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公共安全視角下藥品致害救濟機制重構

        2016-04-16 17:39:13孔祥穩(wěn)
        法治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救濟藥品

        孔祥穩(wěn)

        公共安全視角下藥品致害救濟機制重構

        孔祥穩(wěn)*

        我國政府對于藥品安全問題的定位完成了從市場秩序問題到社會管理問題再到公共安全問題的轉變。當藥品安全問題成為公共安全問題時,意味著國家需要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共同應對藥品致害事件。面對傳統(tǒng)責任體系下救濟不足的情況,可以確保公共安全為中心,考慮發(fā)展補充性質的國家責任,通過建立國家賠償、國家補償、國家救助、風險基金等制度對藥品致害的救濟機制進行重構。

        公共安全 藥品致害 救濟

        一、引言及問題提出

        藥品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其安全性直接關涉公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因而通常成為一國政府規(guī)制體系中的焦點。但吊詭的是,自上世紀末以來,雖然我國藥品監(jiān)管體制機制一再變革,監(jiān)管力度一再加強,但藥品安全事件卻依然層出不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為從根本上應對這一問題,執(zhí)政者開始反思和調整對藥品安全問題的定位,我國的藥品安全問題定位由此經歷了從市場秩序問題到民生和社會管理問題再到公共安全問題的演變。

        雖然頂層設計已將藥品安全問題視為公共安全的一部分,但學界目前對此回應較少,研究成果有限。①目前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文獻僅有馬懷德、趙鵬:《食品藥品問題“民生化”和“公共安全化”:意涵、動因與挑戰(zhàn)》,載《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9期。當藥品問題成為公共安全問題時,意味著藥品安全問題在政治議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也意味著藥品監(jiān)管、藥害救濟的相關制度必須在公共安全的視角下進行反思、修正和部分重構。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對于藥品監(jiān)管制度的討論較為充分,②參見宋華琳:《政府規(guī)制改革的成因與動力——以晚近中國藥品安全規(guī)制為中心的觀察》,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藥品監(jiān)管實踐的發(fā)展,但對藥品安全事件發(fā)生后國家應當如何介入和提供救濟則所涉不足。目前,在藥品致害救濟領域已有的文獻更多是從民事責任的角度分析藥害事件的責任,未跳出維護市場秩序這一傳統(tǒng)視角的窠臼。③相關文獻可參閱林慶豐:《試論藥品不良反應民事責任和救濟制度》,載《河北法學》2004年第3期;劉長秋:《論藥害侵權及其民事救濟理論與制度》,載《法律科學》2008年第3期等文。有論者提出風險社會下國家應當積極介入藥害事件承擔補償責任,④參見杜儀方:《論合規(guī)藥品致害之國家責任——基于合規(guī)藥品致害的民事和行政救濟的局限之展開》,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7期。有論者提出國家應當積極推進藥品不良反應救濟機制建立,⑤相關文獻可參見焦艷玲、田野:《論我國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制度的構建》,載《醫(yī)學與哲學》2005年第6期;焦艷玲、田野:《完善我國藥品不良反應救濟機制的法律思考》,載《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06年第1期;宋躍晉:《論藥物的損害救濟——以藥物不良反應為視角》,載《河北法學》2014年第9期等文。但均未在整體上對藥害事件的救濟制度進行系統(tǒng)性的反思和制度重構。⑥目前較為系統(tǒng)化討論藥品致害救濟體系的文獻僅有何曉平:《論我國藥品損害救濟體系的構建》,載《法學雜志》2011年第7期?;诖?,本文選取藥品安全事件中的救濟機制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以此探尋在新的公共安全視角下國家應對藥品安全事件的態(tài)度和具體方式。

        二、藥品安全問題定位的歷史變遷及其原因

        我國政府對藥品安全問題的定位經歷了多重轉變。在上世紀末期,因制售假藥、劣藥而導致的藥品安全事件開始大量出現,暴露出市場約束機制不健全,商業(yè)誠信體系不完善和政府市場監(jiān)管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一時期,政府將藥品安全問題視為是市場失序所致,連續(xù)多年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整頓和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要求,并開展了多輪專項整治活動。⑦馬懷德、趙鵬:《食品藥品問題“民生化”和“公共安全化”:意涵、動因與挑戰(zhàn)》,載《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8期。

        2006年前后,“齊二藥事件”⑧2006年,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在購買用藥輔料“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產時,購入了假冒的“丙二醇”(實際為二甘醇),造成多名注射亮菌甲素注射液的患者急性腎功能衰竭,并有部分患者死亡。相關內容可參見《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有限公司假藥事件》, 載人民網,http://health.people.com.cn/GB/14740/21474/63758/63759/;《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生產假藥》,載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z/qqhescjy/;《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所有藥品被令全國停售》,http://business.sohu.com/s2006/qytingshou/, 載搜狐財經,2015年8月7日訪問。、“欣弗事件”⑨2006年,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源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因未按規(guī)定流程和工藝生產,造成多起不良反應事件,十數名患者死亡。相關內容參見《問題藥品“欣弗”為害數省》,載搜狐新聞,http://news.sohu. com/s2006/xinfu/, 2015年8月7日訪問。等數起大規(guī)模藥品安全事件的集中爆發(fā)和藥監(jiān)系統(tǒng)高層官員的腐敗窩案⑩馬昌博、龍玉琴:《鄭筱萸落馬掀藥監(jiān)風暴,中央徹查立護用藥安全》,載《南方周末》2007年2月1日。引發(fā)了公眾對于藥監(jiān)部門監(jiān)管方式與監(jiān)管能力的質疑。在對既有經驗的總結中,監(jiān)管機關意識到,單純從市場秩序的角度定位藥品安全問題存在局限,無法全面反映藥品安全問題的特性。自此藥品安全問題開始被認為是民生問題以及綜合性的社會管理的問題。

