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方民主的非行動主義悖論及其消解

        2016-04-20 11:50:08張國軍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張國軍

        (西南政法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1120)

        ?

        西方民主的非行動主義悖論及其消解

        張國軍

        (西南政法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1120)

        西方自由民主基于消極自由的絕對優(yōu)先性區(qū)分了自由和行使自由的條件,漠視甚至排斥行動的能力,從而表現出非行動主義的特征。非行動主義揭示了消極自由、平等能力假設、理性選擇以及個人主義的困境,更導致了資格悖論以及對物與物權之關系的認知偏差,從而使自由民主成為一個虛幻的鏡像。消解非行動主義的悖論,需要重構自由和民主概念,將能力納入自由范疇,并把民主從消極自由的限制中解放出來,使其在人的行動基礎上成為兼顧物的邏輯和物權邏輯、資格和能力、自由和平等的共存框架。

        西方自由民主;非行動主義;資格悖論;過程民主

        自由主義的自由是指私人事務不受外部強制,即以賽亞·伯林所講的“免于……”的消極自由。為保障消極自由,自由主義構造了一整套制度安排,民主也被它重塑,成為基于憲政原則的自由民主。平等被普遍認為是民主的首要原則,自由民主也崇尚平等價值,但此平等無非人格身份和法律政治意義的平等,在身份平等和普選權已經實現的現代社會中,這種平等意味著人們享有同等的自由權利。并且,對法律政治平等的過多強調只能導致民主的倒退和衰落,因為民主被局限于此,政治領域之外的事務也就被資本主義吞噬,二者雖然并行于西方社會,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一個相信政治權力完全平等的分配,‘一人一票’,而另一個相信經濟上的適應者有責任把不適應者擠出商界走向經濟滅亡。”[1]自由民主重自由而棄平等的取向使其具有顯著的非行動主義特征,進而導致了資格悖論,本文旨在對非行動主義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自由民主擺脫困境的出路。

        一、非行動主義的自由

        自由憲政承認基于個人自由的身份平等而否定和詛咒社會經濟平等,認為它是對個人自由的極大威脅,這在諸多自由主義學者對社會主義、福利國家以及平等價值的抨擊中表露無遺。社會經濟平等的缺失,必然導致自由的條件或行動的能力缺失,而條件或能力是人們行動的基礎,它們的缺失也就意味著自由對于人來說只是一種空洞的資格,而非任何實際的行動。就如哈耶克所言:“自由并不確保我們擁有特定的機會,但它只是使我們有可能根據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去決定做什么?!盵2]在此意義上,自由主義的消極自由實際上就是一種“非行動主義的自由”。

        (一)自由與自由的條件

        伯林區(qū)分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作為這一區(qū)分的深化,他進一步區(qū)分了“自由”和“行使自由的條件”[3]。這種區(qū)分在概念清晰化角度來說確是合乎邏輯的,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條件為保障,人們的自由又有何意義?如果自由與其條件不是一回事,那么遵循同樣的邏輯,“自由權利”與“自由生活”之間也會存在天壤之別,因為自由生活要以一定的行為能力為基礎[4]285。賦予個體以自由權利,同時承認人們占有社會資源和財富的極大不平等,進而聲稱人們是同等自由的,享有同樣的自由權利,這無異于對自由的尖銳嘲諷:一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流浪漢與暴發(fā)戶一樣,有著同等的自由。

        自由主義者可能會辯解,盡管流浪漢不能進行選擇,但他仍然享有現實的自由權利,因為他沒有受到外界強制,之所以不能僅僅在于其能力不足。如此則自由的價值和意義只限于一種資格,至于能不能享用這種資格,就不是自由主義所關注的事務了,因為它將自由的條件從自由中剝離開來。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將這種伯林式的消極自由稱為“非行動主義的自由”,自由只是資格,而與獲取資格之后的實際行動并無任何關系。此外,自由主義因為對自由的過度強調而摒棄了平等和公平,從而將人們置于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由市場中任其自生自滅,就自由主義這種邏輯的實際結果而言,不僅自由與實際行動無關,反而阻礙了人的行動,更凸顯了非行動主義的特征。

