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曉,蔣華豐
(1.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2.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
?
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基于經濟非瓦爾拉斯特征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胡曉1,蔣華豐2
(1.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2.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
摘要: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決定了我國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具有必要性和被動性。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對投資和消費傳導機制具有非對稱性,并導致市場破產機制失效、產業(yè)結構資本密集化以及資本增值脫離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領域實現,使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也促使要素收入分配更加向資本傾斜,而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越來越低;基于中國統(tǒng)計數據的實證分析結果支持上述結論。應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貨幣政策主動性;加快資本市場建設,改善中小企業(yè)的融資渠道;適度發(fā)展虛擬經濟,防止資產價格劇烈波動;遵循優(yōu)勝劣汰原則,發(fā)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作用;并建立和完善再分配體系。
關鍵詞:勞動者報酬;資本報酬;寬松的貨幣政策;要素收入分配;非瓦爾拉斯經濟;貨幣供應;收入差距;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持續(xù)演進,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而資本報酬(這里把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yè)盈余兩項看作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較快。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51.45%下降到2007年最低時的39.75%,資本報酬的比重則由34.48%上升到44.43%,具體情況見表1。盡管中國的統(tǒng)計口徑在2004年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也有專家對統(tǒng)計口徑變化的影響進行了估算,但都發(fā)現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并不影響勞動者報酬在GDP中份額的下降趨勢。李稻葵(2007)指出GDP中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已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武小欣(2007)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和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收入法GDP的結構,發(fā)現中國勞動者報酬比重低于上述5國10多個百分點,而資本報酬的比重則高出10多個百分點。
中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勞動者報酬與資本報酬之間的比例關系與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存在的較大差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作為發(fā)展中轉型大國,初次分配在決定整個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影響收入分配的最終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整體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李實(2007)指出,過去十年來勞動收入份額不斷下降是中國個人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勞動者報酬在GDP中所占比例持續(xù)下降反映出中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加劇和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這不僅關乎和諧社會的建設,也關系到啟動國內消費需求等一系列經濟問題的有效解決。世界銀行的Kuijis(2006)認為,中國消費低迷不是通常認為的居民儲蓄增加的結果,而是由于勞動收入份額及居民收入占比降低。
表1 1994—2012 年中國收入法GDP結構/%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據整理。
關于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要素收入分配問題,學者們從經濟轉型、產業(yè)結構、二元經濟以及勞動力市場等視角進行了廣泛研究。盛洪(1993)認為,新的制度安排意味著新的利益分配方案,所以研究我國收入分配的核心問題是研究經濟轉型。林毅夫(2008)認為我國收入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遵循比較優(yōu)勢原則,要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應該大力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李稻葵等(2009)通過建立一個二元經濟模型,從工資性收入占國民收入(或GDP) 比例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得出了GDP中勞動者收入份額演變的U型規(guī)律。張全紅(2010)認為我國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經濟導致的巨大就業(yè)壓力、要素替代彈性和政府重視資本忽視勞動的政策取向等。龔剛等(2010)通過建立非均衡動態(tài)模型對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由于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工資不僅無法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做出反應,而且對勞動生產率和物價的變化也不敏感。
已有研究對我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及其演變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貨幣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余永定教授在“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演講時指出,貨幣政策是中國在保持增長的同時結構問題進一步惡化的根源。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的轉型國家,瓦爾拉斯均衡所要求的市場出清假設并不完全存在,價格機制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因而經濟處于非充分就業(yè)的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又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趨勢,即處于非瓦爾拉斯均衡狀態(tài)。在非瓦爾拉斯經濟下,價格調節(jié)機制失效,只能依靠數量調節(jié)機制;在財政實力有限的條件下,為使經濟擺脫非瓦爾拉斯均衡狀態(tài),有必要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以實現充分就業(yè)的目標。