        盡管藥品監(jiān)管體系和機制在不斷更新,但藥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的態(tài)勢卻并未得到根本緩解。同時,互聯網社交平臺等媒介的興起使得監(jiān)管環(huán)境愈發(fā)復雜,直接導致藥品安全問題形成風險的社會放大。基于此,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作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的首要任務,這意味著在執(zhí)政黨的政治議程設定中,藥品安全問題的定位已經轉變?yōu)榱斯舶踩珕栴},并成為公共安全體系中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注⑦。

        至此,我國政府對于藥品安全問題的定位完成了從市場秩序問題到社會管理問題再到公共安全問題的轉變。這一轉變根植于社會、經濟背景的深刻變遷,不僅反映了政府變革社會治理手段的努力,也呈現出政府在規(guī)制議程設置中與公眾和媒體的互動。具體而言,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國家對生命權、健康權的積極保障義務得到確立

        二戰(zhàn)后,以《世界人權宣言》和兩大人權公約為范本,全球范圍內的基本權利體系開始產生變化,生命權、健康權?因為生命、健康二者的內涵有所重疊,對健康權的侵犯和對生命權的侵犯均指向人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理機能,故生命權和健康權通常被合稱為“生命健康權”,我國立法中也采用了類似的語言表述,如《民法通則》第98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但實際上生命權與健康權是兩個不同的權利類型,具有不同的特點,缺乏合一性,應當分別進行討論,具體可參見韋以明:《“生命權”、“生命安全權”、“生命健康權”誰宜入憲——“非典”現象中的生命觀透視》,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6期。的基本人權屬性逐漸確立,并從消極權利演變?yōu)榉e極權利與消極權利的統(tǒng)一,國家開始承擔對公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積極保障義務,與此直接相關的藥品安全問題成為各國規(guī)制的重點。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規(guī)定:“人人均享有生命權,并受到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币源藶榛A,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先后有85個國家將對生命權的保護納入憲法,掀起了通過憲法保障生命權的潮流。?上官丕亮:《生命權憲法保障的理論基礎研究》,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7期。生命權的入憲意味著對生命權的尊重不再僅是民事法律中私主體的義務,而與國家義務產生了關聯。同時,傳統(tǒng)權利體系中僅著眼于防御國家權力對生命權不法侵害的消極生命權已不能滿足社會現實之需,要求國家負擔對基本權利的保護義務,以實現基本權利的“保護功能”的學說開始興起。在多個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生命權保護的重點轉變?yōu)橐髧曳e極作為,防范來自于科技、自然、社會的可能發(fā)生的損害,從而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上官丕亮:《論憲法上的生命權》,載《當代法學》2007年第1期。

        《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第1款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本人和其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必要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y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薄督洕?、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第1款要求締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有能獲取的最高的體質和心理健康的標準,第2款第4項要求締約國創(chuàng)造條件保障人們對醫(yī)療服務的可獲取性。以此為依據,大多數國家均將健康權納入了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中。有調查顯示,世界上67.5%的國家的憲法中都規(guī)定了與健康權或健康權保護相關的內容,以為國家設定目標、義務或具體方針等不同的方式要求國家積極保障公民的健康權。?Kinney, Eleanor D. and Clark, Brian A.,Provisions for Health and Health Care in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Forthcoming.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時代變遷,生命權與健康權逐漸由一般性的私權變成了憲法性的基本人權,從僅著眼于防范不法侵害的消極權利逐漸變?yōu)橐髧抑鲃犹峁┍U系姆e極權利。這反映了在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得到確立和鞏固后,公民開始要求國家對其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質量進行關注。同時,社會風險發(fā)生機制的變遷打破了公民個人抵抗風險的能力,公民僅有依靠國家的力量才有可能保證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無虞。這促使世界各國對民眾保護的重點從財產權利、政治權利等逐漸過渡到生命、健康等權利。藥品安全問題因為直接關涉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國家政治議程中的地位自然日漸提高。

        (二)公眾意識與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致使藥品安全事件的系統(tǒng)性風險增加

        藥品安全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高額的利潤、難以厘清的監(jiān)管體制等復雜的經濟、社會原因導致藥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的態(tài)勢在短時期內難以得到根本緩解。但是,伴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和經濟自由的擴展,公民的權利意識日漸覺醒。這種覺醒不僅僅體現在公民對自身生命權利、健康權利的主張,還包括了公眾對政治權利尤其是對監(jiān)督權的身體力行上。諸多藥品安全事件中,公眾在媒體的引導下對監(jiān)管機關提出了深刻的批評與嚴厲的質疑。

        同時,互聯網社交平臺等媒介的興起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直接降低了普通民眾獲取信息和發(fā)表意見的門檻。被媒體渲染后的藥品安全事件通過互聯網社交網絡等渠道在并無專業(yè)知識、理性程度有待提高的公眾中發(fā)酵后,往往容易引起集體的無序和恐慌,從而導致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

        有研究者提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易得性啟示”規(guī)則表明,在情感上,公眾越容易回憶與想象一件事情,就越容易認為此類事件有可能在自己身上發(fā)生。在風險規(guī)制領域,越能激發(fā)起公眾回憶或想象的風險最糟糕場景,就越能讓其覺得發(fā)生概率高。?參見楊小敏、戚建剛:《風險最糟糕情景認知的角度》,沈巋主編:《風險規(guī)制與行政法新發(fā)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頁。具體到藥品安全事件中,因為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生病用藥,公眾越是對藥品安全事件的災難性后果有著形象化的認知,就越會覺得此類事件有可能降臨于自身,從而引發(fā)忽視具體概率的過度恐慌。這種社會恐慌不僅會影響醫(yī)藥產業(yè)的正常發(fā)展,還有可能導致民眾對當局執(zhí)政能力的懷疑,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并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

