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華
1.營造氛圍,體驗語用
【試教片斷1】熱身環(huán)節(jié),先播放歌曲視頻“My schoolbag”,再播放A部分Let’s do視頻,接著是游戲“I say,you do”。
【教學片斷1】播放完“My schoolbag”歌曲后,教師先示范問學生:What’s in your schoolbag?然后再讓學生互相交流書包里有什么。
【教學對比】試教中的歌曲和Let’s do都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快速進入到英語學習的狀態(tài),但Let’s do與歌曲的作用重復,“I say,you do”是讓學生聽懂教師指令做出相應動作的游戲,與本課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不是特別密切。改進后,教師利用前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前畫一畫、寫一寫書包里有什么。經(jīng)過課前的預習,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生有話可說,也敢于、樂于、急于用英語表達自己書包內(nèi)的物品,本課主題更加鮮明、簡潔,語言運用更加自然、真實,也實現(xiàn)了用英語交流的目的。
2.串聯(lián)情境,豐富語用
【試教片斷2】
(1)教師表演,引入主題。準備上新課了,但教師找不到書:Where is my schoolbag?Oh,I lost my book.”接著,教師夸張、著急地尋找自己的課本,由此適時教學難點單詞“l(fā)ost”,并引導找到書的學生說:Here it is.通過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理解“l(fā)ost”和“Here it is.”的意思。
(2)頭腦風暴,激活舊知。筆者設計了一個情境:一年級的小朋友總是丟東西,他們都在著急地找東西,請同學們幫幫他們。第一位小朋友Ann丟了書包,她可以去哪里找呢?從而引出地點標題“Lost and Found”,圖中出示了一個箱子,里面裝有許多丟失的物品,讓學生猜一猜Ann丟失的書包是什么顏色: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it?利用頭腦風暴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
(3)猜物游戲,學習新詞。第二位小朋友Andy也丟了書包,同樣以“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it?”的問題引導學生猜,但Andy的書包里只有“An English book,a notebook and two toys.”,從而引出課文內(nèi)的句子,并教學新單詞“notebook”和“toy”。
(4)學習課文,解構(gòu)文本。第三位小朋友May也丟了書包,同樣以“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it?”的問題引導學生猜,但May的書包里有一本故事書,故事的內(nèi)容就是課本內(nèi)容。
【教學片斷2】筆者對該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進。先插播一小段《爸爸去哪兒》的音樂并出示其圖片,然后設計任務,要求Kimi,Angela,Cindy,Tian tian,Shitou完成村長交給的任務,尋找失物的主人,請同學們一起幫忙:假如你要找失物的主人,你會問什么?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學會用“What colour is the schoolbag?What’s in it?”提問。然后分別出示兩張任務卡。第一張任務卡,請學生幫Kimi尋找藍色書包的主人,書包里裝有“An English book,a Chinese book,a math book,a pencil box and three story books”;第二張任務卡,請學生幫Angela尋找紅色書包的主人,書包里裝有“A story book,a notebook,two toys, three keys and some candies.”。
【教學對比】試教中,設計一年級新生尋找失物的情境,雖然貼近生活,但情境不夠真實,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預設答案回答問題,話語權(quán)受到嚴格的限制。而且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既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又花費了較長的時間導入課文的學習,降低了教學效率。修改后,筆者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電視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為情境,讓學生思考問題“If you want to help them find the owners,what will you ask?”,通過這一情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語用動機,激活其英語思維,培養(yǎng)其學會提問、運用語言的能力。第一個任務是幫Kimi找書包,遵循了《英語課程標準》提倡的“做中學”理念,復習舊知。第二個任務是幫Angela找書包,注重了單元整體教學,將B部分的四個新單詞融入其中。因為本課的對話中,出現(xiàn)了“a notebook,two toys”兩個新單詞,“key”和“candy”兩個單詞的發(fā)音不難,難點在單詞的單復數(shù)形式,所以我在板書時,特別區(qū)分了單復數(shù)形式,讓學生在對比中觀察、歸納、總結(jié)單詞的單復數(shù)形式。然后,Angela被書包里的故事書吸引了,我們和她讀一讀這本故事書,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就是課文內(nèi)容。
3.應用主題,提升語用
【試教片斷3】在學習課文內(nèi)容前,第一步,學生聽錄音,回答問題:(1)What did Zhang Peng lose? (2)What colour is ZhangPeng’sschoolbag? (3)What’s in it?;第二步,出示文本框架,讓學生同桌交流,再看動畫視頻檢查答案;第三步,聽錄音跟讀,注意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第四步,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教學片斷3】在第一步前增加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對課本插圖進行加工,在圖中的失物箱內(nèi)加入更多的丟失物品,讓學生觀察圖片,預測張鵬丟失的物品;第二步,帶著問題“What did Zhang Peng lose?”聽錄音,檢查學生自己預測的答案;第三步,學生第二次聽錄音回答問題:(1)What colour is ZhangPeng’sschoolbag?(2)What’s in it?