        既然自由主義漠視甚至排斥行使自由權利的條件,那么處于自由民主政治中的人只能完全依靠自己來跟各種因素導致的不平等進行斗爭,如此則勝利者可以如暴發(fā)戶般肆行無忌,而失敗者則只能如流浪漢般自怨自艾,進而只能自我壓抑,直至泯滅欲求,退向內在的自我滿足,這樣他便因為具有無意義的消極自由而轉向了追求自我精神滿足的積極自由。伯林的消極自由意指不受強制地行事,而不是為了避免外界對自己行為的阻礙而泯滅欲求,也不是虛幻的精神自由,在伯林看來這些都是積極自由。各種形式的積極自由是伯林傾注大量精力予以批判的對象,不曾想,自己所主張的消極自由竟會因為缺乏條件的保障而陷入積極自由。伯林以價值多元論為基礎論證的消極自由多被指責為不能成立,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這種轉化未嘗不是其自由觀的深層悖論。

        在壟斷經濟橫行全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的背景下,個人相對于其生存環(huán)境顯得愈加渺小,對于弱勢群體而言,“由于他們沒有財富或財產,因此得不到社會其他人足夠的重視,政治家不會討好他們,警察和司法制度不會嚴格地保障他們的權利”。盡管福山認識到這一問題,但他仍然堅決反對以積極行動改變弱勢群體的處境:“給這些弱勢群體以‘平等的尊嚴’所做的任何一項努力,都將意味著剝奪其他人的自由或權利,特別是如果弱勢的根源在于社會結構的深層次問題,就更是如此?!盵5]在處理保障與自由的關系問題上,哈耶克因極度擔心“無限民主”對自由的侵害而主張“必須準備作出重大的物質犧牲,以維護我們的自由”,他甚至引用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話表明立場:“那些愿意放棄基本自由來換得少許暫時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盵6]自由民主論者的這一立場與其對正義或正當性的認識直接相關,自由民主主張形式正義,以程序正當性判定結果正當性,反對為結果正當性單獨設定標準。

        非行動主義的自由是自由主義邏輯的必然產物,它與自由主義的前提假設、思維方式、理論主張是一脈相承的。社會科學理論演繹的基本前提是對人的認識,自由主義的人性假設無疑是非行動主義自由的根源。自由主義是個人主義的,其人性假設突出表現在自由主義對于自然狀態(tài)之下的個人的認識。按照洛克的說法,“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自由狀態(tài),也是一種平等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一切權力和管轄權都是相互的,沒有一個人享有多于別人的權力。極為明顯,同種和同等的人們既毫無差別地生來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樣的有利條件,能夠運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應該人人平等。”[7]洛克自然狀態(tài)的關鍵在于自然人的平等能力假設,它使自由主義者漠視人的稟賦和能力差別,漠視制度、環(huán)境、機遇等各種外在因素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

        這是十分奇怪的,自由主義的基礎假設是能力平等,而能力平等卻是如今平等理論中最激進的主張。從能力平等假設角度來看,一切不平等后果都可以被視為具有正當性,當然,能力平等如果追溯到人類之初的話,也就不會導致結果的不平等了?;谀芰ζ降鹊募僭O,自由主義只需強調消極自由就夠了,人們在外部限制闕如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并且,這種自由追求不需要外部制度和環(huán)境提供保障,因為能力平等假設本身就提供了自由行動的條件。由此而言,在自由主義邏輯之下,幸福就完全是個人的私域事務,歸因于個人的競爭能力,而不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它只需為個人看管好財產就足夠了。