        三、藥品安全制度體系中的救濟機制

        藥品安全制度體系大致由三方面內容構成:其一為藥品生產過程中的事前監(jiān)管制度,包括了對藥品試驗的規(guī)制、藥品注冊等制度;其二為藥品流通過程中的事中監(jiān)管制度,如藥品抽檢、召回等制度;其三為藥害發(fā)生后的救濟制度。事前監(jiān)管設定了一定的準入門檻,通過對從業(yè)者資質、制造工藝、流程的要求,在產業(yè)前端對可能進入市場的藥品進行規(guī)制;事中監(jiān)管更多側重于對已制成藥品的質量實行動態(tài)控制,以補充事前監(jiān)管的不足,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合規(guī);事后的救濟制度在藥品安全事件發(fā)生后為受害者提供救助與保障。從制度構成的角度而言,事前、事中監(jiān)管與事后救濟三方面制度缺一不可,但在藥品安全問題公共安全化的今天,完善事后救濟機制的任務似乎更為緊迫和重要。具體而言,藥害事件中救濟制度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治文明層面:關涉?zhèn)€人權利的保障

        “無救濟則無權利”。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是否能夠得到及時、充分的救濟是公民是否真正享有權利的重要判斷標準。從權利構成的角度出發(fā),對權利的救濟本身可以作為相對于實體權利的“第二權利”而形成“救濟權”。?賀海仁:《自我救濟的權利》,載《法學研究》2005年第4期。而所謂救濟權是指公民在其權利受到損害或有關生存的基本權利的實現存在阻礙,窮盡個體能力無法保護或實現其權利時,請求國家和社會為其提供幫助以彌補損害、實現權利的權利。?張維:《權利的救濟和獲得救濟的權利——救濟權的法理闡釋》,載《法律科學》2008年第3期。基于此,公民有權要求國家提供和建立完整、高效的救濟制度和救濟程序,為公民主張權利提供渠道;同時也有權要求國家在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受到威脅時直接提供生存保障。

        如前論,在現代社會,世界各國對民眾權利保護的重點從財產權利、政治權利等逐漸轉移到生命、健康等權利,這不僅要求國家要更為審慎地處理與公民生命健康相關的公共事務,同時還要求國家應當積極建立相應的權利救濟機制。與侵犯財產權類的案件不同,藥害事件中受害者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受到直接侵害,需要支付大量的治療費用使身體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tài)。此時對受害者的救濟不再單純是對已發(fā)生損失的填補,同時還承擔著保障受害者能夠接受治療的重任。若受害者因為無法得到充分救濟而放棄或停止治療,不啻于是對受害者生命權、健康權的二次侵害。在此意義上,國家必須給予救濟制度以足夠的重視。

        (二)產業(yè)經濟層面:影響醫(yī)藥產業(yè)的發(fā)展

        事后救濟制度體系不僅需要填補受害人損失,分擔受害人損害,還需要通過責任分配對違反義務者進行制裁,對違法行為進行抑制。以傳統(tǒng)的民法視角觀之,在藥害事件中,制造藥品、引起損害風險的藥品生產企業(yè)毫無疑問是第一責任人。但是,受科技水平的局限,醫(yī)學領域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問題,醫(yī)藥企業(yè)對于整體風險的控制能力極為有限。即使醫(yī)藥企業(yè)謹慎、盡責地履行了法定義務,也難以實現藥品的百分之百安全。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制度設計中賦予醫(yī)藥企業(yè)過重的責任,將有可能造成企業(yè)無力承擔風險直接面臨倒閉,或以不開發(fā)新藥等消極方式規(guī)避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這不僅不利于醫(yī)藥行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整個國家公民健康的保障。另一方面,倘若制度設計中對藥品生產企業(yè)設定責任過輕,將無法督促企業(yè)履行法定職責保證藥品質量,從而造成大量的藥品安全問題。而當市場中故意忽視品控的企業(yè)能夠因為成本降低而在競爭中獲取優(yōu)勢的情況發(fā)生時,醫(yī)藥行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將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中變成惡性循環(huán)。故在藥品安全領域,責任分擔制度的設定將直接決定醫(yī)藥產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和發(fā)展環(huán)境。在此意義上,科學、合理、公正、公平的救濟體系是保障醫(yī)藥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三)社會影響層面:直接關系社會穩(wěn)定

        無法否認的是,再完善的事前、事中監(jiān)管制度也不可能將藥品安全隱患徹底杜絕。而在合規(guī)藥品致害事件中,完全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范的藥品很難通過事前、事中監(jiān)管被排除。?雖可以通過延長藥品審批時間的方式對藥品進行更為嚴格的科學測試,但更多的檢測和實驗也僅能在概率上進一步降低而無法徹底杜絕致害的可能性。同時,過長的審批時間不僅不利于藥品行業(yè)的發(fā)展,也無法滿足用藥者的需求。一旦發(fā)生大規(guī)模藥品致害事件,救濟不充分的往往會直接引發(fā)群體性的制度懷疑,從而抵消監(jiān)管部門在事前、事中監(jiān)管中所付出的努力。

        藥害事件中,受害者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受損意味著需要支出大量的醫(yī)療費用。在醫(yī)療費用無法得到充分保證、健康恢復遙遙無期的情況下,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挫傷往往會引起受害者的極度不滿。在已經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藥品安全事件中,無法得到充分救濟的受害者通過集體訴訟、群訪甚至更為過激的方式主張權利的事例屢見不鮮。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雖然山西疫苗事件已過去多年,但救濟無門的受害者至今依然在大規(guī)模地通過信訪、訴訟等方式主張權利。?李恩樹:《山西“疫苗事件”曝光6年后第一起訴訟獲立案》,載網易財經,http://money.163.com/15/0517/19/APRDVHSP00253 B0H.html, 2015年8月14日訪問。在此意義上,事后救濟制度往往成為藥品安全領域的最后一道防線。良好的事后救濟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次生風險,防止其他社會問題的衍生。

