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有政
加強寫作訓練,形成良好人格
◎鄭有政
俗說話:“文如其人。”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格,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教學的引領,作文教學的滲透,顯露人格品性,培養(yǎng)關愛他人的品格,促使人格完善。
寫作訓練;良好人格;教師;學生
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農村中學,面臨著一種教育尷尬:本地孩子和外來民工子女大部分都處于情感荒漠地帶,他們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抱著一個“混”字糊涂地過日子。常因無聊而打架、上網或談朋友,獲得精神滿足,從而挨教師的批評、家長的訓斥。于是,每天就在沒人賞識甚至挨罵中度過,這對處于人格形成關鍵期的他們極為不利。急需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給予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完善人格。
作文是一種精神性的實踐活動,能與學生“自我”心靈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習作過程中,引導學生展現真情實感,描寫真人真事,評議典型事件,有利于學生接納自己,親近他人,形成信念,促進人格完善。筆者現把其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交流探討。
接納自己是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的前提。天下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做事都有成功和失敗的時候。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接納精神,使其不因自己的優(yōu)點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就有了不斷自我完善自己的動機和行為。七年級作文教學強調學生作文就是說真話,說自己心里想說的話,寫自己真實的見聞和感受。文如其人,學生在文章里顯露出的品性、心情和狀態(tài),這也是讓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的知覺過程。
接納自己,要先學會欣賞自己。例如,七年級學生初進校門,彼此都很陌生,渴望同齡人之間的人際交往,渴望把優(yōu)秀的一面展現給同學。于是,筆者讓他們先寫自我介紹,然后上講臺交流。要求描寫自己的外貌、性格、愛好、特長、理想等,把自己覺得最滿意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大家。有學生寫到:“我是一個非常愛玩的人,除了吃睡,別的時間都用在玩上……”雖然文章情感真實,但缺乏生活理想與情趣。但交流時,筆者仍以欣賞者的角色與學生平等地對話:“你都喜歡玩些什么?好玩嗎?”學生一聽玩,眼睛立刻一亮,來了精神。在筆者的鼓勵下,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起了他的“玩”,筆者很認真地聽他說完,并肯定了他的“玩”,告訴他把剛才的話寫下來就是一篇好作文。在這一習作與口語交際的結合訓練活動中,既讓學生展現了優(yōu)秀的自我,又進行了寫作訓練,還鍛煉了交際能力,甚至提高了個別學生的寫作興趣,改變了他的學習態(tài)度。
接納自己,要勇于克服缺點?,F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最大的缺點就是意志怯懦脆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要幫助學生克服這些缺點,就得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加以引導。例如,在體育活動課上,筆者組織班級同學跳山羊,有些學生跳得很棒,不時傳來陣陣喝彩聲。但其中有個女同學可能膽子小,試了幾次都不敢起跳,有些泄氣了,筆者認為這是幫助她克服膽怯心理的好機會,就和同學們喊著她的名字為她鼓勁。后來,她終于成功了,她如釋重負,高興得又蹦又跳。筆者認為這是寫作文的好機會,于是讓學生寫《跳山羊》,結果學生都寫得較成功。那位膽小的女同學寫得更好,她這樣寫道:“……‘放棄算了吧!’,我心里閃過這個念頭,但猛然地,在教師和同學們的加油聲中,我仿佛聽到了一個堅定的聲音:‘不要怕,相信自己’,頓時,我感到內心有一股熱流滾過,緊張也隨之消失了,覺得自己渾身有勁,覺得自己是緊弦待發(fā)的箭,邁開腳步,帶動全身,沖向山羊,一股力量——信念,撐著我跳了過去,我……成功了……原來只要不害怕,鼓起勇氣,我也能做得和別人一樣好?!惫P者真為這位學生感到高興,完成這樣一點小事卻擁有這樣大的成就感。讓學生寫下這美妙的一刻,是讓學生對自己行為表現的自我肯定,讓那種情感得到升華。有人說,有時候不經意的一句話、一件小事,讓人享用一生。關注學生身邊的小事,鼓勵他們不斷地和自己的缺點做斗爭。讓學生既有寫作素材,又能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磨煉意志,促使人格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真情實感時,當學生在作文中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教師分清學生是只想傾述、還是期望指點,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權,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批語要用商量的口氣,激發(fā)的措辭,讓學生能心平氣和地去閱讀,能精神愉快地考慮問題。即葉圣陶先生說:“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yōu)點,此意好?!?/p>
根據心理分析學者艾瑞克森心理社會期的理論:青少年正處于發(fā)展自我概念、進行角色認定,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有歸屬感的需求,希望自己能成為某群體中的一員,被其他成員接納與認可,獲得他人的支持與認同。要想學生與他人關系融洽,獲得認同,就要培養(yǎng)學生懂得先關愛他人。