        自然狀態(tài)的平等能力假設使自由主義漠視人的現實差別,而人的天賦、能力、生存環(huán)境和機遇的差別是現實存在的,這些差別必然導致自由競爭中的成敗之分,進而導致不平等的發(fā)生。由于個人之間的這些差別游離于個人主觀意志和控制能力范圍之外,真正應該對不平等負責的就不應該是個人,而是先天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先天因素既難以追究,那么糾正不平等就勢必要糾正導致不平等的外部環(huán)境,而外部環(huán)境之首要因素莫過于政治,因此,要實現自主而又有尊嚴的生存狀態(tài),就需要重塑政治,發(fā)揮政府的積極作用。然而,自由主義卻秉持自由憲政原則,不僅沒有努力削減現實差別,反而以制度化手段將這種現實差別固定下來,這無疑是自由主義學說的又一個硬傷。

        (二)三位一體的優(yōu)先性

        自由主義的思維方式表現為三位一體的優(yōu)先性:個人對于目的的優(yōu)先性;權利相對于善的優(yōu)先性;羅爾斯式正義原則相對于其他社會政治價值原則的優(yōu)先性。自社會契約論以來,自由主義的論證立基于普遍的人性,這是一種先于其目的的自我概念,在此人性論基礎之上,正義原則及其主張的自由權利才獲得了相對于善的優(yōu)先性。根本而言,這三種形式的優(yōu)先性是三位一體的。高揚自由而貶斥條件所遵循的是程序正義的邏輯,自由主義之所以主張程序正義,正是源自三位一體的優(yōu)先性,非行動主義的自由也是這種三位一體的優(yōu)先性邏輯的結果。

        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基礎預設了自我相對于其目的的優(yōu)先性,這在羅爾斯延續(xù)契約論傳統(tǒng)的原初狀態(tài)構想中體現得尤為清晰,“無知之幕”的存在就以這種優(yōu)先性為前提。在原初狀態(tài)“無知之幕”的遮蔽下,人們只具有平等的理性能力,“這決定了正義的原則將是那些關心自己利益的有理性的人們,在作為誰也不知道自己在社會和自然的偶然因素方面的利害情形的平等者的情況下都會同意的原則?!盵8]正義原則之外一切事物都是人們脫離原初狀態(tài)之后所遭遇到的各種偶然情況,如此則正義原則就具有了相對于其他任何價值、目的或原則的優(yōu)先性。正義原則體現為一組自由和權利,這也就意味著權利相對于人們所追求的各種特殊的善具有優(yōu)先性。按照自由主義的這種優(yōu)先性理論,個人生活的方式、目的和一切細節(jié)都要依賴于人們的自由選擇。由于正義原則已經規(guī)定了某種價值或價值組合的優(yōu)先性,也就是說人們已經脫離了“無知之幕”,那么人們也就不可能再有機會自由地選擇社會價值,不能再抱有試圖重構政治框架的幻想。這意味著,基于自由主義,價值依靠選擇,但選擇只限于個人價值。

        在自由主義理論中,三位一體的優(yōu)先性確保了價值選擇的依據和價值評價的標準必定源自個人的理性自律、正義原則或自由權利。自由主義主張在正義原則規(guī)定之下的自由選擇,而此自由選擇基于人的理性能力,則價值選擇問題最終歸結于理性選擇,對自由主義的質疑也就相應地是理性選擇何以可能的問題。翰普歇爾認為羅爾斯對正義原則的證明就存在著理性選擇的缺陷,羅爾斯的證明立基于“合乎理性的人”,但是,“合乎理性的”包括哪些東西并不十分清楚,是指對自我利益的開明考慮,還是包括了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9]?桑德爾對此提出了類似的質疑,認為羅爾斯的正義是作為“諸價值的價值”,也就是一種超級價值,這就勢必要涉及評價標準的來源問題。按照羅爾斯的見解,正義原則不是建立在任何完備性學說或善的觀念基礎上的,那么評價標準就不會來自評價的對象,只能是外在于社會上存在的諸種價值觀念,從而就由于缺乏根基而顯得武斷[10]20-22。

