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的徐先生
幾年前,我有幸自己開了個咖啡館。在離鬧市區(qū)不遠的一個安靜巷子里,30多平方米的兩間門面來之不易。轉讓費和房租都不算高,文藝情懷泛濫的我毫不猶豫地接手了店面。
我精心地做著規(guī)劃。裝修是個重頭戲,因為之前的門面是餐館,屋里骯臟油膩,我只好先清理雜物和垃圾,再陸續(xù)請工人師傅進場。在此之前,我盡量讓自己對一切做到胸有成竹,比如咖啡館的格調設計,墻體和地板的材料及色彩搭配,店內桌椅物件的擺放,產品定位等。
趁著裝修的空,我跑遍全城購買制作工具、原材料、桌椅、桌布、燈、書籍、植物、掛畫……閑下來就設計logo、制作燈箱、收集音樂,順便利用微博、社交媒體準備宣傳,忙得不亦樂乎。
一個月后,咖啡館基本成形,看著自己的夢想初具規(guī)模,欣喜之余也不忘思慮周全。我并不急著開業(yè),耐著性子又徹底地打掃了一遍衛(wèi)生;檢查設備與原料是否齊全;用一周時間熟悉吧臺的各項操作,邀請朋友測試產品。
開業(yè)前,我特別囑咐他們不要送花籃,只帶植物。朋友們陸續(xù)而來,沒有請服務員,只有我一個人在吧臺忙碌,但一切還算順利。
一個月后,朋友們來得少了,陌生的客人多了起來,我對咖啡館的日常工作也逐漸熟悉,小小的店,每天六七桌客人,幾百塊的收入。除了房租水電各種開支,多少能賺一些。一切變得有條不紊。
三個月后,我依然保持著熱情,每天很早開門打掃衛(wèi)生,放上音樂,煮一杯咖啡給自己。在等待客人光顧的時間里,的確如很多朋友想象的那樣,讀書彈琴,思考寫作,閑情無限。
形形色色的人走進了我的咖啡館,背包的驢友,約會的情侶,準備高考的學生,彈吉他的文藝青年,專注的作家。他們發(fā)呆、看書、聊天,有的健談,有的寡言,有的成了???,成了朋友,有的則再也沒有來過。
半年后,生意基本穩(wěn)定,我認識了很多人,也交了一幫朋友,卻感到疲憊和孤獨。疲憊是因為周而復始地工作,孤獨是因為與自己長時間獨處。朋友們偶爾光顧,每次告別離開,都感覺自己被遺落。
九個月后,生意依舊不溫不火,內心卻浮躁不安,堅持變得困難。
那時候年輕,沒有太大的商業(yè)夢想,生活幾乎靠理想支撐,對金錢的欲望不強。因此,容忍自己的懶散和放縱,容忍自己不良習氣的滋長。于是,咖啡館變得像是和朋友的私人空間。而我把情緒掛在臉上,不按時開門營業(yè),急于表達著自己。
一年后,我大學畢業(yè),轉讓了咖啡館。所幸的是大學沒有掛科,生意也沒有虧本,錢全部歸還家人。
事實上,我與很多帶著文藝小資情結的朋友一樣,曾以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年后雖然狼狽地退出,但時至今日,我仍覺得那是最難忘且最有意思的經歷。
那段時光讓我學會與自己相處。我還不斷地學習,不光在咖啡的制作及營銷業(yè)務上,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靜下心來讀書和學習也很重要。因為咖啡館的老板不應該只是個熟練的操作手,更應該熱愛生活,安靜內斂,有學識和人格魅力。與此同時,也懂得了與人交流不要急于表達,要學會傾聽,少談些咖啡館文化,那些都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累積,與其夸夸其談,不如靜下心來提升自己。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堅持,要善始善終,不要讓那些為夢想付出的努力狼狽收場。
時代青年(上半月)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