        四、以企業(yè)民事責任為中心的傳統(tǒng)責任機制之考察

        藥品安全事件主要由兩類事件組成,需要進行分別考察。?有觀點認為藥物致害可以分為因使用錯誤造成的損害、缺陷藥物致害、不良反應致害三類,如宋躍晉:《論藥物的損害救濟——以藥物不良反應為視角》,載《河北法學》2014年第9期。但因使用錯誤所造成的損害因涉及醫(yī)院或用藥者個人的介入因素,與缺陷藥物致害、藥物不良反應致害在因果關系認定等諸多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藥品安全事件,而更近似于醫(yī)療事故,故本文不予討論。其一為違規(guī)藥品引發(fā)的致害事件,也即藥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制售不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假藥、劣藥,致使用藥者的身體健康或生命安全受損,代表性事件如前文提到的“齊二藥事件”和“欣弗事件”?!端幤饭芾矸ā返?8條和第49條明文禁止制造和銷售假藥、劣藥,并對何為假藥?按照《藥品管理法》第48條的規(guī)定,假藥包括:(1)藥品所含成分與國家藥品標準規(guī)定的成分不符的;(2)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的;(3)國務院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規(guī)定禁止使用的;(4)依法必須批準而未經批準生產、進口,或者依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5)變質的;(6)被污染的;(7)使用依法必須取得批準文號而未取得批準文號的原料藥生產的;(8)所標明的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guī)定范圍的。、何為劣藥?按照《藥品管理法》第49條的規(guī)定,劣藥包括:(1)藥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的;(2)未注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3)不注明或者更改生產批號的;(4)超過有效期的;(5)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未經批準的;(6)擅自添加著色劑、防腐劑、香料、矯味劑及輔料的;(7)其他不符合藥品標準規(guī)定的。進行了詳細的列舉性說明。因此,假藥、劣藥等質量、制造工藝不合格的藥品均屬于違反《藥品管理法》和其他藥品管理規(guī)范的藥品,因服用這類藥品而引起的致害事件可統(tǒng)稱為違規(guī)藥品致害事件。

        其二為合規(guī)藥品致害,也即通常所稱的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根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的定義,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造成合規(guī)藥品致害的主要原因是醫(yī)學的時代局限性。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之下,藥物的性質并不可能被徹底掌握,藥品本身存在的副作用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以實現百分之百的安全。?See Calandrillo,Steve,Vanishing Vaccinations: Why Are So Many Americans Opting Out of Vaccinating their Childre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Journal of Law Reform,Vol.37,p.353,2004.因此,即使消費者使用的是符合標準、生產工藝和流程也完全符合要求的藥品,也有可能因為無法預料的副作用而受到損害。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即使行政機關能夠通過嚴格的監(jiān)管實現疫苗質量的合格以及對規(guī)范接種的保障,也會有一定數量的致害事件發(fā)生。由于致害何時發(fā)生、在誰身上發(fā)生無從確定,日本將其形象地稱作“惡魔的抽簽”。?張騏:《中美產品責任法中產品缺陷的比較研究》,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9年第2期。

        (一)違規(guī)藥品致害的責任承擔方式

        當藥品安全問題被視為是單純的市場秩序問題時,國家更側重于引導受害者通過民事法律中的賠償機制填平損害,以私權救濟的方式實現對權利的維護,間接促進藥品生產者、銷售者遵守相關規(guī)范,矯正市場失序。我國《藥品管理法》僅在第92條概括性規(guī)定了藥品生產企業(yè)、經營企業(yè)、醫(yī)療機構違法規(guī)定給藥品使用者造成損害的要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因而以《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為主的民事相關法律成為當事人尋求救濟的基礎。

        《民法通則》第122條規(guī)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懂a品質量法》第41條規(guī)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46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2010年生效的《侵權責任法》第59條規(guī)定,因藥品、消毒藥劑的缺陷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yī)療機構請求賠償?;颊呦蜥t(y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y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追償。

        按照《藥品管理法》的定義,假藥、劣藥等違規(guī)藥品或是不符合相關藥品標準,或是在包裝、說明等方面存在缺陷,完全符合《產品質量法》第46條對產品缺陷的定義。因此,當違規(guī)藥品致害事件發(fā)生后,受害者可以循民事途徑向假藥、劣藥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提起侵權訴訟,尋求賠償。此外,受害者還可以依據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主張所購藥品不符合合同法中有關質量標準的規(guī)定,從而通過違約責任實現救濟。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5條就規(guī)定了消費者舉證證明所購買藥品的事實以及所購藥品不符合合同約定,主張藥品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因為受合同相對性規(guī)則限制、無法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在藥害事件中訴諸違約責任尋求救濟的情況似乎并不多見。