        如果將正義原則的優(yōu)先性與自我對于目的的優(yōu)先性綜合起來考慮,自我據以選擇自己目的的標準不可能是某種傳統(tǒng)或共同體的觀念,也非個人的目的本身,而只能是理性,因為自由主義已經預設了權利相對于善的優(yōu)先性。但理性并沒有告訴人們在諸多理性選項中如何選擇,其所發(fā)揮的作用只在于排除非理性的選項。從自由主義單純強調理性選擇的角度來講,一個純粹的自由主義者在現實生活中必定是一個純粹的“非行動主義的人”,因為理性沒有告訴他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的和價值。不知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和價值的個人所能夠做的只能是永遠獨自等待,而不可能邁出任何行動的第一步。這種非行動主義的特征導致自由主義的個人成為桑德爾所稱的那種無法建構自己目的的“純粹幽靈般的主體”[10]67。

        三位一體的優(yōu)先性邏輯確立了自由權利相對于其他任何價值、目的和原則的絕對優(yōu)先性,這種絕對優(yōu)先性又構成了連通自由主義的思維方式和理論主張的中樞。也就是說,自由主義理論主張都以保障自由權利的絕對優(yōu)先性為宗旨,這些主張包括二元分立(如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社會與國家、市場與政府、宗教道德與政治等)、憲政原則、法治精神、分權制衡體制等。在自由權利的絕對優(yōu)先性面前,民主被視為以選舉為中心的一種政治制度,成為服務于自由權利的工具。

        二、非行動主義的悖論

        (一)資格悖論

        消極自由闡釋了自主安排私人生活的消極方面,只是一種消極資格,從而將其與行動嚴格區(qū)分開,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自由民主所崇尚的自由是一種非行動主義的自由。非行動主義的自由反對作為自由的條件而存在的行動能力,也漠視作為個人自由選擇的方向而存在的個人目的。個人目的的構造有賴于自我理解,而人們積極行動的能力則需要外部制度和環(huán)境提供保障。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基于人民同意的政權,它以維護個人自由和尊嚴為目標,但非行動主義的自由卻將人的自由權利限于以私有財產權為核心的消極自由。這種自由權利理解是偏頗的,在積極自由—消極自由的視角之外,還可以從現代自由與古代自由的分殊來看?,F代人的自由是私人領域的自由權利,強調私人生活的獨立性,古代人的自由則是積極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自由,二者分別對應著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財產權和公民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并產生了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種是作為個人,我們完全孤立地生活;另一種是離開了它們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沒有意義?!盵11]

        自由主義的普遍主義包含著人的普遍平等,而基于對大眾的恐懼和蔑視,它卻構筑了代議制貴族政體,將普通民眾排斥于政治之外,并且這種悖論不僅表現為自由主義學說與現實自由貴族政治的矛盾,更表現為自由民主理論內部的自我矛盾,即普遍人性與排他性公民權利的沖突。在現代西方民主中,公民權利的排他性已經隨著歷史進步而消失,但公民參與仍被限制于選舉領導人,而非參與于己有關的公共政策。在此意義上,自由民主的“非行動主義”又有了一層含義,即參與政治意義上的非行動主義。自由民主強調相對于政治自由的個人自由,個人自由又以財產權為核心,崇尚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這一原則在有產者與普通大眾之間劃出了一條寬闊的隔離帶——能夠享受自主和尊嚴的人是少數有產者,大眾在財產權的“保護”下可能正在忍受著貧困和絕望。在西方民主社會中,經濟領域的資本主義邏輯正在不斷侵蝕著政治領域,政府實質上由商界精英控制,民眾只是定期投票選舉產生一屆又一屆無甚差別的政府,隨著民眾政治參與熱情的幻滅,政府合法性來源由公眾的同意變成了默認。

