加上部分零部件加工困難等因素,所以最后沒能正式定型投產(chǎn)。
海鷗29鉆高頻雙歷自動表背面
海鷗29鉆高頻雙歷自動表機心
海鷗位于天津市空港經(jīng)濟區(qū)的新廠區(qū)——海鷗工業(yè)園園區(qū)入口
“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設計擺頻為28800次/小時 ( 快擺 ) 頻率,采用二輪偏心,頭輪傳出設計,有自己的技術特點。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采用鏤空擺陀,自動擺陀鏤空處為象形海鷗圖案,自動陀上篆有字母“TIANJIN ST-7”以及“28ZUAN”等字樣?!昂zt”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具有快撥以及拉單止秒功能,采用拉單一檔停秒,拉單二檔撥針調時,拉單三檔順撥換周歷,逆撥調日歷,這也是“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與國內其它自動手表結構稍有不同的地方。
現(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多數(shù)是以前的 ( 內部 ) 試戴表,或者為天津手表廠九十年代轉制期間外流的處理產(chǎn)品。據(jù)藏界人士估計:“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的成品存世總量約在2000枚至3000枚之間。“海鷗”ST-7型高頻雙歷自動手表的出現(xiàn)在中國手表發(fā)展與制造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雖然輝煌不再,但是在面對著這塊精巧而且獨特的手表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想起:歷史曾經(jīng)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鏈接來自網(wǎng)絡的一段評論
在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初,天津手表廠開發(fā)了一款比ST5更高等級的手表,這就是“海鷗”ST7型雙歷自動手表。該機心在設計上受到了ETA/Eterna的一些啟發(fā),而微調裝置說明了他所期望達到的精準度。不幸的是當時的“紅色中國”對外封閉,外界對其手表工業(yè)一無所知。
現(xiàn)在來看,當時讓一名國外的手表消費者購買一款“海鷗”手表而不是同檔次的“天梭”或者“梅花”表,這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又有多少中國的普通百姓能買的起那樣的一塊手表呢?“海鷗”ST7型自動手表是一款沒有市場的優(yōu)秀手表。
“海鷗”手表曾經(jīng)當時在亞洲的部分地區(qū)有售,1977年至1978年期間,有些被出口到了英國。但是中國的手表工業(yè)缺乏協(xié)調一致的出口策略,所以“海鷗”手表沒能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