關愛他人,要懂得品味父母的愛。進入初中的學生,受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多表現出叛逆傾向,普遍存在和父母相處矛盾的問題。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相機挖掘文本中的教育因素,指導學生感悟描寫人物性格的細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愛心。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重點品讀買橘子時的背影的細節(jié)描寫,思考此時背影為何如此感人?學生聯(lián)系作者當時的心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文中的父親讓我懂得了父愛的偉大和無私,他包容兒子的無知,承擔家庭的所有苦難和重擔……”。在討論中,學生在這一瞬間感動了,教師立即抓住這一心動的時刻,喚醒學生自身的情感世界,讓他們整理自己腦海中的親情的瞬間以及產生的特定環(huán)境,寫一個感動的瞬間。在學生飽含深情的筆尖下,愛是一碗熱騰騰的面條、是焦急等待的眼神,是噓寒問暖的嘮叨……一位學生在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我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我不知道父母喜歡吃什么菜,我從沒有用心去體會過父母的愛。今天,當我重新回味那一幕時,慚愧油然而生心頭!”在這樸實的話語中流淌著真誠的情感,有了這份情感,他們就會細細地品味父母的愛,理智地與父母交流,并逐漸懂得關愛父母、關愛他人。
通過引導學生揣摩文本中的精彩語段,擇取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進行描寫,學生對“愛”這個字有了更為深刻廣泛的認識:愛父母,愛親人,愛師長、同學。關愛我們社會弱勢群體,體會他們生活的艱辛。讓學生擁有一顆博愛的心,品嘗助人的快樂,促使人格完善。
寫作需要選取典型材料。選擇優(yōu)秀做典型,是為學生樹立榜樣,激勵學生變得優(yōu)秀,選擇反面材料也會給學生以人生的啟迪。引導學生品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社會典型事例,讓學生的自我意識與他人比較對照,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生活的艱辛和幸福、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實現自我教育,使學生形成立身處世的準則,形成豐富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我們要認真貫徹九年級作文教學,要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再融入自己的主觀思想加以評論。指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注社會、關注自然。
品文本名篇,尋信念之源泉。如在完成《愚公移山》教學任務后,讓學生評寫“愚公精神的現代意義”的話題作文時,筆者把教學分成兩步:第一步,利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巧留余韻。筆者把電視劇《愚公移山》的主題曲引進課堂,讓學生聽聽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這耐人尋味的歌詞,心頭便會有一種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在充溢……而這些正是我們要留給學生的“余韻”。使學生產生對愚公的敬佩之情。第二步,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加深對主題思想的理解,促使學生的情感內化。筆者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活動一:通過看書、上網瀏覽、看新聞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治理自然環(huán)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一些事例,如:面對水患、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搶險救災,感天動地;三峽工程、西藏鐵路、南水北調等工程建設彰顯民族氣魄。這些事例不僅讓學生明白當今社會的建設同樣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把民族精神教育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得到充分落實?;顒佣簩W生作文。學生聯(lián)系自己和同學身上的事例,贊身邊的“愚公”,或者談談如何讓愚公精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發(fā)揚光大。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感悟這種精神的可貴和永不過時。
學生通過品評這些經典名篇和社會熱事,可以受到理想、知趣的教育,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提高對真、善、美的發(fā)現能力、理解力、欣賞力,促使人格完善。
總之,學生人格完善是強化與內化的統(tǒng)一,需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三年的作文教學,盡可能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創(chuàng)設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緊密相關的情景,讓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社會,關注自己的生命價值,在尋找自我閃光點和自我價值的同時,樹立自信心,堅定人生信念。在形式多樣的寫作交流中,學會尊重同伴,接納他人,與人合作,使自己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使自己的心理正常發(fā)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更具幸福。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zhèn)第八中學325800)
G633.34
A
1992-7711(2016)12-0077