        個人被限制于非行動主義的自由,政治事務由精英壟斷,國家發(fā)展和公共政策也就難以體現民眾的利益。因而,經濟不平等有增無減是崇尚私有財產權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邏輯,就如亞當·斯密所說:“只要一個國民政府是為保護私有財產而建立,那它成立的宗旨實際上就是保護富人防備窮人,或保護有產者防備無產者?!盵12]在社會不平等的基本情勢之下,“非行動主義的自由”實質上就是一種荒謬的“自由悖論”:人們有免于強制的自由,卻無自由行動的條件和能力。由于非行動主義的自由是伯林式的消極自由,實質上就是權利,這一自由悖論又可被稱為“權利悖論”:人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卻缺乏將此權利付諸實施的條件和能力。由于自由權利本質上是提出利益主張的一種資格,因而這一悖論又可被稱為“資格悖論”:在自由民主政治背景之下,貧困潦倒的民眾是幸福的,因為盡管沒有“財產”,他們卻享有普遍平等的“財產權”。

        (二)物與物權的悖論

        在現代西方社會中,平等的自由權利已經在理論和事實上普遍實現,然而這種平等與非行動主義的自由是同義詞,形式平等之下掩蓋的是實質的不平等,并且不平等已經成為阻礙民主擴展的重要因素。羅伯特·達爾在20世紀80年代轉向經濟民主問題,認為公司資本主義傾向于產生社會和經濟資源的巨大不平等,從而造成對于政治平等以及民主過程的嚴重侵犯[13]。自由主義產生以來,自由與平等之間的激烈爭論從未停歇,二者之爭的實質歸根結底涉及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物與物權(或財產與財產權),何者是實現自主而有尊嚴的幸福生活的保障?在此,所謂“物”或“財產”,是指對人的存在和發(fā)展而言具有價值的一切形式的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動產和不動產、物資和貨幣等;“物權”或“財產權”則是一種受法律保障的權利,指行為主體對物或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資格。

        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體現出不同的思維邏輯和理論主張。認為物或財產是自主幸福生活的保障,意味著人對物占有、使用和處置完全是人與物之間的一種關系,而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反,認為物權或財產權是自主幸福生活的保障,則意味著人對物的占有、使用和處置不再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權利是法律或制度規(guī)定并受其保障的一種行為資格,物權的存在意味著在發(fā)生人與物的關系之前必須先界定產權,而這就必然要發(fā)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如登姆塞茨所說:“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合理預期。這些預期通過社會的法律、習慣和道德得到表達。”[14]

        人與物的關系,實質上就是物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物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人與人的關系即社會關系,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社會關系就是交易關系,而從個人自由權利角度來看,這種社會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也就是私人領域的分割,以法律制度所規(guī)定的個人自由權利(尤其是私有財產權)為顯著標志。人消費或使用物以滿足自身需要,最初是純粹的人與物的關系,后來漸漸演變成人與人的關系,人在消費或使用物之前,越來越需要首先闡明其消費或使用的資格。作為這種演變的結果,私有財產權產生了*依照洛克的邏輯,財產權之產生是人口增多、物質匱乏的自然結果。,這一演變意味著人們開始以明文律法約束人的自然行為,將人的自然需求置于社會統(tǒng)籌之下。自然行為的社會化,一方面意味著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tài),走向文明,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人們日益陷入相互爭斗和奴役。

        隨著私有財產權的誕生和完善,物與物權之間的區(qū)別愈加模糊,二者的外延愈來愈一致,物愈來愈陷入物權的重重包圍。占有的邏輯發(fā)展到極致,已經不存在無主之物。這種趨勢發(fā)展至今,導致人們見到物的第一反應總會是:“這是誰的東西?”從此,“無論在實際上或在邏輯上,財產的標準型式都被認為是能夠被占有的‘物’,也就是說,能夠歸一個人或許多人——‘所有者’——所控制的‘物’?!盵15]

