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日本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與我們有著從遠古以來,兩千多年剪不斷理還亂的密切關系,不僅從古代到現代有著友好的文化交流高潮,也有著古代三次戰(zhàn)爭,和近代民族戰(zhàn)爭,現代的中日關系成為國際政治中影響的重要因素。在漫長的中日文化交流之中又帶給我們那些啟示,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關鍵詞:中日文化;文化交流
一、文化需要交流與借鑒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烙印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優(yōu)秀的文化能夠鼓舞人,以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感染人們,同時烘托出一片積極向上的氛圍。通過中日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得出文化是需要交流與借鑒,博采眾長,閉關鎖國不與外界接觸最后只能作繭自縛。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先天就有著共同的基因,中古時期,中日兩國全面的文化交流對于日本的發(fā)展來說尤為重要。交流不僅僅是雙面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借鑒,通過交流了解彼此的不足,交流如同一面鏡子一樣看見別人不足的同時,也要分析自己的問題,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彼此進步,因此中國需要和各國文化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學習?;叵肭逭畷r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我們看不見自己的不足,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倍覀兊娜觞c卻暴露在西方列強的視野下。在交流的形式上要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面對各國,如今文化交流的活動越來越多。例如“孔子學院”的推廣,正在由一國向多國邁進。這是我們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愿意將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播給多國,這體現了一種大國風度。在“孔子學院”的建立過程中,我們充分肯定了各國在文化上取得的優(yōu)益成果,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彼此的真誠和互相了解,中古時期的中日交流成為交流學習的典范。
二、文化需要反思與創(chuàng)新
通過中日文化交流,我們更要懂得的是反思,因為在反思中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我們應該相別國學習什么,怎么樣學習,反思不只是一個想的過程,更需要將我們的心得付出實踐活動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同時《論語》中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盵2]在漫長的中日交流中,日本學習到了更多的大陸文化,而且在這種大陸文化的影響下和本民族自身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日本的文字、茶道、神道教、服飾等等。文字是吉備真?zhèn)涓鶕h字創(chuàng)制了平假名,茶道是陸羽學習茶文化創(chuàng)立的,和服更是深受三國中吳國的影響,日本的建筑至今仍然可以看見唐朝文化的影子??梢哉f日本社會受到了我們方方面面的影響,但我們卻不同,究其原因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文化交易融合,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這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新,這種文化創(chuàng)新比單純的拿來主義更加重要,這是一種民族自覺意識的表現,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失去靈魂將受制于人。如日本的傳統文化服飾和服一方面吸收了一切外來文化的特點,一方面使其日本的獨特的風土、氣候相適應,從多個角度來看均能產生特殊的美感,和服上的色彩顯示了日本春天的櫻花,秋天的紅葉,和服也成為日本人最喜歡的服飾之一。無論是節(jié)日上、慶典上都是日本的標準服飾,而我們的漢服、唐裝卻很少在我們的視野中出現,這也是一種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現??偫▉碚f,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最先是采取全面移植的辦法。用歷史學家田憙家的話來說,日本吸收外來文化,是采取什么都吸收,而不是先問吸收什么呢的態(tài)度,結果,日本古代文化開出了燦爛的花朵。但是,這僅僅是一面,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又注意傳統文化的繼承。比如,在建筑藝術方面,自天武朝以后,皇宮建筑作為舉行公開儀式的場所太極殿,仿照中國宮殿瓦葺的建筑模式,而作為天皇日常生活的場所皇宮,則仍保留傳統的建筑風格,將吸收來的中國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加以融合創(chuàng)新,實現了中國文化日本化[3]。