盡管我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某些特定時期有過熱的現象或傾向,但更多的表現為局部過熱或結構性失衡,政府也只是通過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和利率手段進行調控,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在較長時期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同時,中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出口規(guī)模快速擴大,導致經常項目賬戶的持續(xù)大量順差;加上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以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大量的國外資金流入國內,在資本與金融賬戶下也形成大量順差。持續(xù)的雙順差使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在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勢必會大量釋放基礎貨幣并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快速擴張,造成了中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環(huán)境。因此,中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具有一定的被動性。
由于我國的利率自由化是逐步推進的,因而貨幣供應量是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程度的重要指標。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的貨幣供應量(M2)一直快速增長,從1996年以后,其增長速度在大部分年份快于GDP的增長速度,貨幣供應量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上升。這些數據表明了中國總體上寬松的貨幣政策環(huán)境。因此,本文基于中國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研究寬松的貨幣政策對要素收入分配產生影響的機制,并利用中國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以深化對當前我國要素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和認識,進而為深化我國收入分配改革提供政策啟示。
表2 我國貨幣供應狀況 單位:100 million yuan ; %
數據來源:相應各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
二、寬松貨幣政策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機制
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決定了我國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必要性和被動性,使得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也深刻影響到要素的收入分配。下面對貨幣政策影響我國要素收入分配的機制進行具體分析。
1.消費—投資機制
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最終要通過影響消費和投資來實現,因此,首先需要分析貨幣政策通過消費—投資機制影響要素收入分配的機理。根據國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國民收入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構成:勞動者報酬、折舊、生產稅凈額、企業(yè)營業(yè)盈余。而從支出法來看,如不考慮進出口、國際轉移支付和國際投資收入凈值的影響,則國民收入主要由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構成。因此有如下恒等式:勞動者報酬(W)+折舊(D)+生產稅凈額(T)+營業(yè)盈余(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用t表示年度則有:
Wt+Dt+Tt+Pt=Ct+It+Gt
假設政府預算平衡,即Tt=Gt,則有:
Wt+Dt+Pt=Ct+It
Wt+Pt=Ct+(It-Dt)
設NIt=It-Dt為凈投資,則有:
Wt+Pt=Ct+NIt
同理在t-1年,有恒等式:
Wt-1+Dt-1+Pt-1=Ct-1+It-1
Wt-1+Pt-1=Ct-1+NIt-1
設Rt=Dt+Pt為資本報酬,可得:
△Wt+△Dt+△Pt=△Ct+△It
△Wt+△Rt=△Ct+△It
△Wt+△Pt=△Ct+△NIt
假設資本報酬不用于消費而用于投資,勞動者報酬完全用于消費,即△Wt=△Ct,則:
△Rt=△It
△Pt=△NIt
由上式可知,增加的投資完全轉化為資本的報酬,增加的凈投資完全轉化為企業(yè)的營業(yè)盈余。
如果貨幣政策導致△Ct<△It,即消費的增加小于投資的增加,則有△Wt<△Rt,進而有:
△Rt/△Yt>△Wt/△Yt
也就是說,增加的GDP中資本的份額大,而勞動者報酬的份額低,從而導致資本報酬在GDP中的份額上升,而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份額下降。
由于受到文化、社會保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貨幣政策對消費的傳導機制缺乏,導致貨幣政策對消費和投資影響具有非對稱性,即貨幣政策更有利于投資的增加。因此,根據上述分析,這勢必會導致勞動者報酬份額的下降和資本報酬份額的上升。
2.市場破產機制
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如果勞動者報酬、折舊以及生產稅凈額不變,通過增加投資能夠提高企業(yè)的營業(yè)盈余。為了保持經濟快速增長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資產價格、信貸機制等傳導路徑影響和刺激投資,擴大投資規(guī)模,特別是在生產資料部門的投資規(guī)模,使資本能繼續(xù)維持較高的報酬率和利潤水平,從而避免了企業(yè)破產。因此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市場經濟中的重要調節(jié)機制——破產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用,導致社會固定資產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資本報酬率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同時,由于當年投資形成的資本在下一年需要提取折舊,為了維持企業(yè)利潤水平,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投資來支撐,寬松的貨幣政策正好能夠刺激投資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使投資獲得穩(wěn)定的回報率,從而導致資本報酬份額的持續(xù)提高。
3.產業(yè)結構機制
貨幣政策能夠影響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替代關系,持續(xù)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引起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其結果就是產業(yè)結構的資本密集化。一般來講,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的就業(yè)彈性相對較低。因此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對就業(yè)的拉動能力越來越弱,甚至出現有增長無就業(yè)的局面;相反,資本的報酬則能維持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因此由于產業(yè)結構的資本密集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刺激投資的過程中并不能有效促進勞動力就業(yè),或者說對就業(yè)的帶動能力較弱,結果是GDP中勞動者報酬占比降低,而資本報酬占比提高。
4.資本增值機制
根據貨幣數量論(MV=PQ),在貨幣流通速度穩(wěn)定的情況下,貨幣的增長率等于通貨膨脹率加上實體經濟的增長率。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貨幣的增長率遠大于通貨膨脹率加上實體經濟的增長率,可能的原因就是大量的貨幣從實體經濟部門流向虛擬經濟部門尋求更高的貨幣利潤。由于中國虛擬經濟部門發(fā)展滯后,虛擬資產的種類和規(guī)模有限,大量資金流入虛擬經濟導致虛擬資產價格快速上漲;與此同時,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了實際利率水平,從而提高了虛擬經濟部門的杠桿率。這些因素將導致虛擬經濟部門的利潤率水平高于實體經濟部門的利潤率水平,從而使更多的資金流向虛擬經濟部門,資本的積累和增值有可能完全脫離實體經濟部門而在虛擬經濟部門內部實現。流向虛擬經濟部門的這一部分資金,由于脫離了實體經濟部門,不能夠在實體經濟創(chuàng)造任何就業(yè)機會,但卻能在虛擬經濟領域實現增值和創(chuàng)造利潤,將會導致勞動者報酬占比的下降和資本報酬占比的提高,進一步加劇了勞動者報酬與資本報酬均衡關系的偏離。
