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 年
·評論·
鞋子合腳好邁步
慶年
全面深化改革,是當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滾滾浪潮,而深化教育改革又是這浪潮中的一股巨大洪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自2013年末成立以來,迄今已經(jīng)召開了二十三次會議,其中涉及科技和教育問題的會議多達六次。在兩年多時間里,中央最高決策層接連就教育改革重大問題作出決定,歷史罕見。尤其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密集出臺各項高等教育改革舉措,今年兩會以后,中央政治局常委紛紛視察高校,讓我們感覺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堅戰(zhàn)正在吹響集結號。
建設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改革攻堅的火力點所在。究竟什么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中國特色如何體現(xiàn),學者們已經(jīng)作了很多研究,改革實踐者也作出了種種探索。然而,共識遠未形成,路徑尚未明晰,還需要更大的勇氣去進行理論的批判和建構,還需要更加無畏的精神去進行實踐的反思和創(chuàng)新。我們不難看到,已有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多是以西方大學制度為參照系的,這本無可厚非,借鑒人類文明的成果是中國改革發(fā)展的重要資源。然而,一些研究者對西方大學制度的認識常常是概念化的,是脫離了具體時空的抽象認知,這顯然會對認識西方大學制度的本質和發(fā)展帶來局限。同樣,對于中國現(xiàn)代大學發(fā)展的歷程,也必須放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去審視,放在特定的社會場域和語境中去省察。否則,我們就很難討論清楚所謂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問題。這一期我們發(fā)表了羅燕關于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文章。作者把中國大學的轉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去思考,提出了建構大學組織管理的新理性系統(tǒng)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zhàn)。作者認為,制度“生產(chǎn)什么樣的價值觀變得更重要且急迫”,“要使中國的大學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須使學者得到學術價值的滋養(yǎng),使學術倫理不再渙散而得以自立”。這是一種大視野、大時空的瞻望,是立足于中國土壤的理論思維。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另一塊要啃的“骨頭”,是民辦教育的改革。國務院法制辦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正案(草案)》中,《民辦教育促進法》原本包含在其中,然而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的表決,只通過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修正案,足見民辦教育改革這塊骨頭之“硬”。事實上,圍繞民辦教育的性質和社會價值、民辦教育在我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各類民辦學校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民辦學校的管理體制和經(jīng)營體制等,一直都存在著各種不同意見,特別是在營利和非營利的問題上分歧較大,導致了法制和政策的諸多不確定性,妨礙了民辦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對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影響尤甚。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有關民辦教育改革的三份政策文件,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推進這些改革,還需要實事求是地深入研究。本期我們刊發(fā)了四篇有關民辦教育研究的文章,目的就在于推動中國特色民辦教育制度建構的探索。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堅克難,不僅需要更大的探索勇氣,而且需要更加解放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種思維應是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又是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的。用現(xiàn)成的框架去套,拘泥于已有的教條,結果只能是削足適履。“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绷亢米约耗_的尺碼,才能做出合自己腳的鞋子。鞋子合腳了,才能邁開前進的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