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對高考作文來說,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長短結(jié)合,整散交錯,錘煉出極具個性化的語言,無疑能最大限度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神采奕奕
1.巧用比喻,畫龍點睛。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標(biāo)題則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標(biāo)題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讓標(biāo)題吸引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根據(jù)特定的語境和文體內(nèi)容,巧妙地使用比喻,以做到生動形象和新穎別致。比如有考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為題,將“誠信”“堅持”“毅力”“堅強”等優(yōu)秀品質(zhì)比作“青松”,不覺令人贊嘆。
2.妙用比喻,增添文采。在記敘類文章中,考生靈活運用比喻對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動具體,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在議論類文章中,恰當(dāng)?shù)剡\用比喻,可以化繁為簡,變深奧為淺顯,不僅便于人們深入理解,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如《父親的哲學(xué)》中的一段文字:
年少的記憶里,父親在家言語不多,像一頭永不疲憊的牛,在家里家外忙碌。
作者將父親比作“一頭永不疲憊的?!?,形象地勾勒出了父親老實巴交、任勞任怨的特點,文采斐然,讀來備感親切。
3.巧借博喻,氣勢磅礴??忌魧?nèi)容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相近、語氣連貫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比喻句串聯(lián)起來,用以抒情,則一瀉千里酣暢淋漓;用來議論,則大氣磅礴不容置辯。如《找回童年》中的一段文字:
童年是那一劑良藥,沉淀苦澀后的幸福是那樣的甘甜潤心;童年是那一曲老歌,積淀平淡后的余音是那樣的耐人尋味;童年是那道難解的方程式,揭開謎團后的欣喜是那樣的回味無窮……
作者巧用博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渴望找回童年的心情,令人不禁動容。
4.巧用比喻,發(fā)人深省。若考生在文章結(jié)尾恰當(dāng)?shù)厥褂帽扔鳎瑫刮恼赂雍钐N藉,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如《溫潤的記憶》這篇文章的結(jié)尾:
溫暖、思念、疼痛,如紛飛的雪花,散落了一地……
作者融情于景,將“溫暖、思念、疼痛”比作“紛飛的雪花”,余音裊裊,回味無窮。
二、巧用排比,增加底蘊
1.巧用排比,先聲奪人。在文章開頭恰當(dāng)?shù)剡\用排比,不僅便于抒發(fā)感情,聚焦文章中心,而且讀起來鏗鏘有力、氣勢磅礴,會收到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如《自立+依靠=成功!》這篇文章的開頭:
小草依靠頑強的意志,贏得了廣袤的原野;雄鷹依靠強健的翅膀,贏得了遼闊的蒼穹;水滴依靠不斷的積累,成就了浩渺的海洋……離開了陽光的呵護,離開了雨露的滋潤,離開了沃土的滋養(yǎng),就沒有荷花之高潔,梅花之馥郁;就沒有翠竹之秀麗,楊柳之婀娜;就沒有蘭草之幽香,菊花之傲骨;自然也就沒有五谷之豐登和百姓之安樂!