【教學對比】此環(huán)節(jié)增加了看圖猜測這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讀圖和觀察的能力,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給其更多的表達空間。聽課文內(nèi)容由一次增加為兩次,第一次是整體呈現(xiàn)課文內(nèi)容,了解課文大意;第二次是聽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蚣芪谋镜倪\用,又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開口交流的機會,提升了其理解能力。
4.延伸主題,拓展語用
【試教片斷4】第四位小朋友Terry不見了鉛筆盒,讓學生猜一猜他的鉛筆盒是什么顏色,里面有什么。又進行了一輪頭腦風暴,發(fā)現(xiàn)鉛筆盒內(nèi)有一張任務卡,任務卡里有兩個任務,請學生在兩個情境中任選其中一個,與同桌創(chuàng)編對話。
【教學片斷4】第三張任務卡:請學生幫Cindy尋找黃色鉛筆盒的主人,里面裝有“a pen,an eraser,a ruler and two pencils.”。教學前準備好如下不同的卡片藏在四個小組中,找失物的學生要根據(jù)任務卡上的內(nèi)容尋找失物。然后再設計四人小組活動,兩位學生分別幫天天和石頭找失物。
兩位學生手上各持四張失物卡(如上圖),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活動。找到失物后,對學生及時表揚:You are great.Please help the people who needs help.But put your things in the right place.Don’t always lose your things.
【教學對比】試教中,教師將學生的書包和文具盒裝在一個紙盒內(nèi),讓學生表演對話,但講臺上的書包和文具盒的顏色都不一樣,學生只要問“What colour is your schoolbag/pencil case?”,就不用再問“What is in it?”,這樣的情境缺乏真實性,不能真正達到使用語言的目的。修改后,學生手上不同的信息卡含有信息差,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其想說的欲望,讓學生真正地運用語言,檢測了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及時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文化教育。
1援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提升語言運用的情境性?!队⒄Z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不僅應該考慮該情境與主題教學內(nèi)容的相關(guān)性,還要考慮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語言儲備和語言能力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設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真實語境,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機會。在課例中,筆者雖然運用教材主題“Lost and Found”,但學生似乎不能感受到主題的真正意思。為了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筆者加入了《爸爸去哪兒》的情境,將語言的趣味性、真實性和工具性融為一體,遵循了新課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基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提升語言運用的重復性。教材中一個單元一個話題,知識的滾動復現(xiàn)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已學的知識會慢慢忘記。為了將已學語言知識不斷地重現(xiàn)、鞏固和運用,使學生大腦中的語言信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教師可以采用頭腦風暴,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還能讓其獲得話語權(quán)。課前,筆者圍繞單元話題“What’s in your schoolbag?”開展頭腦風暴,激活學生關(guān)于文具和書本等已學詞匯的知識,并在板書上下足工夫,左邊是單數(shù)物品,右邊是復數(shù)物品,用紅筆標出復數(shù)中的“s”或“es”。通過板書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jié)、復習單復數(shù)的用法,并為理解單元話題內(nèi)容做好鋪墊。
3.基于教師的提問,提升語言運用的思維性?!队⒄Z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英語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應堅持“抓”與“放”相結(jié)合。在本課中,教師設計的前置作業(yè)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并促使學生預習了新課的核心語言,在Free talk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自然、真實、高效。當詢問學生幫助別人尋找失物時,應該怎么問?教師富有思維含量的提問給學生留下了自主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4.基于活動設計的形式,提升語言運用的趣味性。信息差是指人們對事物或?qū)θ肆私獬潭鹊牟罹唷S捎谶@種差距的存在,彼此都想了解對方的信息,人們才有必要進行傳遞和交流信息的言語活動,從而達到一定的信息平衡,實現(xiàn)交際目的。只有存在雙方信息差的交際才是真實的交際,才有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沒有信息差,就不可能有真實的語言交際。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不同的失物卡,讓學生根據(jù)任務卡尋找失物,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其思維潛能,調(diào)動其使用所學語言的積極性,并在實踐中促進學生語言的內(nèi)化,真正提高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5.基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語言運用的人文性。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性質(zhì)。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guān)注學生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更要對學生的情感加以影響。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美好的情感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要改變過去重知識運用、輕情感滲透的現(xiàn)象,始終圍繞新課標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參與活動、充分運用語言的同時達成學習目標,培養(yǎng)美好的情感。
總之,一堂有效的英語課應該有適當?shù)恼Z量、恰當?shù)那榫?,并能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需要教師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教師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用材料,并提供機會讓學生感悟和運用語言,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提高學生語言使用的敏感性,學生就完全有能力在語言交流中理解并習得目標語言,并逐步有意識地在適合的語境中自主運用,真正實現(xiàn)在真實的情境中靈活、得體地使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