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老年大學 林若男
?
書法臨帖有竅門
□安徽蕪湖老年大學 林若男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工程。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學習經(jīng)歷,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臨帖的竅門,與大家交流。
帖臨一本,書觀百家首先要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符合自身審美需求的字帖,而且一定要是名家的字帖。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初時臨帖,先取一家,極力深入。唯其深入方可領(lǐng)悟古人筆意的精妙之處。先臨好一帖,再臨其他范帖,切忌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另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寫,但可以閱讀。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臨結(jié)合,循序漸進讀帖是指在臨寫之前,對字帖進行靜心觀察,細心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jié)體和神韻等。對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先做到成“字”在胸,再臨帖就有些把握了。當然,有時候讀帖可能不會一讀就懂;讀后也不一定會立即奏效。只能是讀懂一點,做一點。讀是臨的預備階段,讀是思考、領(lǐng)悟的過程。否則,即使臨寫的次數(shù)很多,也只不過是機械地重復。清代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輯》中說“先能察,后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總之,這是一個養(yǎng)成習慣并逐步提高的過程。
臨創(chuàng)轉(zhuǎn)換,先入后出 臨是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臨是創(chuàng)的基礎(chǔ),創(chuàng)是臨的目的。初學者一般多是從頭到尾通篇臨寫,要求筆畫、結(jié)構(gòu)、運筆諸方面與帖中字越像越好,“像”則易得古人之法。正如孫過庭《書譜》云: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睂τ诔鯇W者來說“逼真臨寫”還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帖中特別精彩的部分,可以選擇臨,甚至可以反復臨。在通臨基礎(chǔ)上再創(chuàng)造,是臨帖的最高階段,此時,不必筆筆都像,在字形方面略有所“破”亦未嘗不可,即可在臨寫的過程中揉進自己的想法,臨出自我。
從臨寫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就是指先入帖后出帖的過程。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這正是精辟地闡明了臨與創(chuàng)是不可分開的。
反復臨寫,持之以恒 任何學習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須從一點一滴學起,臨帖更是如此。只有堅持臨帖,永不停頓,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是半途而廢。
初學者每天都應當堅持臨寫,臨寫時要摒除一切雜念,擺脫繁事干擾,靜下心來,踏實練習,這樣即使臨寫的時間不長,也會有所長進。臨帖是書家終生的必修課,不少名家都是這么做的。但現(xiàn)在有些學書法的老年學員,一旦能寫出作品,就認為可以不臨帖了。殊不知一旦有了這樣的認知,就說明他的書法之路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以后只能是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筆者學習書法先后已有十多年了。從當初只能寫楷書到如今行、草、隸、篆都略懂一二,實乃師之功也。在這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我一直堅持臨帖,并深深感受到通過反復臨寫,經(jīng)常會有新的體會和收獲,逐步實現(xiàn)了從臨到創(chuàng)的過渡。我也從中找到了學書的樂趣,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