        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自由權利是人們自主而幸福生活的根本,自洛克以來,財產自由(私有財產權)又一直被視為個人自由的根本,這也就意味著財產權成為實現個人幸福的根本所在?,F代西方民主以個人自由為民主政治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民主不過是實現和保障個人自由的工具,自由主義對民主的這種理解與其對私有財產權的強調密切相關,它把民主視為保護財產權的一個手段,民主“自由化”的要義也在于此。對于實現個人完善和發(fā)展來說,財產權本身是一個空洞化的概念,作為這個空洞化概念的手段,自由民主豈不是一個更加空洞的概念?

        此外,吊詭的是,自由主義的原子式個人本來就具有反社會性,它將人之自主幸福寄托于以私有財產權為核心的自由權利之上,而權利本身是社會關系的產物,這就意味著自由主義將人與物之間簡單的需要—滿足關系復雜化為社會關系,并由社會對自由權利進行規(guī)范和保障。愈加吊詭的是,以自由權利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反而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壁壘和界限。自由權利,尤其是私有財產權,實質上就是將人剝離于社會的分離器,它的邏輯基礎不是生活交往,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封閉隔閡。

        為了防止個人財產遭受侵犯,財產權是必要的,人們需要消極的自由權利以掌握自由行動的資格,這也毋庸置疑,但僅有資格仍然不夠。物權或財產權等自由權利對于一個一貧如洗的人來說就是斯坦·林根所說的抽象自由,“抽象自由具有一種非常神秘的特性。如果沒有它,你肯定會倒霉;但是當你真正擁有它時,你就會發(fā)現它對你并沒有太大的用處。”[4]8人們要真正行動起來,關鍵在于行動的能力,而這需要物或財產的保障,如此則抽象自由才會有具體意義。因此,物或財產本身,而不是空洞的物權或財產權,才是滿足人們生存和發(fā)展之各項需要的基本保障,進而是人們自主而有尊嚴的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

        對于民主來說,物與物權不可或缺,分別在積極和消極的意義上確保著人的自由,二者之間又充滿張力,無論將物還是物權視為根本,都會導致對另一方的漠視:過分強調物的因素,勢必導致對物權的侵害,古雅典梭倫改革時期,伴隨著解負令而來的分配土地和取消債務無疑侵犯了財產權利;過分強調物權因素,則又勢必使大眾成為非行動主義的人,空守著普遍平等的自由權利卻手足無措,使自由權利淪為空洞的擺設,且導致政治對民生痛楚的冷漠和麻木。由此而言,政治共同體的存續(xù)需要多種價值原則的均衡協調,任何單一原則的極端發(fā)展都會導致共同體的災難。從現代角度來看,梭倫改革確實侵犯了財產權,但當時并不信奉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城邦共同體的存續(xù)及以城邦的善為名的公共利益才是根本原則,這就如查特爾·墨菲所說,“要想享受自由,高于我們私人利益的共同善的理念是一個必要條件”[16]。民主演進到奉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現代自由民主之后,人們卻要在霍布斯式的叢林競爭中自生自滅,看來非行動主義的自由民主確實需要重塑了。

        三、過程民主與非行動主義悖論的消解

        自由民主將自由限制于消極自由,將民主改造為自由的鏡像,從而陷入非行動主義的困境,因而需要對自由和民主概念進行重構。自由概念要從消極自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將能力因素重新納入其中,如此則自由就是根據個人選擇而生活的能力,它包括有效社會行為的能力以及參與共同活動并在其中實現自己目標的能力[17]。重構民主的核心在于為自由權利注入實質內容,保障實踐自由權利的條件和能力,從而達成民眾的自主行動?;诿癖娦袆幽芰Φ拿裰骺梢员环Q為過程民主,它遵從民主的本意,認為民主就是人們在彼此平等的基礎上決定或參與決定與己相關的事務,在此參與過程中,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協商和妥協,使社會在動態(tài)的平衡中保障著每一個公民的自主和尊嚴。

