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適應北美高校的錄取標準,依然是華裔學生考慮的主要問題
十幾年前,在加拿大華人社區(qū)刷電線桿小廣告的江亞東怎么也沒想到,最初只有6個學生的奧數(shù)班能發(fā)展成為注冊學生超過1000人的課外培訓學校。
這所課外培訓學校坐落在多倫多城區(qū),學生大部分來自亞裔家庭,其中以第二代華裔居多。在過去十余年里,數(shù)十名在此學習過的亞裔青年被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美國常青藤大學和其他名校錄取,甚至有美國的華裔家長讓孩子從美國坐飛機來這里上課。
這所學校的發(fā)展過程本身,投射出亞裔、尤其是華裔群體與西方教育觀念的巨大差異。
最初都是亞裔學生
出國前,江亞東是中國一所高校教授計算機和數(shù)學建模課程。2002年,45歲的他來到加拿大工作后,不久便失業(yè)了,擁有博士學歷的他開始為生計作打算。
江亞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身邊的華人朋友們都認為孩子所在的中學數(shù)學教學過于簡單。
“加拿大公立學校的老師只管教學,沒有學生升學業(yè)績壓力,所以對于學生是否能上重點大學并不十分上心。”江亞東說,由此,他萌生了開個數(shù)學課外培訓班的想法。
而就在這段時間,加拿大的第二代華裔數(shù)量正在不斷增長。根據(jù)《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15年里,中國一直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最大來源國之一。2001年到2011年10年間,加拿大的中國移民人數(shù)增長率超過60%,人口增加超過20萬。
2011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加拿大,近50%的中國移民居住在安大略省,其中超過八成、約為22萬人居住在大多倫多地區(qū)。所以,在這座城市開設針對華裔孩子的課外培訓,市場足夠大。
另一方面,江亞東發(fā)現(xiàn),整個北美地區(qū)的中學生競賽制度十分健全,很多學科的競賽都是面對全體學生開設的。
北美名校對于競賽成績也同樣認可。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官網(wǎng)就為準備申請該校的高中生列出了六項國際競賽(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作為申請內(nèi)容,建議學生把這些競賽作為適應未來校園生活的重要準備。
不過,當?shù)夭]有針對競賽教學的培訓班,所以江亞東選擇了以競賽培訓作為切入點。
在決定開設奧數(shù)培訓班后,江亞東在多倫多各大書店轉遍了也沒有找到一本奧數(shù)課外培訓書。于是,2004年的春天,他回國購買了大量中學奧數(shù)競賽教材,帶回加拿大鉆研。
半年之后,他在多倫多注冊了培訓機構。2005年1月,他終于招來了6個學生,全是華裔,授課地點就是家里的客廳。雖然有過大學執(zhí)教經(jīng)驗,但如何使學生對奧數(shù)產(chǎn)生興趣成為他面臨的最大難題。
“如果把國內(nèi)的教材直接翻譯成英語,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很難被理解。對于在加拿大長大的孩子,國內(nèi)的奧數(shù)題目拐彎太多了。所以必須結合加拿大中學課本難度重新編寫英語講義,拋棄太偏、太復雜的題?!彼f。
與一位“虎媽”的吵架
2006年2月,江亞東首次帶領14名學生來到美國參加“哈佛—麻省理工大學數(shù)學競賽”。這個競賽是全美國影響力最大、名校理工科專業(yè)認可程度最高的高中數(shù)學競賽之一。
最終,兩名學生分別獲得幾何組第二名、代數(shù)組第五名的好成績。江亞東告訴本刊記者,前者次年就被斯坦福大學錄取了。
這次比賽后,江亞東的奧數(shù)班在華人社區(qū)開始小有名氣,學生也多了起來。江亞東開始把培訓班的課程從數(shù)學拓展到物理和化學。
此時,如何招聘到合適的培訓老師成了難題。
江亞東說,多數(shù)加拿大本地老師的教育理念都是“學生快樂最重要”。但是,這招致了很多華裔家長的不滿,他們希望孩子能學到“干貨”,而不是空有活潑的教學形式。而他招聘的華人老師,有不少卻因為英語口音太重而被學生投訴。
經(jīng)過不斷的面試、試聽和培訓,一些英語好的華人老師和課堂上“不扯閑篇”的本地老師被留了下來。
如今28歲的崔唯已經(jīng)在奧林匹克學校兼職教競賽物理六年了。北大物理系本科畢業(yè)后,崔唯來到多倫多大學攻讀量子物理學博士,2010年讀博期間,他來到奧林匹克學校當兼職講師。
