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玉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遼寧大連 116081)
試論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德思想的實踐
王乃玉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大連116081)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改造中國耗費畢生精力,在探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也曾走過不少彎路,經過不斷地反思與總結,形成新三民主義思想。其中國際戰(zhàn)略思想是孫中山晚年時期思想轉變之后的重要思想,也是他的外交指導思想。
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德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革命者和民主主義者,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偉大的革命事業(yè),為將三民主義推行到全中國,他不僅僅依靠本國的革命力量,同時還積極尋求國外的幫助。孫中山在《實業(yè)計劃》中充分表露了想要借助外援來完成中國革命事業(yè)的想法,早年間也曾尋求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的幫助,但因種種原因而失敗。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震醒了整個世界,對中國的革命也產生巨大影響,讓孫中山看到了中國革命的新希望,以俄為師的想法逐漸付諸實踐。孫中山先生不僅僅有聯(lián)俄的思想,還有向德國學習的想法,“德國的特殊國力、國情也曾引起孫中山的注意,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曾多次主動派人與德國的各界人物接觸,以求得德國給予廣州政府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援助。”[1]雖然這些努力慘遭失敗,但是給后來的南京政府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潛在軍事支援。
孫中山思想之大成匯集在“三民主義”之中,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目標,而其思想深處的閃光點之一是“新三民主義”中的“聯(lián)俄”思想。孫中山對蘇俄的認識是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過去孫中山一直致力于推翻清王朝,建立全新政府,然而這一政治過程屢遭失敗,甚至到了不惜改組同盟會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地步。正當孫中山在尋找革命道路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并大獲成功,這似乎讓孫中山看到了另一條道路。
自辛亥革命始,中國國內政局一直不穩(wěn),各軍閥之間為爭權互相混戰(zhàn),各帝國主義也紛紛尋找在華代理人,加之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的徹底失敗,使得孫中山進一步認清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真實面目。在看到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孫中山便向蘇維埃政府發(fā)出了賀電:“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斗爭,表示十分欽佩,并愿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2]這只是孫中山對蘇俄革命表現(xiàn)出的一種贊賞態(tài)度。鑒于蘇俄革命成功后產生的巨大影響,孫中山萌發(fā)了向蘇俄學習的愿望。1921年8月,在復蘇俄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說到:“我希望與您及莫斯科的其他人獲得私人的接觸,我非常注意你們的事業(yè),特別是你們蘇維埃的組織,你們軍隊和教育的組織?!保?]
蘇俄政府也做出積極回應,在十月革命后發(fā)表的第一次對華宣言時表示:無條件地放棄帝俄攫取的一切在華權益,并號召“中國人民和俄國農民工人及紅軍相提攜,為自由而戰(zhàn)”[4],使得孫中山看到了蘇俄對待中國的平等態(tài)度,加速了其轉向蘇俄學習,并建立中俄聯(lián)盟的想法。作為剛剛成立的國家,蘇聯(lián)也亟需國際聯(lián)盟。于是在蘇聯(lián)召開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上,列寧作了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的報告,就要求“共產國際應當同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lián)盟”[5],在大會結束之后,便派遣馬林作為共產國際代表來華談論中俄結盟的問題。孫中山在與馬林會見交談后,進一步認可并形成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的思想,強調蘇俄“乃農工兵政府,即以為農、為工、為兵者組織而成之政府”[6],而“英美共和國皆舊式的,今日惟俄國為新式的,吾人今日當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國”[3],明確提出要向蘇俄學習。
1923年《孫文越飛》宣言簽訂并聲明:“中國最重要最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tǒng)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關于此項大事業(yè),……中國當?shù)枚韲鴩褡顡礋嶂?,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也”。?]這份宣言充分表明了孫中山放棄了對帝國主義的幻想,把目光投向了社會主義的蘇聯(lián)。這次宣言標志著孫中山聯(lián)俄思想的正式實踐。宣言簽訂后,孫中山再次派廖仲愷到日本熱海與越飛繼續(xù)會談,時間達一個月左右,對宣言具體化。幾個月后,為履行宣言的協(xié)定,鮑羅廷于1923年8月來華擔任國民黨的首席政治顧問,幫助國民黨進行改組。
孫中山的聯(lián)俄思想的變化是隨著他對蘇俄認識的加深而改變,后期蘇俄對中國武器彈藥及經濟支援的承諾也陸續(xù)實現(xiàn)。據統(tǒng)計,從1937年10月至1939年8月,蘇聯(lián)向南京國民政府提供了的軍事物資,具體如下:“飛機985架,坦克82輛,大炮1317門,汽車1550輛,拖拉機30部,機關槍14025挺,槍彈16450萬發(fā),炮彈190萬發(fā),炸彈82300顆。1940年12月,蘇聯(lián)還向南京提供了150架戰(zhàn)斗機,100架快速轟炸機,近300門炮,500輛汽車的援助。從1938年3月到1940年,蘇聯(lián)先后給中國貸款4.5億美元,這些貸款不附帶任何條件和抵押,并把中國急需的飛機、大炮、坦克及其它武器彈藥、運輸工具、燃料等以低價折為貸款運到中國。這些武器裝備與物資對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起了巨大作用?!保?]