        過程民主要通過民眾的行動實現其自主和尊嚴,基于保障行動能力的考量,物或財產從來不是某人的專屬品,財產自由也不再是絕對的至上原則,物或財產存在的價值是滿足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而非作為區(qū)分自由競爭成敗的標志,更不是一部分人掠奪和奴役另一部分人的工具。與非行動主義的自由民主不同,過程民主主張兼顧“物”的邏輯與“物權”邏輯,使人們在免于強制的前提下,以“物”的更平等分配保障行動的能力。就此而言,過程民主中的平等當然包括了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平等,這與自由主義的自由財產權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沖突。平等有多個層面,相互之間可能格格不入,平等與自由權利等其他價值之間也存在對立,但這并不重要,正是價值沖突本身才將民主政治從局限于利益爭奪的自由民主中解放出來,使民主在更高的層次上成為差異化社會中人們的共存框架。相對于沖突著的諸多政治價值,過程民主就是一個多元共存框架,人們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觀念和價值參與公共協商,使民主政治在公民的深度參與中實現多元利益和價值的均衡。

        參與對于民主而言是個重要概念,民主之成為一個過程,歸根結底要依靠公民參與。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傳統(tǒng)的參與是指政治參與,當代西方民主理論又將工廠民主等社會經濟參與行為包括進來。不管怎么說,參與都是指加入公共組織或活動。對于過程民主而言,這是極其重要的,但并不全面,過程民主不是要全面復興古雅典民主,人們在參與公共生活之外,還要關注私人生活。為澄清概念,我們將過程民主所重視的這種積極行為稱作“行動”。漢娜·阿倫特將公民共和理想落實于行動理論中,區(qū)分了勞動、工作和行動,“行動,是唯一不需要以物或事為中介的,直接在人們之間進行的活動”[18]。實際上,阿倫特的“行動”與參與民主理論的“參與”是一致的,都是要將人置于公共生活之中。相較于此,過程民主的“行動”就是行為主體為實現自己設計的某種目的而從事的實踐活動,這理應包含私人領域中的設計和實踐。在此意義上,與行動相對的概念是自由主義的權利或資格。在自由主義“浸淫”下的民主政治中,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和私人生活中的個人都淪為非行動主義的人,與此相對,過程民主是行動主義的,它要以人的積極行動將自由權利運用起來,使資格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洞物。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西方民主因其保守性而招致普遍的反思和批判,過程民主為這種反思和批判提供了一個總括而又明晰的方向。過程民主以實現人的自主而有尊嚴的生活狀態(tài)為主旨,主張人們對自己的生活享有充分的發(fā)言權和決定權。更關鍵的是,過程民主要保障人們實際行動的能力,而非僅僅賦予人們行動的資格。唯有將資格與能力結合起來,行動才可實現,民主也才可運轉起來,成為一個過程,否則民主政治要么陷入非行動主義,要么成為個人自由的墳墓。