崔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亞裔孩子的家長們都很重視競賽成績。如果某次競賽孩子表現(xiàn)不太好,家長就會與老師交流,細致分析孩子的問題。
不僅在加拿大,在美國亞裔美籍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視。
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艾米·辛(Amy Hsin)和密歇根大學教授謝宇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研究成果指出,刻苦努力是亞裔美籍學生學業(yè)優(yōu)異的主要原因,亞裔美籍學生努力的背后是亞裔美籍學生的父母更加重視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學業(yè)期望較高;移民身份使得亞裔美籍學生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有效地改善生活地位。
崔唯認為,讓學生提高競賽能力最有效的辦法還是“題海戰(zhàn)術”。“雖然‘題海戰(zhàn)術在國內(nèi)廣受詬病,但無論是在奧林匹克學校,還是在多倫多大學當助教的經(jīng)驗都證明,讓學生做練習都是最有效的方法?!?/p>
很多華裔家長也堅持,“必須要有課后作業(yè)”。
學校運營初期,除了編寫教材講義外,江亞東并沒有時間來編寫配套練習冊,很少給學生留家庭作業(yè),一位華人“虎媽”還為此與他吵了起來。
這位“虎媽”認為,奧數(shù)課程對孩子來說并不簡單,沒有家庭作業(yè),就無法消化與復習。此后,江亞東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來編輯各個科目的配套習題冊。
“潛規(guī)則”依然在
江亞東遭遇華人“虎媽”一點也不意外。幾年前,美籍華人蔡美兒出版的《虎媽戰(zhàn)歌》曾引起輿論對東西方教育觀點的廣泛爭論。
在北美本地,華裔對于當?shù)亟逃挠绊懸查_始顯現(xiàn)。
2015年末,美國新澤西州格羅夫爾中學的董事會曾就是否要降低四、五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標準進行過一場討論。
討論中,一邊是白人家長對于減負的支持,一邊是亞裔家長們的反對。學校董事會最終采取了白人家長的意見。
但是,亞裔對當?shù)厝私逃龖B(tài)度的改變正在發(fā)生。江亞東說,他的學校如今有幾十名學生不是亞裔,很多白人學生就是家長向亞裔家長“取經(jīng)”時被推薦來的。
崔唯也說,一些白人家庭對這種模式的課外培訓還是很感興趣的。
但是,適應北美高校的錄取標準,依然是華裔學生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一些家長向江亞東反映,雖然孩子在學校理科成績很好,但語言成績和演講技能都很一般。即便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第二代移民,由于家長的母語不是英語,孩子的語言和文化知識還是少于本地孩子。于是,江亞東決定請有語言經(jīng)驗的本地老師開設演講課和辯論課。
據(jù)江亞東介紹,辯論課開課之初效果并不好,但是,通過招聘本地辯論教練授課、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總結辯論技巧等方法,一些學生開始在辯論競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2014年,一名學生在約克大學舉辦的中學生辯論賽中獲得冠軍,次年她憑借中學階段的優(yōu)異成績和辯論特長被哈佛大學錄取。
不過,一些證據(jù)表明,亞裔至今仍然在申請北美頂尖大學時處于劣勢。
2015年10月,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發(fā)表的一篇題為《美國亞裔,不再沉默》的文章指出,美國亞裔要在SAT考試中,比白人學生高出140分才能進入同樣的私立大學,而黑人學生的考分可以比華裔學生低310分。其中的“潛規(guī)則”就是,頂尖學校錄取黑人學生和西班牙裔學生的分數(shù)比較低,這是考慮到這些族裔在過去的遭遇;貴族、體育明星、政界家庭和富豪(這里很少有亞洲人)給學校捐了大樓,他們的孩子就可能占去錄取名額,因此,光有成績的華裔進名校的機會就更小了。
文章指出,盡管美國華裔鼓勵孩子多元化發(fā)展——參加辯論賽、公益活動、體育運動,學習音樂,參與任何可以增加錄取率的活動,但很多在這些領域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還是被常春藤大學拒之門外。
(特約撰稿張傳瑋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