相比孫中山思想中明確的聯(lián)俄思想,其聯(lián)德思想卻顯得隱晦得多。對于德國的首次印象可以說是同盟會歐洲支部成立時,孫中山到訪比利時之后,順訪德國。旅德12日,孫中山親眼看到了德國國內蒸蒸日上的情景,對于德國國家的發(fā)展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同盟會為其舉行的一次餞別會上特別提到:“本會政綱中,所以采用國家社會主義政策,亦即此事?,F(xiàn)今德國即用此等政策。國家一切大實業(yè),如鐵道、電氣、水道等事務皆歸國有,不使一私人獨享其利。英美初未用此政策,弊害今已大見?!保?]可見其對德國國家政策的欣賞與青睞。1913年孫中山還曾與當時中國重要的伙伴日本首相桂太郎會面,并提及建立中、俄、德、奧、土、波六國聯(lián)盟的設想。雖然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但也側面反映了孫中山聯(lián)德思想的實踐。
在孫中山眼中,德國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國家,俾斯麥政府則是歐洲最有競爭力的政府,他贊賞俾斯麥武力統(tǒng)一德國并通過不斷增加社會福利來鞏固國家的手段。他把德國的經驗融匯到他的三民主義之一的“民生主義”理論中,吸收德國在社會改良與發(fā)展方面的經驗,試圖“運用國家的權利來緩和工人的貧困”。孫中山將其進一步發(fā)展為:“俾斯麥實行的是一種國家社會主義,”“這一原則就是我們所說的民生主義?!保?0]而此時的德國政府也樂于見到一個親德政權的存在,以此來與對德宣戰(zhàn)的北洋政府相抗衡,例如,曾在護法運動期間還援助孫中山巨款200萬美元。
對于德國的示好,孫中山看到了與德交好的新希望,更激進地向德國外交部提出:“中國(廣州政府)、德國以及蘇俄結成同盟的建議。”[11]為此,孫中山還專門制訂了一個中俄德三國聯(lián)盟的“西北計劃”,即蘇聯(lián)以孫中山的名義派一個師進入新疆,占領東土耳其斯坦省,然后利用新疆豐富的資源建立一個鋼廠和兵工廠,由三國聯(lián)合管理和經營。這個計劃益處頗多,首先,可以為孫中山領導的暴力革命提供物資援助;其次,這支軍隊可以作為一支奇兵,能夠快速從西北進軍,指抵北京;關鍵在于這支軍隊由孫中山掌權,可以幫助他建立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甚至是蘇維埃制度。
但是一切的預想設計隨著陳炯明的叛變而化為泡影,陳炯明將截獲的孫中山與德方人員的往來信件公布于眾,一時間國內外社會輿論紛紛,批評中德聯(lián)盟的聲音甚囂塵上,甚至對孫中山本人也進行強烈譴責。出于對孫中山之前聯(lián)俄思想的仇恨和畏懼,北京的外交使團對中德俄同盟一事也表示不滿,聳人聽聞地稱其為“過激主義”和“親布爾什維克”。德國政府迫于國際壓力,否認與孫中山方面有過相關的接洽,而孫中山也僅是承認有過這方面的計劃和打算,但未和德國方面有實質性的進展。
盡管這次孫中山的聯(lián)德設想未能實現(xiàn),但是深深影響到其他國民黨人,為后來蔣介石領導下的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展對德關系奠定了基礎,是孫中山留給國民黨人一筆重要的政治遺產。德國不僅在工業(yè)和武器方面給予中國幫助,同時輸入了許多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這些軍事人才對中國革命起了很大作用。南京國民政府與德國的軍事人才聘用關系開始于1927年對馬克思鮑爾的任用,在這之后長達十年蜜月的中德關系里,包括赫爾曼·克里拜爾、喬治·魏彩爾、漢斯·馮塞克特和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在內的曾供職于德軍之中歷任高級將領的優(yōu)秀軍事人才都曾到過中國擔任軍事顧問。國民政府曾計劃在1938年年底完成60個陸軍師的整理,以求達到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士兵武器裝備人員素質等方面的要求,經過德國軍事顧問訓練和培養(yǎng)之后,初步完成了對舊式中國軍人的改編。
針對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國防工事的筑造方面,德國顧問也給予了中國很大幫助。例如在抗戰(zhàn)初期,德國軍事顧問的直接指導建立的江陰要塞為中國軍隊撤離淞滬戰(zhàn)場贏取了時間。在軍隊建設上面,依照一戰(zhàn)時期德國陸軍水平所建立的教導總隊和陸軍87、88師等德械部隊在淞滬會戰(zhàn)中重創(chuàng)日軍,取得了諸如“廟行大捷”等局部的勝利,堪稱中國陸軍典范。中國軍隊的英勇表現(xiàn),事后也得到了對手的肯定,“在滬戰(zhàn)中支那軍隊的表現(xiàn)已說明,他們在戰(zhàn)爭理論和戰(zhàn)術運用方面,已接近了戰(zhàn)爭的精髓。在某些局部的配合,可以窺出平時訓練的有素。自動武器的配備率也普遍高于國內其他的部隊,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向?!保?2]