作者先從正面入筆,強調(diào)成功都需要依靠自身努力,隨后從反面進行排比論述,大氣磅礴,富有說服力和震撼力。
2.巧用排比,豐厚底蘊。在論述的過程中,如果考生巧妙地將名句嵌入排比句中,不僅能增強文章的氣勢,而且能彰顯自己的文化底蘊,給人以厚重之感。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中的一段文字:
堅持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壯;堅持是蘇武牧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仰;堅持是土爾扈特部族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回歸祖國的執(zhí)著……
作者從不同的側(cè)面入手論述,事例信手拈來,瀟灑自如地詮釋了堅持的力量和偉大意義,文化底蘊之豐厚令人嘆為觀止。
3.假設(shè)排比,有的放矢??忌热粼陂_篇時運用假設(shè)性排比起興,從自然界寫起,由物及人,更能強化自己的觀點,增強論述的針對性。如《走好自己的路》中的一段文字: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羨慕大樹的偉岸參天,你也可以長成一片新綠;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羨慕雄鷹的翱翔蒼穹,你也可以在枝丫間尋找快樂;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羨慕大海的驚濤拍岸,你也可以在山間自由流淌。生為人,也不要過度羨慕別人,要做好自己,綻放出別樣的美麗。
作者由“小草”“麻雀”“小溪”寫到人,鮮明地亮出“要做好自己,綻放出別樣的美麗”的觀點,針對性極強。倘若在文章末段巧妙運用“如果”模式構(gòu)成假設(shè)性排比,則能照應(yīng)前文,大氣磅礴地強化文章觀點,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深刻。
4.段落排比,條分縷析。在議論文中,若考生用三個分論點總起,構(gòu)成段落排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容易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如《挺立的傲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三個分論點,“(一)站起來,在逆境中迸發(fā)生命的堅強;(二)站起來,在不屈中迸射永恒的光芒;(三)站起來,豐富生命的內(nèi)涵,提升生命的品位。”構(gòu)成排比,旗幟鮮明地闡釋了精神的巨大作用,條分縷析,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巧用名句,含蓄雋永
1.巧用名句,語出驚人。古典詩文和名言警句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時時綻放著耀眼的光芒。考生適當(dāng)采擷一些詩文名句,既能彰顯自己的文化底蘊,又能打造出秀美的“鳳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如《慚愧也是一種美德》中的一段文字: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說:“惡,往往是曇花一現(xiàn)的,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比硕紩鲥e事,只要會內(nèi)疚,會慚愧,就是一種美德。因為,會產(chǎn)生慚愧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顆崇善之心。
作者由狄更斯的話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觀點,既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又能彰顯文化底蘊,可謂一箭雙雕。
2.借名句說理,透辟而悠遠。經(jīng)過歲月的淘洗,名言警句往往透著深邃的智慧的光芒,散發(fā)著濃郁的芳香。巧妙借用名句說理,不僅能使文章?lián)u曳生姿,底蘊醇厚,而且能使說理透辟,韻味悠長。如《血性》中的一段文字:
什么是血性?血性是劉和珍“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從容淡定;血性是霍去病“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赤膽忠心;血性是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一往無前……
作者巧借名句說理,以一當(dāng)十,意蘊悠遠。
3.旁征博引,異彩紛呈。在論述的過程中,倘若考生能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閱讀積累,旁征博引,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作文潛能,張揚其煉字煉意的能力。如《給欲望套上韁繩》中的一段文字: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如若不能駕馭欲望的野馬,任憑他縱橫馳騁,那么,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古往今來,多少人“虎視眈眈,其欲逐逐”(《周易·頤》),最終卻自食其果,陷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結(jié)局之凄慘,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旁征博引,既充實了論據(jù),異彩紛呈,又增添了文化底蘊。
四、整散結(jié)合,充滿詩意
整句是指運用對偶、排比、疊字、回環(huán)、層遞、反復(fù)等手法,將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組合成形式整齊的句子。整句的形式整齊,音節(jié)勻稱,氣勢貫通,念起來朗朗上口,給人深刻的印象,常用于鋪陳,渲染氣氛,增強文勢。散句是指結(jié)構(gòu)不一致,形式參差的句子,它的形式靈活多變。整句和散句交錯使用,能使語言波瀾起伏,既整齊和諧,又富于變化,參差錯落,引人入勝。如《挺立的傲骨》中的一段文字:
身為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龍章鳳質(zhì)”,才貌超群,本可一展鴻志。不幸碰上司馬昭亂政。如果骨頭酥軟一點,也許還有可能像鐘會那樣飛黃騰達!但嵇康卻高昂起不屈的頭顱,安心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樹下埋頭打鐵。雖然家園破敗,但他有酒、有藥、有高朋滿座,有清潔如玉的精神生活!
作者不僅運用靈活多變的句式,長短結(jié)合,整散交錯,而且充分發(fā)揮想象,詩意地再現(xiàn)了嵇康高昂起不屈的頭顱,在那棵大樹下埋頭打鐵的高潔生活,讀來令人不覺為之贊嘆。
總之,深邃的思想總離不開精美的語言,高考作文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在錘煉語言上下苦功,而靈活運用比喻、排比和引用等修辭手法,運用靈活多變的句式,不僅能彰顯個性,而且能迅速烹調(diào)出“語文味兒”,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