三、貨幣政策影響要素收入分配實證檢驗
利用我國1990—2010年的統(tǒng)計數據,本文構建如下計量模型就貨幣政策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
LBBZt=α0+α1MPt+∑βiZit+μt
其中,被解釋變量LBBZ為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解釋變量MP為貨幣供應量*根據貨幣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中央銀行不能同時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由于本文研究樣本期內我國利率還未完全市場化,央行事實上一直把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重點,因此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基本能夠反映貨幣政策的松緊取向。(以M2衡量);Z表示控制變量*由于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為了準確分析貨幣政策的影響,需要對這些因素的影響進行控制。參考已有文獻并結合前面的理論分析,本文選取人均GDP、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城市化率作為控制變量。,包括人均GDP(RJGDP,衡量經濟發(fā)展水平)、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GOV,以政府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衡量)、城市化率(UR,以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三個變量。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見表3。
表3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首先對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從同時包含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開始,并采用Schwarz準則進行滯后項的自動選擇。具體檢驗結果見表4。LBBZ和MP都是非平穩(wěn)變量,為避免虛假回歸的出現,在對模型估計之前需要進行協(xié)整檢驗。由于LBBZ和MP單整階數相同,因而本文采用EG兩步法進行協(xié)整檢驗。以LBBZ為被解釋變量,MP為解釋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得到殘差序列et。然后對et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5。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et是平穩(wěn)序列,說明LBBZ和MP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
表4 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注:(C,T,L)分別代表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如(1, 0, 1)表示有常數項、無時間趨勢項、滯后階數為1。
表5 et(殘差)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
LBBZ和MP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可以對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6。從模型1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對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有負向影響,且參數在統(tǒng)計上顯著(1%顯著性水平),說明貨幣政策是影響勞動者報酬份額的重要因素,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勞動者報酬份額將下降。為了增強模型估計結果的穩(wěn)健性,加入控制變量,建立模型2。從模型2的估計結果看出,加入控制變量后,貨幣供應量對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的影響在統(tǒng)計上依然顯著(1%顯著性水平),且負向的影響方向不變,說明貨幣政策對要素收入的影響是穩(wěn)健的。因此,實證結果支持前面理論分析的基本結論,我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對要素收入分配有重要的影響,是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持續(xù)下降的重要原因。
表6 模型估計結果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決定了我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必要性和被動性,寬松的貨幣政策對消費與投資傳導的非對稱性影響、導致的市場破產機制失效和產業(yè)結構資本密集化以及資本增值脫離實體經濟部門在虛擬經濟部門內部實現,使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促使要素收入分配更加向資本傾斜,而勞動者報酬所占比例越來越低。我國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在短時期內還將難以改變,寬松的貨幣政策環(huán)境還將持續(xù)存在,因而目前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甚至還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在再次分配體系不健全、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勞動者報酬與資本報酬比例的失衡意味著社會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這不僅對社會公平與和諧造成影響,而且對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形成挑戰(zhàn)。因此,改善勞動者報酬和資本報酬之間的比例關系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貨幣政策主動性。凱恩斯主義的增長模式只適合于短期,并不適合于長期,靠貨幣政策支撐的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xù),靠廉價勞動力形成的競爭優(yōu)勢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因此必須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勞動者報酬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才能提高貨幣政策的主動性。
第二,加快資本市場建設,改善中小企業(yè)的融資渠道。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具有對銀行高度依賴以及國有銀行占主導地位的特點,而銀行信貸的獲取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中小企業(yè)很難獲取銀行的信貸支持,大型企業(yè)和國有企業(yè)則能獲取更多的銀行信貸。盡管貨幣政策環(huán)境寬松,但中小企業(yè)并不能獲取充分的資金支持,而中小企業(yè)是創(chuàng)造和提供就業(yè)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快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改變銀行獨大的金融格局,為中小企業(yè)融資和參與金融市場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積極推動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第三,適度推進虛擬經濟的發(fā)展,防止資產價格劇烈波動。經濟發(fā)展的虛擬化程度提高是必然趨勢。從長遠看,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沒有健全的虛擬經濟體系作支撐,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從短期看,由于中國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寬松的貨幣環(huán)境還將持續(xù),流動性相對過剩是常態(tài),因此將不可避免地有相當部分資金進入虛擬經濟領域。由于我國虛擬資產的規(guī)模和種類有限,導致虛擬資產價格虛高甚至泡沫化,進而誘導更多資金流向虛擬經濟領域追逐高額的貨幣利潤,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不但增加了經濟運行的風險,也擴大了國民的收入差距。因此,有必要擴大虛擬資產的種類,擴大虛擬經濟的規(guī)模,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防止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和過度投機行為。