        (二)合規(guī)藥品致害的責任承擔方式

        目前,我國立法中并未對合規(guī)藥品致害的救濟方式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盡管《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規(guī)定了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發(fā)生后的處理方式,但并未規(guī)定具體的救濟制度。該辦法的法律責任一章更多設定了違反相關規(guī)范所引發(fā)的行政責任,而僅在第62條籠統(tǒng)規(guī)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yè)和醫(yī)療機構違反相關規(guī)定給藥品使用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合規(guī)藥品致害事件中,患者因使用藥品而導致損害引發(fā)產品責任,從表面上看可沿用與違規(guī)藥品致害求償相同的路徑求償,但實際上循此救濟較為困難。在產品缺陷的認定上,《產品質量法》第46條樹立了“不合理的危險”和“不符合標準”兩個判斷標準,但兩個標準在實踐之中極有可能出現沖突,即出現雖然符合相關標準但卻存在危險性的情況,?劉敏:《權利配置與利益均衡——淺議合格產品與產品缺陷》,載《當代法學》2003年第1期。合規(guī)藥品致害的情形即是如此。作為國家藥品標準的《中國藥典》是根據現有的醫(yī)療技術和各種臨床非臨床試驗結果所制定得出,所求的是藥品安全性與實用性的人為平衡,無法保障藥品的絕對安全。這就決定了即使完全符合標準的藥品,同樣有可能導致使用者的損害。盡管有論者主張在產品責任中將“不合理危險”確立為判斷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最終依據和最終標準,?卜元石:《論技術標準在產品責任中的法律意義》,載《法學雜志》1999年第1期?;蚴菍ⅰ安环蠘藴省弊鳛椤安缓侠砦kU”標準具體化、法定化的輔助衡量標準,用于樹立舉證責任分配的規(guī)則?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公法與私法交錯下的行政規(guī)制與侵權責任之間的關系問題。相關研究可參見宋華琳:《論行政規(guī)則對司法的規(guī)范效應——以技術標準為中心的初步觀察》,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6期;宋華琳:《論政府規(guī)制與侵權法的交錯——以藥品規(guī)制為例證》,載《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2期;解亙:《論管制規(guī)范在侵權行為法上的意義》,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傅蔚岡:《合規(guī)行為的效力:一個超越實證法的分析》,載《浙江學刊》2010年第4期等文獻。,但這種主張并未被立法所接受,如何處理兩個標準之間的關系目前仍然沒有定論。

        因此,符合標準的合規(guī)藥品是否能夠被認定為存在缺陷長期存在爭論。?宋華琳:《論政府規(guī)制與侵權法的交錯——以藥品規(guī)制為例證》,載《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2期;張建平:《藥品缺陷認定中的基本法律問題》,載《法治研究》2013年第9期。有主張認為符合國家藥品標準的藥品同樣可能構成缺陷藥品,不應排除侵權責任,?同注④。但從藥品標準的特點來看,這一主張難以應用于具體現實。與環(huán)境領域的排污標準等定量的“底線”標準不同,藥品標準屬于定性的絕對化要求,藥品制造商必須完全遵循藥典的規(guī)定進行生產,否則不僅其所生產的藥品會被認定為假藥,還有可能會因此而承擔行政、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符合相關標準的藥品不應當引發(fā)侵權賠償責任。?《產品質量法》第43條規(guī)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痹邶R二藥案發(fā)生時,《產品質量法》尚未修訂,該條文為舊法的第31條。

        (三)救濟效果考察

        1.違規(guī)藥品致害救濟機制:無法提供充分救濟。除因果關系難以建立等法律關系層面的問題外,現階段我國違規(guī)藥品致害救濟機制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救濟不充分。在大規(guī)模的藥品致害事件中,責任人除民事責任外還可能涉及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需要繳納大量的罰金和罰款。其結果往往是企業(yè)破產倒閉,主要責任人鋃鐺入獄,有限的資金無法支付高額的賠償金,致使大量的賠償需要無法滿足。

        為應對這一情況,《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4條規(guī)定,因藥品質量問題生產者與銷售者需同時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財產不足以支付時,當事人依照侵權責任法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請求食品、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首先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藥品安全事件往往同時伴隨著企業(yè)產品的召回、封存、滯銷,從而導致企業(yè)資金無法回籠和經營進入絕境。再加上藥害多為規(guī)模性損害,受害人眾多,即使當事人提出相關企業(yè)首先承擔民事責任的請求,也難以得到充分救濟。

        立法上應對醫(yī)藥企業(yè)無力支付足額賠償的另一辦法是向藥品的銷售者進行責任傾斜。在“齊二藥”事件中,因為制藥公司無力支付巨額的賠償金,有受害者以《產品質量法》生產者、銷售者對缺陷產品承擔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為基礎,?對該案判決影響以及《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文立法過程的分析可參見楊立新、岳業(yè)鵬:《醫(yī)療產品損害責任的法律適用規(guī)則及其缺陷克服——“齊二藥”案的再思考及〈侵權責任法〉第59條的解釋論》,載《政治與法律》2012年第9期。主張將使用藥物的中山三院定性為銷售方,要求醫(yī)院與另外兩家藥品銷售商以及制藥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該案兩審法院均肯定了醫(yī)院的銷售商地位,判決四被告承擔連帶責任,由此引發(fā)在治療中不存在過錯的醫(yī)療機構是否應當在藥害事件中承擔責任的爭論。該案的判決也直接影響了《侵權責任法》的立法進程。在經過多次調整后,《侵權責任法》第59條最終規(guī)定因藥品、消毒藥劑的缺陷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yī)療機構請求賠償。?相關論述可參見廖煥國:《醫(yī)療機構連帶承擔藥品缺陷責任之質疑》,載《法學評論》2011年第4期;趙西巨:《再訪我國〈侵權責任法〉第59條:情景化、類型化與限縮性適用》,載《現代法學》2014年第2期;江河:《論醫(yī)療機構產品嚴格責任之緩和——兼評〈侵權責任法〉第59條》,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7期等文。

