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北京春秋旅行社的導(dǎo)游員張小龍來說,每一天都是送走盡興而歸的老客人,迎來乘興而來的新客人,這十余年他也算不清到底接待過多少客人,收到過多少客人的表揚信了。但讓他最記憶猶新的還是新世紀將至的那一年。
2000年金秋10月,張小龍接到了一個來自四川的老年旅游團,全團28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旅行社考慮周到,除司機、導(dǎo)游及隨團醫(yī)生之外,還特意安排了隨隊攝像師,為那些老年人留下在首都美好的記憶。
在那個年頭,攝影機對于大家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玩意,第一天,程攝像師每每把攝像機對準興致勃勃的團員們時,他們都會馬上安靜下來、停頓下來,好像生怕影響了影像的效果。原來他們還沒有了解攝像與攝影的區(qū)別,所以倒把場景搞得不太自然了。
張小龍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之后,開動腦筋想出辦法,讓這次旅程的記憶變得更加精彩。他發(fā)現(xiàn)大家在吃團餐的時候都會有很多隨機動作,非常自然。他把攝像的目標定在了吃北京烤鴨上面,對于第一回品嘗烤鴨的老年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好演員。他提前叮囑餐廳先把整只鴨子擺到桌上,以便攝像師先從烤鴨的特寫開始。推遠景,游客吃飯的全景,中景,鎖定目標游客聚精會神的動作,盯著鴨子,轉(zhuǎn)特寫,手部動作,取荷葉餅,夾鴨片,夾蔥白、黃瓜條,涂面醬。游客顯然領(lǐng)會了他的意圖,用力地卷疊起鴨餅,動作幅度非常大,達到了設(shè)想的預(yù)期。緊接著鏡頭移到了游客的嘴部特寫,在游客把鴨肉包送到嘴邊時停頓了一兩秒,正好能達到影視上需要的“蒙太奇”效果,十分完美。
第三天在頤和園,張小龍更是特意地安排了一場小型的聯(lián)歡會,在廓如亭中大家都按張小龍的安排,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節(jié)目:革命歌曲、地方戲曲、還有當年的樣板戲……大家高興得不亦樂乎,在攝像機前盡情地展示自己,再也沒有一點拘謹。
此行,團員們都收獲了長久的快樂,張小龍也收獲了滿滿的自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更加認真,還經(jīng)常做一下導(dǎo)游兼“導(dǎo)演”的工作,以捕捉下游客美好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