第四,遵循優(yōu)勝劣汰原則,發(fā)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作用。中國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承擔了太多目標,貨幣政策既要保增長、促就業(yè),還要維護價格穩(wěn)定,甚至要保護企業(yè)免于破產,這導致貨幣政策實施效果與目標存在較大的偏差,呈現“一放就亂,一緊就死”的局面,也加劇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因此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針對性,回歸貨幣政策的本位,發(fā)揮市場優(yōu)勝劣汰機制的作用,淘汰低效企業(yè),化解過剩和落后產能。
第五,建立和完善再分配體系。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是核心,要維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寬松的貨幣政策還將持續(xù)較長的時間,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需要逐步轉變。在這種情況下,要防止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必須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并有效提高其效果。政府要通過財稅支持、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jié)收入再分配;同時,在再分配體制改革中,減輕貨幣政策對消費和投資傳導的非對稱性,也是改善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白重恩,錢震杰.2009.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tǒng)計數據背后的故事 [J].經濟研究(3):27-41.
龔剛,楊光.2010.從功能性收入看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國社會科學(2):4-68.
李稻葵.2007.中國GDP中勞動份額正逐步下降[N].財經,2007-07-02 .
李稻葵,劉霖林,王紅領. 2009.GDP 中勞動份額演變的U 型規(guī)律[J].經濟研究(1):70-82.
李實.2007.中國要在增長和分享之間尋求平衡[N].中國財經報,2007-08-28 .
林毅夫,劉培林. 2008.以初次分配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促進和諧發(fā)展:中國改革三十年的簡要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劉駿民.2003.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及其命題 [J].南開學報(2):34-40.
盛洪.1993.收入分配相關、交易費用相關及其它——兼答張軍[J].經濟研究(11):57-63.
武小欣.2007.我國宏觀收入分配結構變化對宏觀經濟均衡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5):13-19.
張全紅.2010.我國勞動收入份額影響因素及變化原因——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檢驗[J].財經科學(6):85-93.
KUIJIS L. 2006. 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 ?[R]. World Bank China Office Research Working Paper , No .5 .
CLC number:F124.7;F820.1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6)02-0034-07
(編輯:朱德東;段文娟)
Influence of Loose Monetary Policy on China’s Factor Income Distribution—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n Non-walrasian Economy
HU Xiao1, JIANG Hua-feng2
(1. Business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Xiangtan 411201, China;2. Guangd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Guangdong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The non-walrasian features in China’s economy made it necessary and passive to implement loose monetary policy. Because loose monetary policy has the asymmet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causes market bankrupt mechanism not effective, and leads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capital-intensive and capital gains deviating from tangible economy but from the virtual economy, these make income distribution more inclined to the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to GDP becomes lower and lower, the above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 of China statistics data. China should actively boost structural reform on supply-side, raise monetary policy initiative, accelerate capital market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financing channel of SMEs, appropriately develop virtual economy, prevent serious volatility of asset price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lay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 in resources allocation, set up and perfect income redistribution system.
Key words:labor income; capital income; loose monetary policy; factor’s income distribution; non-walrasian economy; monetary supply; income gap;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F124.7;F8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6)02-0034-07
作者簡介:胡曉(1975—),男,湖南衡陽人;講師,博士,在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任教、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和國際經濟研究。蔣華豐(1983—)男,湖南衡陽人;講師,碩士,在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任教,主要從事會計電算化、企業(yè)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2BJY091);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3YBA141)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1-20
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