        《侵權責任法》偏重于患者救濟的立場值得肯定,但訴諸醫(yī)療機構擔責的模式或許并非正確選擇。在現行的藥品集中采購制度下,醫(yī)療機構本身對藥品沒有足夠的選擇權,更不可能對所采購藥品進行獨立的質量檢驗。賦予對缺陷藥品并無控制和篩查能力的醫(yī)療機構如此沉重的責任,不僅無法提高用藥的安全水準,也無法實現權利義務的對等;同時,這一制度將給醫(yī)療機構帶來過大的經濟負擔和訴訟成本,在患者索賠后,醫(yī)療機構無法向生產商實現充分追責,只能自擔損失,成本最終還將轉嫁到患者身上?!褒R二藥案”兩審判決和《侵權責任法》最終作出如此規(guī)定的一個考慮是醫(yī)療單位從藥品銷售中獲利巨大,但在醫(yī)藥分開的醫(yī)療體制改革推進下,這一基本背景已經逐步發(fā)生變化。因此,《侵權責任法》第59條勢必只能在實踐中被限縮適用,從而作為一個風雨飄搖的過渡條款而存在,?劉水林:《風險社會大規(guī)模損害責任法的范式重構——從侵權賠償到成本分擔》,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藥害事件中受害者救濟不充分的情況依然難以改變。

        2.合規(guī)藥品致害救濟機制:實踐中民事責任難以建立。從法規(guī)范的角度考量,盡管學界對于《產品質量法》第46條的雙重標準提出了諸多質疑,但在實定法和相關司法實踐中將合規(guī)藥品認定為缺陷藥品依然難以實現。退一步說,即使合規(guī)藥品能夠被認為是《產品質量法》所規(guī)定的缺陷藥品,藥品生產商也可以以《產品質量法》所規(guī)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上尚不能發(fā)現缺陷存在”這一免責事由進行抗辯。畢竟國家藥品標準的制定過程需要經過業(yè)內頂尖專家的嚴密研究論證與反復試驗,這一過程雖然摻雜有產業(yè)政策的影響,但在某種程度上依然代表了現有的醫(yī)學技術水平的高峰。在國家標準制定的過程中無法發(fā)現的藥品缺陷,企業(yè)往往可以主張屬于“科學技術水平上尚不能發(fā)現缺陷存在”,消費者想要在這一問題上提出反證較為困難。

        從法政策的角度考量,合規(guī)藥品所存在的風險是由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局限所導致,具有不確定性、不可計量性、不可預期性、不可控制性等一系列特點。傳統(tǒng)的侵權法通過責任追究促使加害人對風險進行控制等路徑均無法發(fā)揮作用,因而難以在整體制度上對風險形成有效回應。面對此類風險,更合理的選擇是通過社會分擔、有效分擔風險分擔等機制在社會范圍內對風險的成本和風險所導致的現實損害予以分擔。?趙鵬:《風險社會的自由與安全——風險規(guī)制的興起及其對傳統(tǒng)行政法原理的挑戰(zhàn)》,季衛(wèi)東主編:《交大法學》第2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4~60頁。因此,在合規(guī)藥品致害事件中,課以醫(yī)藥企業(yè)傳統(tǒng)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責任,讓對風險并無實質預見性和控制力的醫(yī)藥企業(yè)一力承擔風險所帶來的后果毫無疑問是不合理的。賦予企業(yè)過多的責任也將不合理地增加企業(yè)的經營成本,從而影響整體產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

        五、輔助性國家責任的介入:以確保公共安全為中心

        藥品安全問題被定位為公共安全問題,意味著國家需要更加重視和更加審慎地處理藥品安全事件,同時也意味著國家能夠動員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共同應對藥品致害事件。傳統(tǒng)視角下,藥品致害事件的處理重點在于追究違法市場主體的責任,從而矯正市場失序,提高藥品安全水平。但通過考察可以發(fā)現,完全依賴民事責任無法為受害者提供充分的救濟,而引入輔助性的國家責任,在民事責任無法為受害者提供充分救濟的情況下適用多層次、多樣化的救濟機制應當是這一階段制度變革的中心。具體而言,國家不僅應當在藥品致害的救濟環(huán)節(jié)主動、積極介入,還應當培育和鼓勵多樣化、立體化的救濟機制的建立和發(fā)展。

        (一)監(jiān)管不作為的國家賠償

        現代社會風險的范圍往往是世界性的,單個個體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影響整個系統(tǒng)的風險。一些風險發(fā)生的概率雖然不高,但其結果卻難以控制,極有可能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復合化的社會風險導致了個體難以準確理解和預測自己的行為即將引發(fā)的后果,社會生活中其他人的行為也可能導致最終致害結果的發(fā)生。?[德] 漢斯·J·沃爾夫等:《行政法》(第三卷),高家偉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中文版前言第3頁。上述風險的巨大變化已經超出了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風險個人的自治規(guī)則逐漸被社會生活的變化所打破。這要求國家在面對社會風險時,需要從原有的消極不越位立場,轉變?yōu)榉e極的風險管理和防控立場,承擔規(guī)制與管理風險,保障公民利益的義務。施托貝爾因此提出,從公共行政任務的重心來看,德國公共行政已經經歷了從秩序行政到給付行政,再由給付行政到風險行政的轉變。如何防范各方面的潛在危險,有效應對危機,從而為公民提供安全的生活條件,已經成為國家在當代的核心任務。?王貴松:《危險防止型行政不作為的賠償責任承擔》,載《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6期。在這一背景下,國家防止危險的責任得到確立,當國家怠于行使防治危險的責任時,有可能因不作為而引起國家賠償責任。?杜儀方:《從“三鹿事件”看我國行政不作為賠償的法律空間——兼論〈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的相關規(guī)定〉》,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3期。

        盡管2010年《國家賠償法》并未將行政不作為致害納入賠償范圍中,但也并未明確排除行政不作為。事實上,《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5項“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第4條第4項“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均存在較大的解釋空間。這意味著通過解釋現有法律規(guī)定,將不作為致害納入國家賠償范圍是有可能的。?沈巋:《論怠于履行職責致害的國家賠償》,載《中外法學》2011年第1期。同時,怠于履行職責致害應當納入國家賠償范圍在司法實務中也逐漸形成了共識。?[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楊建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頁?;诖?,藥品致害領域的國家賠償責任可以得到確立。在藥品安全事件中,若藥品監(jiān)管機構怠于履行其監(jiān)管職責,使得違規(guī)藥品正常流入銷售渠道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承擔國家賠償責任。