        從自由與其條件的區(qū)分,到物權或財產權的神圣不可侵犯,現代西方民主一直遭受精英寡頭統(tǒng)治之困,民主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從來都只是一張張選票,因而現代西方民主政治仍然需要繼續(xù)民主化。一方面,在后物質主義社會中,社會異質化程度大大提高,人們之間的沖突和對抗已經不再局限于物質利益之爭,文化身份、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所帶來的沖突愈演愈烈,這為民主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另一方面,現代大型國家普遍實行的是代議制民主,公民政治參與更多地局限于地方層面,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將國家層面的政治完全托付于精英寡頭,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發(fā)展催生了電子民主,這對于民主政治的進步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與西方國家相比,后發(fā)民主化國家的民主化任務更為艱巨。隨著民主的擴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復制了西方多黨競爭式的選舉民主,令人憂慮的是,選舉民主普世化已經使諸多亞非拉國家陷入選舉主義陷阱。選舉民主的運行往往并不盡如人意,甚至導致被壓抑已久的社會問題集中爆發(fā),從而使民主遭遇失敗,更使整個社會陷入困境。相較于西方民主的邏輯,過程民主蘊含著不同的民主化思路。在過程民主視角之下,民主化與民主的概念實質上并無不同,因為過程民主本身融合了事實與價值、現實與理想兩個層面,將民主視為從現實向理想的發(fā)展過程,同時也是理想對現實的建設性批判。既是一個過程,民主化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主張選舉民主那種全有或全無式的二元思維,而要基于量的積累實現漸進。作為一種理解民主的理念,過程民主是非模式化的,那么基于過程民主概念的民主化也必然是非模式化的,這種非模式化的基礎來自它對民主的設定,民主就是人們自主而有尊嚴的生存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可能依賴任何單一衡量指標,而只能訴諸人們基于對自己目的和意義的設定而產生的積極行動。

        [1] 萊斯特·瑟羅.資本主義的未來[M].周曉鐘,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38.

        [2] 哈耶克.自由憲章[M].楊玉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40.

        [3] 以賽亞·伯林.自由論[M].胡傳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51.

        [4] 斯坦·林根.民主是做什么用的[M].孫建中,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5] 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M].黃勝強,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30-331.

        [6] F·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8.

        [7] 約翰·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5.

        [8]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9.

        [9] 翰普歇爾.自由主義:新的轉向[G]//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批評與辯護.萬俊人,等,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157-158.

        [10] 邁克爾·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M].萬俊人,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1] 羅伯特·威布.自治——美國民主的文化史[M].李振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8.

        [12] 諾姆·喬姆斯基.失敗的國家[M].白璐,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260.

        [13] Robert A. Dahl.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61.

        [14]登姆塞茨.關于產權的理論[G]//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97.

        [15] 阿道夫·貝利.沒有財產權的權力[M].江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63.

        [16] 查特爾·墨菲.政治的回歸[M].孫建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70-71.

        [17] 詹姆斯·博曼.協商民主與有效社會自由:能力、資源和機會[G]//陳家剛.協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163.

        [18] 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

        本文責任編輯:邵 海

        The Paradox of Non-activism of Western Democracy and Its Resolution

        ZHANGGuo-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discriminates between liberty and the conditions of its exercise and reject the ability to 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bsolute priority of negative liberty, which makes liberal democracy a non-activist theory. Non-activism of liberal democracy reveals the dilemmas of negative liberty, assumption about equal ability, rational choice and individualism. Above all these dilemmas, it leads to the qualification paradox and mis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rights over things, thus turning the liberal democracy into an illusory mirror image. It’s necessary to reconstitute liberty and democracy if we want to resolve the paradox of non-activism.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ability should be reabsorbed into the domain of liberty, and democracy should be emancipated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negative liberty, thus making democracy a compatible field of logics of things and rights over things, qualification and ability, liberty and equality on the basis of men’s actions.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non-activism; qualification paradox; process democracy

        1008-4355(2016)01-0032-08

        2015-11-28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政治認同視角的多民族國家民主化研究”(14YJC810016);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政府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法治模式研究”(15CZZ018)

        張國軍(1982),男,山東濱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政治學博士。

        D08

        A

        10.3969/j.issn.1008-4355.2016.01.10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777|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盗摄 | 亚洲国产精品情侣视频| 亚洲成人av在线第一页|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hd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蜜柚 | 日本少妇被黑人xxxxx|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大片|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香蕉色香蕉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av| 丰满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视频 | 97在线视频人妻无码| 把插八插露脸对白内射|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第1页| 少妇高潮紧爽免费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亚洲加勒比| 性大毛片视频|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美女污污网站|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黄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文|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永久免费看免费无码视频|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人成午夜免费视频无码| 久久久久久人妻毛片a片|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