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除泛指各地名山外,也有其具體所指。
“五岳”為華夏名山之首,是遠(yuǎn)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拔逶馈笔且灾性瓰橹行?,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并以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名聞天下,象征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有景觀和文化的雙重意義。
傳說中的“三山”,指海上的“三神山”。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有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因?yàn)槭巧裣删幼〉牡胤?,“三神山”格外令古人神往,在古代小說、戲曲、筆記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真實(shí)的“三山”,目前廣泛流傳的說法有兩種,一說為安徽黃山、江西廬山和浙江雁蕩山,另一說為安徽黃山、江西廬山與四川峨眉山。相比之下,第一種說法認(rèn)可度更高,因?yàn)槎朊忌奖旧頌樗拇蠓鸾堂街唬砸话悴话阉貜?fù)列入“三山”之中。
“三山五岳”在中國雖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因此顯得格外險峻。此外,位于南方的“三山”繼“五岳”之后成名,也能反映出華夏民族的文化是由中原逐漸向南擴(kuò)展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