        客觀來說,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之下,任何一國都無法徹底杜絕使用某一類藥品的風險,監(jiān)管部門受到編制、預算的約束,不可能對所有違法行為進行全面覆蓋,而僅是在有限的可能性下將風險降低。藥品監(jiān)管部門作為法定監(jiān)管機構,依托其專業(yè)人員、設備、經驗,在法律要求下自主制定監(jiān)管政策及監(jiān)管方案并開展監(jiān)管活動,應當承認其存有一定的裁量空間。

        但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藥品安全所關涉的是公民最為重要的法益——生命權與健康權,且在藥品領域意圖通過公民個人的自我選擇和自我保護來規(guī)避不合規(guī)藥品的侵害并不現實;同時,監(jiān)管機關在行使監(jiān)管權限時,應當預見到,如其出現監(jiān)管過失,公民的私人權益將受到嚴重損害,而其盡職進行監(jiān)管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藥害的發(fā)生。如此一來,藥品監(jiān)管領域因為滿足了裁量收縮的要件而發(fā)生裁量收縮的情形。如果在現有且能夠使用的科學技術條件之下,行政機關在制定監(jiān)管政策、開展監(jiān)管活動時未盡到其審慎的職責,為履行其必須行動的義務而造成監(jiān)管過失時,就應當承擔國家賠償的責任。

        (二)特殊用藥中的國家補償

        依據大陸法系行政法學傳統(tǒng)理論,國家補償與國家賠償的區(qū)別在于引起爭議的國家活動是否合法。國家賠償是對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予以填補;國家補償則是對基于合法行為的損失予以填補。?See Calandrillo,Steve,Vanishing Vaccinations: Why Are So Many Americans Opting Out of Vaccinating their Childre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Journal of Law Reform,Vol.37,p.353,2004.當合法的國家公權力行為造成了公民的損害時,國家應當承擔相應的國家補償責任。在一些特殊藥品的用藥過程中,國家出于防范公共衛(wèi)生風險等目的,運用公權力手段積極介入,干預了公民個人的用藥計劃,在藥品發(fā)生致害時,將有可能承擔相應的補償責任。

        這一類事件中最為典型的是疫苗接種行為。為防止大規(guī)模疫情發(fā)生和保證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國家積極運用公權力,制定了疫苗接種的國家計劃,用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方式或激勵性的行政指導方式引導公民進行預防接種。但是,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之下,疫苗所存在的副作用不可能被完全消除而達到百分之百的安全。?參見孔祥穩(wěn):《風險社會視角下合規(guī)疫苗接種致害的國家責任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即使行政機關能夠通過嚴格的監(jiān)管實現疫苗質量的合格以及對規(guī)范接種的保障,也無法避免發(fā)生接種致害的可能。

        預防接種的目的是防止大規(guī)模疫情發(fā)生和保證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屬于對公共利益的追求。但在追求公共利益的過程當中,因為難以控制的藥物固有風險而造成了一些人的嚴重傷害乃至死亡。這種損害的發(fā)生無疑是國家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造成的特別犧牲,基于公共負擔人人平等的理念,應由國家對此種傷害進行負擔,提供補償。基于此,我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46條作出規(guī)定,因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造成受種者死亡、嚴重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的,受種者有權利獲得一次性的補償。同時,該條例還授權各省級人民政府制定其本省的具體補償辦法。應當說,疫苗接種領域確立了統(tǒng)一的國家補償制度值得肯定,但《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對于國家補償責任規(guī)定的籠統(tǒng)和含糊也導致了實踐中補償范圍過窄、補償程序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的出現。疫苗接種等特殊用藥制度中的國家補償制度仍需以實現充分救濟為關注點進行進一步完善。?需要說明的是,在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進行肯定的情況下,有研究者具體區(qū)分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和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并主張由救助制度過渡到補償制度。具體可參見陳彬:《由救助走向補償——論刑事被害人救濟路徑的選擇》,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等文。本文并不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而在宏觀層面統(tǒng)一使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三)國家救助制度

        200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提出“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積極開展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對因犯罪行為導致生活確有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親屬提供適當的經濟資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進和諧”。2009年3月,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八個部門發(fā)布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進行了系統(tǒng)說明,隨后各地開始與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相關的實施細則并付諸實踐。

        根據《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表述,之所以要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一大原因是“賠償義務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大量存在”,致使“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依法要求賠償經濟損失的權利不能實現,生活陷入困境”,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上述特點與大規(guī)模藥品致害事件中的特點基本契合。當大規(guī)模藥品致害事件發(fā)生時,所涉責任主體往往無力支付高昂的賠償金,致使受害者無法得到充分救濟。而因為藥品致害事件的受害者需要支付大量的醫(yī)療費、護理費等費用,一旦無法得到充分救濟,生活極易陷入困境。而當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受到侵害且無力支付高昂醫(yī)療費用的受害者及其家屬救濟無門的情況出現時,社會安定和諧極難保證。

        因此,從維護社會安定,維護公共秩序與公共安全的角度出發(fā),在藥品安全領域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完全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對于構成犯罪的違規(guī)藥品致害事件,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在無法循其他途徑獲得救濟時,可以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身份要求相關機關提供救助。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制度僅能作為補充性的救濟途徑,當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無法通過民事賠償、社會保險等方式獲得救濟,導致生活困難時才可主張。在救濟范圍上,應當局限為因假藥、劣藥致害而死亡或重傷、殘疾、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的人。在救濟金的支付上,也僅應當在一定數額范圍對醫(yī)療費、護理費等直接支出填補,而不應當支付精神撫慰金,以免給財政帶來過重的壓力。

