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含璇(湖南廣益實驗中學C1513班)
為民警的有愛“救援”點贊
文/黃含璇(湖南廣益實驗中學C1513班)
【民警陪聊報警獨居老太新聞事件背景】
據《揚子晚報》2016年11月8日報道,南京一位66歲的獨居老人陳老太報警“上癮”,三年報警多達700次,有時一個接一個打,民警就輪番陪聊到她入睡為止。據了解,這位陳老太終身未嫁,沒有親人、朋友相伴,獨居生活異常枯燥。天長日久,陳老太就養(yǎng)成大小事都報警的習慣。?
南京一位獨居老者陳老太三年報警多達700次,民警卻輪番陪聊直到其入睡。對民警此舉,點贊者有之,擔憂者亦有之。在我看來,民警陪聊背后折射的是人民公仆脫下警服的溫情,我們應為民警對老人的人性關懷,為民警的有愛“救援”點贊。
有人說,獨居老人家常里短的抱怨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危急警情,民警此舉欠妥。但警察的工作不就是匡扶正義,維持社會穩(wěn)定,保證社會的鐘上每個零件都運行正常嗎?獨居老人年輕時為社會作出貢獻,也是社會上重要的一環(huán)。在我們眼里,陳老太和民警抱怨的事情也許不值一提,但于陳老太未必件件不是大事。民警的耐心解答、輪番陪聊又何嘗不是一次有愛的“救援”?
再仔細轉念一想,你也會發(fā)現陳老太經常報警“上癮”并不是惡作劇,這也不是一場笑話。似乎陳老太遇到的真正問題,是千千萬萬獨居老人遇到的共同難題。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實行計劃生育之后,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多,與孤獨老人有關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年齡大、獨居時間長、娛樂單一、生活幸福感比較弱,獨居老人更易孤獨、焦慮,他們渴望得到人們幫助、感受社會關懷。
當然,110熱線是社會的“報警器”,獨居老人的“陪聊熱線”不應當110熱線充當;“陪聊人”的角色也不應僅是民警。民警陪聊的作法也照顧不到所有獨居老人,很有可能“費了油燈不亮”。老人們把報警當做孤獨寂寞的“精神救命稻草”,不是長久之計。
當獨居老人內心變得越來越蒼涼與孤單,該找誰傾述?我想除家庭成員外,社區(qū)、民政、社團組織等等,要多上門看望,在物質方面給以幫扶,在心理上給以慰藉,使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給我們這個正步入老齡化的社會,補上缺失的一環(huán)。
或許政府應承擔起為獨居老人提供精神贍養(yǎng)的責任和義務,出資為獨居老人購買親情熱線服務,為老人提供一個容易記住的親情熱線電話,方便老人及時撥打熱線,找人聊天。又或許可以安排志愿者為獨居老人提供精神贍養(yǎng)服務,消除獨居老人的寂寞和孤獨心理。
一個社會良性運行的關鍵,在于讓每一個老人都能“老有所養(yǎng)”。陳老太因民警陪聊心理上有了慰藉,如果人人成為關愛老人群體的“民警”,那么離我們所期望的“老有所養(yǎng)”的大同社會就不遠了。
點評
“任務驅動型作文”主要是讓中學生們通過文字,寫出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身邊種種問題的思考。材料中的事件,看上去奇葩,卻反映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老無所依”之痛。這篇作文沒有糾結于“民警到底該不該陪聊”這個有爭議的點,而是馬上討論“獨居老人”問題,立意抓得準確。而后“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分析,讓文章論證結構更加完整,充分說明了作者對這個問題確實是有自己的了解和思考的。
本文缺點在于,語言不夠精煉。比如,寫完警察職責后,冒出一句“獨居老人年輕時”其實沒有必要;用詞不當,“政府應承擔起責任和義務”;最后強調的“老有所養(yǎng)”與材料的重點有些偏離,因為“養(yǎng)”偏物質,“老有所依”更合適些。
按照高考評分標準計分:立意準確,感情真摯,內容項記17分;文章結構完整,語言比較流暢卻稍顯繁雜,文采一般,符合文體要求,表達項記16分;發(fā)展等級方面記15分。
總評:內容17分+表達16分+發(fā)展等級15分=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