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可能有這樣的人—什么都挺好,但生活中的任何小波瀾都會被TA無限放大,俗稱“抓馬”型(表演型)人格。
“抓馬”一詞源自英文“戲劇”(Drama)。得克薩斯大學教授弗蘭科斯基和團隊通過研究給出了一個“抓馬”指數(shù)測試。研究追蹤并分析500位志愿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抓馬”愛好者們有些共同點:熱衷于表達觀點,比如直播分手過程;說話不顧聽眾感受。
此外,“抓馬”控們都習慣將不順心的事歸咎于外界,他們的人生字典中沒有“自作自受”這個詞。
點贊:“你當我是浮夸吧,夸張只因我很怕,似石頭似木頭的話,得到注意嗎?”—一首陳奕迅的《浮夸》,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抓馬”控們的人生。
莎士比亞時代的歐洲是這樣用體味交友的:女孩將一塊削了皮的蘋果放在腋下,再將其送給意中人,如果對方喜歡蘋果的味道,兩人就可以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