        (四)救濟基金制度

        合規(guī)藥品可能產生的損害是藥品固有性質導致。即使藥品經過臨床、非臨床試驗得出安全結論,也僅能說明在試驗樣本下藥品具有相對安全性,而不能保證真實用藥條件下的絕對安全。在這種情況下,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對于其無法控制的風險不應當承擔過多責任,對產品責任擴張適用的救濟辦法并不可取。從分散風險的角度出發(fā),建立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基金的制度對受害者進行救濟這一主張更為合理。由國家主持設立的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基金具有公法上社會保障與私法上補償相結合的屬性,旨在通過基金分散合規(guī)藥品可能帶來的損害風險,減輕醫(yī)藥企業(yè)壓力,保障救濟的充分和有效。

        藥品不良反應基金可由國家藥品監(jiān)管部門主持設立,并建立專門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和藥品不良反應的確認等職責?;鹳Y金可從以下幾個渠道獲得:(1)從國家上一年度對藥品企業(yè)所征收稅金中按比例提取一部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國家稅收的基本屬性,對藥品行業(yè)所征收的稅收用以保障藥品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具有正當性。(2)從所有注冊登記的制藥企業(yè)、藥品企業(yè)的年銷售額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注入,逐年征收。同時,應當明確對于制造或銷售的合格藥物發(fā)生致害事件的市場主體在下一年度增加征收額,從而防止醫(yī)藥企業(yè)因不良基金的存在而降低對藥物研發(fā)、生產、銷售的注意義務。?同注④。(3)國家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資金配比,以展現國家在維護公共安全、保障民眾權益中所承擔的公法職責和人道關懷,并照顧到我國醫(yī)藥產業(yè)藥品企業(yè)規(guī)模有限、財力不足的現狀。(4)社會各界的捐款,以體現基金所具有的公益性質。

        需要注意的是,有學者提出,在風險社會到來的大背景下,面對合規(guī)藥品致害情形,應當著重發(fā)展所謂的“國家衡平補償責任”。也即在特殊事故或特別狀態(tài)導致某些特定人無可避免地成為受害者時,國家基于社會正義的理性,對遭受到特別人為或制度性災難的人予以補償。?此種觀點值得商榷。所謂的“國家衡平補償責任”在事實上已非傳統(tǒng)行政法學所論及的國家補償責任,而更接近于社會法范疇內的社會救濟及社會保障制度。

        固然,在風險社會到來的大背景下,國家責任需要更多考量結果正義,從而淡化責任追究而更多面向救濟提供,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補償的范圍將無限擴大,乃至于與社會保障毫無區(qū)分。從功能上看,國家補償制度的著眼點在于,當公權力機關因為追求公益而無可避免地侵害私人利益時,國家有義務填平公民的特別損害以實現社會公正。而社會保障制度的著眼點則是對于因特殊原因陷入窘境的公民提供生存上的救助與保障,從而體現國家的人文關懷。在提供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的過程中,國家并不探尋這種窘境是否與公權力侵害有關。所謂的“衡平補償”毫無疑問“與公權力之間欠缺直接而緊密的關聯”,是將廣義上的、并不由公權力行使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害納入國家補償的范疇,不僅有可能造成國家責任的無限擴張,導致財政壓力,還將導致行政補償制度與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混淆和混亂。

        六、結語:拒絕木桶效應

        在藥品安全制度體系中,事前、事中監(jiān)管制度因為能夠從根源上減少藥品安全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往往受到監(jiān)管部門的重視。而當事后救濟制度發(fā)揮作用時,藥品安全事件已經發(fā)生,監(jiān)管部門的重點通常放在追責和填補監(jiān)管制度漏洞上,事后救濟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尤其容易被忽視。這種習慣性的誤區(qū)直接導致了救濟制度成為制約藥品安全整體制度體系的“短板”。

        從我國現行制度觀之,以藥監(jiān)機構的改革為抓手,藥品規(guī)制體系的事前和事中監(jiān)管制度一直處于完善過程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統(tǒng)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jiān)管制度”也均是在關注藥品產業(yè)鏈條的前端和中端。對于消費鏈條的后端,國家雖建立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但側重點依然是矯正市場秩序和便利管理。

        總體而言,我國藥品安全事件中的事后救濟制度遠遠滯后于藥品管理體系的整體發(fā)展,既無法在個案中對權益受到侵害的公民提供救濟,更無法在公共安全定位下完成保障“公共安全”這一重任?,F實要求國家必須在公共安全的定位下全面審視藥害事件的救濟機制,及時進行修構與完善,從而補齊木桶的短板,建立真正系統(tǒng)、有效的藥品安全保障機制。

        孔祥穩(wěn),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救濟藥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偽劣藥品才會有不良反應?
        水果藥品
        藥品采購 在探索中前行
        不當解雇之復職救濟制度的反思與完善
        關系救濟
        “美國人領取救濟”圖辨析
        藥品審批改革提速
        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誰贏誰輸?
        論私力救濟
        藥品集中采購將走向寬松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 福利在线国产|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 国产成人色污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视频中文字幕| 天天狠天天添日日拍|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两个人免费视频大全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av色婷婷网站 | 久久免费亚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高|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48久久国产精品性色aⅴ人妻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 中文字幕大屁股熟女乱|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一区二区在线亚洲av蜜桃| 久久少妇高潮免费观看| av国产传媒精品免费| 四虎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久久yourpan|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福利| 色佬易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人妻丰满多毛熟妇免费区| 男女啦啦啦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亚洲欧美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给我看免费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