中德蜜月期終究因為德日關系日漸加深而告終。而接替德國對中國進行幫助的就是孫中山三國聯(lián)盟中的另一主角:蘇聯(lián)。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之后,蘇聯(lián)政府派出了以朱可夫為總顧問的蘇聯(lián)軍事代表團,并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來幫助中國抵御日本法西斯。
縱觀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德的外交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他為了實現(xiàn)革命目標不惜一切代價的精神。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孫中山一直試圖與德國建立更為親密的關系,并希望得到德國的經濟、軍事援助。聯(lián)德失敗之后,孫中山又學起了蘇聯(lián),同時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成功改組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正當革命前途一片光明時,孫中山為中國革命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盡管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德思想在屬于他的時代沒有完全實現(xiàn),但是為聯(lián)德所做的一切努力對于后來廣東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谷諔?zhàn)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依靠與德國的良好關系,基本完成了抗戰(zhàn)的準備工作。同時積極與蘇聯(lián)政府聯(lián)絡,在蘇聯(lián)政府的幫助下,中國迎來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洗刷了百年恥辱,也贏得了世界的普遍尊重。
[1]劉寧.孫中山與德國[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1):61.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500.
[3]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36;438.
[4]張磊.孫中山的后期政治生涯與三大政策[C].“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219-230.
[5]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6]黃季陸.總理全集.[M].成都:近芬書屋,1944:18.
[7]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51-52.
[8]黃修榮.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史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9]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319.
[10]馬振犢.1920年代國民黨人的聯(lián)德思想與實踐[A]. “192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27.
[11]田島信雄.孫中山與德國——兼論“中德蘇聯(lián)盟”的構想[J].南京大學學報.2009(3):75-91.
[12]朱孔寶,單衛(wèi)華.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對華作用之評價[J].學術界,1999(5):21-28.
[責任編輯王占峰]
K262
A
2095-0438(2016)09-0121-03
2016-06-10
王乃玉(1991-),女,黑龍江穆棱人,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