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寶貴的發(fā)展機會,充分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化,但我們絕不是拿來主義,也不要受制于人,我們要加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民族充分發(fā)揮全民創(chuàng)造力的鑰匙,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非??部赖模嘈盼覀兊倪M步或是一種階梯式的上升,或是一種螺旋式的前進。日本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超越我們,帶給我們不僅僅是驚嘆于日本的學習能力,更應該反思我們在近代以來我們的進步是否僅僅只跨越了一小步。日本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能力,并賦予文化以本民族的內涵和本地域的特色,文化才被賦予了真正的生命力,在日本文化的真正發(fā)展中,堅持本土文化的主體作用尤為關鍵,其他各國優(yōu)秀文化如同一棵大樹的葉子一般點綴日本大樹的精彩。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并不是需要不需要繼承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應該如何繼承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問題,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也就是是說實現傳統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同樣是在我們身邊的韓國,同樣在汲取大陸文化中成長,但是近日以來伴隨愈演愈烈的韓劇,很多人都在深夜中等待韓劇的更新。這雖然在短期看來這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但是長期以來這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侵蝕,我們在文化中處于被動的地位,長此以往我們必然失去文化的自主能力。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這句話雖然有很多的爭議,但是我們在爭論的同時,仔細分析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靈魂丟失我們猶如一個木頭人。日本的快速發(fā)展是一個奇跡,但更有一個值得我們向日本學習的經驗:固步自封只能自食惡果。
三、珍惜本民族的文化
日本民族熱衷于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在日本人普通的生活中,對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都有著一種特殊的珍惜。在日本的京都,穿和服的女性購物打九折,并免費進入日本的公園;很多日本的古建筑,為了減少內部的裝修和破壞,更多的裝修是在外部;同時還有這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我們在其中是否能得到反思,在光影璀璨的燈光中我們還能否找到屬于我們的安靜,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家永三郎總結中日交流史中指出:“積極移植大陸文化,但自古以來傳統的民族文化并沒有衰微,相反,將大陸文化的刺激,作為一種活力,促使了傳統的民族文化的新發(fā)展。7世紀以來這種文化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即使到了8世紀,依然保持不變?!?/p>
四、總結
日本與我們有著從遠古以來,兩千多年剪不斷理還亂的密切關系,不僅從古代到現代有著友好的文化交流高潮,也有著古代三次戰(zhàn)爭,和近代民族戰(zhàn)爭,現代的中日關系成為國際政治中影響的重要因素。提起日本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眼淚,還有刻骨銘心的慘痛回憶,而面對日本我們不要輕視,不要蔑視,更不要親日和媚日,我們要冷靜對待一切。如果翻閱西方、日本、中國等其他國家的歷史著作,對古代日本的記述實在少的可憐,只有對天皇,大化改新,江戶幕府有著記載,但從1886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在世界舞臺上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東亞唯一取得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打破了歐美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籠罩在東方的黑夜,發(fā)射出耀眼的光芒給沉淪在東方各國民族帶來了希望。我們要學習其中日本崛起的經驗,保持民族特有的優(yōu)秀文化成分,不要有狹隘的民族情緒,盡管他曾帶給我們傷痛,我們不要將這種民族情緒延續(xù)下去,民族間的仇視,不利于彼此間的文化交流更不利己。當然我們不要將歷史忘卻,忘記歷史等于犯罪,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領邦,中日文化交流不僅是兩國人民的愿望同時也符合了世界人民的希望。[3]在現今當代中國,我們身邊的“韓流”、“日本動漫”、美國電影越來越多,我們身邊屬于自己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淡薄,雖然有許多的宮廷劇本,但能真實的還原歷史的又有多少,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翻拍出來的電視劇是這些名著的數十倍,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版本,中國的文化經典不僅只有這些,熱愛本民族的文化,不僅需要開闊的眼界,更需要創(chuàng)新的膽識。近年來隨著日本政府不斷歪曲歷史,參拜靖國神社,漠視中國人民強烈的控訴,使中國人民心靈上受到了巨大的傷害,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同時也是對戰(zhàn)爭沒有深刻反省的表現,2015年聯合國教教科文組織網站于10月9日公布了2014—2015年度新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項目名單,中國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入選。這既是對我們民族心靈的安慰,也是在一種警示。只有認識過去才能更好的開拓未來,中日之間需要彼此的真誠。
參考文獻:
[1]梁建明.源遠流長的中日文化交流[J].戲曲藝術.2007(03)
[2]李英武.豐富多彩雙向互動——中日文化交流史探析[J].唐都學刊.2005(03)
[3]杜民喜.試述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J].北方論叢.1999(02)
[4]王運熙.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J].汕頭大學學報.1990(02)
[5]牛曉玉.從《源氏物語》看隋唐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J].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02)
[6]安淑英.中日文化的異同比較[J].寧夏社會科學.2005(06)
[7]紀流河.中日文化價值觀之比較[J].企業(yè)經濟.2003(01)
作者簡介:李龍勝(1992-)男,吉林遼源人,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